..续本文上一页,我只是举例,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你也可以从很多的教导方法来试,但是领受多了,就知道确实是苦的,不论哪一种受,你受多了都是苦的,我们认为很快乐,快乐一过去,苦跟着就来了!乐是苦的因,苦是乐的果。那可不是种高梁长高梁,种豆子结豆子,你种的,你认为是乐的,以后产生的是苦果,你可以这样观想一下,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观心无常”,你的心是不是常的
你是不是能住在一个事物上,不生起其它的念头,能住多长的时间
我们出家人的术语就是“入三昧得定”,你能得到吗
你能六、七天就坐着,不吃不喝,什么也不动,能做得到吗
为什么他能做到,为什么我不能做到
因为他心里无牵、无罣、无碍!你心里的贪爱多,你的罣碍就多,你心有所想,心有所思,心有所求,这不就是罣碍吗
有罣碍就有恐怖!也许得到了,也许得不到!最初的时候你运用佛所教导的方法,就会通向觉悟的道路。当你第一天、第二天运用的时候会很生疏,三天、五天之后就不会陌生了,用上一年、两年、八年、十年就好多了。譬如你生病的时候很痛苦,你就去参悟这个病苦,追索这个痛到底是哪里痛,谁知道痛,你想一想吧!
病痛跟知道痛的人是两个还是一个
大家好像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以后你注意一下,你能觉得痛的这个觉,它不会痛,想一想!每个问题就这么追,我为什么说修行要在你日常生活当中
你弄明白你的日常生活,就有了道理。我们是糊里胡涂的生活,我也如是,糊里胡涂的活着,像我们打坐的时候,就感觉到痛,这个我是用过的,两条腿子盘起,刚坐还好,一坐到二、三十分钟,腿痛了,有的人刚一盘上就痛,你哪里痛
你的腿好好的也没割伤也没干啥,为什么痛啊
每个问题都牵涉到能知、所知。所知是境,能知是心,就是能觉的那个觉。
等你观久了,有功夫了,能知和所知合为一个,能知的那个心寂静,所知的那个境也寂静,到了“能所合一”的时候,痛也没有,觉也没有,你才能入定。因为你静下来,定下来,能生出一种明,这就是有智慧,就是认识这个问题的明。
已知面更扩大了,以后你就会运用自如,我们最初开始做的时候并不能立即就得到的,所以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耐、克服。你在做这些事时会有障碍的,遇到障碍,就要克服坚持;时间久了,熟练了,那时候才能逐步的进入,你才能得道。《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做不到这个境界,这部经是给须菩提、阿罗汉说的,他们已经断见思惑了,佛要他们再断无明。所以那一个法给那一类众生说的,那一类众生才得到利益!
像我们是对境生心,要对到外头的环境,才生起了这些念头。要是没有什么环境,连睡觉也会做梦,那是你心里的法尘。梦中所现的境界,全都留下来影子,等你静下来又显现,你的意识心又去分别。所以我们从早上到晚上,从晚上到早上,从来没有停息过,这就是妄心!这个不停观察事物的心,把妄想分别跟事物尘境相结合在一起,在意识中留下影子,明觉才无法产生,要明觉生起来了,你才能无罣碍!无罣碍才无有恐怖!
我们每个人都会害怕,都有恐怖,怕什么
各人怕的不同,说的简单一点,就是顾虑特别多。“未来怎么办
”总有这么个问号,“怎么办
怎么办
”总有这个问号,等你去掉这个问号,过去的已经过去,希望它消失不要存在,不要拉到现在,不要后悔,那个时候我该怎么做,我要是那么做,以后就不会受这种困难了,都过去了,现在你怎么说也不行。未来还没有来,不要现在就安排怎么样怎么样,不能都按照你安排的,不要计较过去未来,要把握住现在,怎么样把握住呢
不随它转,你自己做主,我现在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三心二意,我把心住在这个上头,心住意静,念住一处。
当你念住,换个跑道,说念经,就住在念经上,念佛就住在念佛上,你的念到哪里都能住,这必须要锻炼,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完了,等你念头专一,用到哪住到哪,就很容易得定,心很容易沉静下来。
沉静下来以后,你就渐渐会有智慧,就明白该怎么做。等你明白该怎么做了,你所做的都是对的,自然的就不会造业,不会受到坏环境的影响。不会造业的意思,就是你今生不会造不好的业,都是造好的,而成佛不是一天可成的,是要经过无量劫的,明白如何修道也不是一天的事,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
只要大家能慢慢的修习,就能够渐渐的入门。一旦你已经入门了,你才能更深入,但是最初的时候,眼观色,耳闻声,舌知味,身接触,你的每一个念头都有很多很大的分别,等你把它锻炼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分别心没有那么大了,只要能够定于一个事物上,做任何事都能够专心,做什么事都能够有明觉。明觉就是知道我这个事该如何做,而且做出来都是对的,如果没有这个明觉,你做出来都是错误的。或者有时候碰上了,那不是真对。
不论你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找出原因,找出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凡是对于伤害别人的事,不要去做,这是个基本原则。伤害别人的不要去做,只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没好处的,不要去做,对别人有好处、对自己的好处不大的事,多做一点,甚至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做了也可以,因为这个能使你善心有所增长,帮助你快一点的明白。等你明白了,明白一点就能多做一点善事,这就是大悲心。明白的多,就做的更多,这是逐渐形成的。
最初学佛的时候不要贪多,也不要贪大,也不要贪一下就能成就,不可能的,不是说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吗
不是说念一个咒就立即成佛吗
这就是贪求快!我们应该自己先认识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根器,如果你不是这样的根器,你要认识自己,就得一步一步来、渐渐来,不是一下就能成就的。
希望大家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心能够变得纯善,使自己的心能够静下来,这有什么好处呢
能减少你的烦恼,你也不去希求非份之想。和人接触的当中,有人要是冒犯你一点,你就忍受,不跟他计较,你烦恼能轻一点。如果别人说你两句,你还他三句,越说越多甚至动手动脚,这类事发生的太多了。我上面所讲的这些都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保护自己什么呢
保护自己真心的清明,使你明白的快一点,不糊涂,不胡涂就不做错事,你自然就与佛心相合,“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你的心跟佛心、众生心都没有差别了,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这些吧!
【问答篇】
问:师父远从大陆五台山回来,直到今天才能来给我们开示,今天在座的各位非常有福报。师父跟我们提醒,如何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四念处着手,怎么样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这四点之中如何去做任何事情,我想在这些体验中各位可以把自身的问题提出来,请师父开示。
另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师父,我听说师父在开刀的过程中,没有打过止痛针,师父刚刚讲到“能知”跟“所知”,说“我的身体”不是“我”,“我的眼睛”也不是“我”,问题就是如何将“能知”跟“所知”运用在生病的病人身上,如果跌倒了或是任何的外伤所带来痛苦的时候,要怎么样的转,观这个痛不是“我”在痛,怎么样的转,请师父给我们开示。
答:这个在佛的教导当中是有的,刚才我们说“观受是苦”,像开刀就是受,病苦是很苦的,如果你念念是苦,它能不苦吗
唉呀!我痛的不得了,打麻醉针,麻药过去了还是痛,药力是有时限的,你天天打,不把脑子打傻,打成植物人了,虽然不痛苦了,变成傻子也很麻烦。我也不是不痛,我一样是人,开刀的时候割开也是痛,忍受一下就是了。
因为我以前受过很多痛苦,受苦也得锻炼,在监狱受痛苦的时候,像是在空中倒吊的那种苦受过,我就想到那时候的苦跟开刀时候的苦差不多。开刀,我也是苦,哪有不苦的
都是苦,打麻药针是这样的,开刀手术当然是先打麻药针,你不打麻药针,医生他敢给你开刀
哪有不打麻药针开刀的!我是打过麻药针才开刀的,后来麻药过去了,还是痛苦的,但是没有继续再打麻药,这个时候就要观想。
我刚才讲,不要把注意力都摆在这上头,你想它痛不就更痛吗
你不想痛,转移一下注意力,就会比较好一点了。这得靠平常多忍受,这也得锻炼的,忍苦是锻炼出来的,你平常有一点痛苦就忍受不了,等到痛苦真的来了,你当然忍受不了,小痛苦无所谓,它会过去,就是这样。
我刚才讲“有觉觉痛,无痛痛觉。”就是这个涵义。你觉得痛,谁觉得痛
你多问几个问号,在观想的时候,你心里注意力一集中,谁在痛
谁觉得痛
你找哪个觉,觉不痛啊!转移目标,注意力一集中就好过一些。这是一种方法,要经常运用,临时用来不及,它还是痛。还有一种是痛得昏过去了不痛,痛厉害了昏了,它不痛;你是听谁说我开刀不痛
哪有这种事!这是谣言,我要纠正,我照样痛,因为是肉体,一样会痛的。
问:请教一下师父,刚刚听师父的开示,要大家去体验那个苦,但是人往往在遇到无常之后才会想到修行,怎样去忍,因为我也是众生,苦的时候是很苦,苦过去了就又忘了,又去享乐了,所以能不能请师父针对三苦开示的更明白一点,谢谢师父。
答:都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的。现在的苦一过去,过了两年,没有事就忘了,时常想那个苦,能使心精进,修道心就切。这苦来受不了,我赶紧修行,解脱吧!解脱了就不苦,就这样。知道苦,知道就别再造,不再造就停止做,心里就向道,就精进修行。
知道苦,就要断苦,怎么断
好好修行,就行了。苦的境界很多,你刚才说我自己的苦忘了,别人还在受苦,特别是在医院里,你看每个病房里都有苦,你经常看会随时给你警惕,警告你别懈怠!你看看这位病人才出院,那位病人又来;随时有人死,随时有人住进来,一天当中不知道进来多少出去多少,有立着出去的,有倒着出去的,随时做个警觉,就好了。
《舍离的智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