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照的力量▪P2

  ..續本文上一頁薩爲名號。他都觀照些什麼呢

  他說要觀照吸氣,往內吸氣腹部就脹,往外呼氣腹部就扁了,就觀你呼吸時的腹脹、腹扁,思想自然就會專注在這個動作上。

  如果我們不注意還是注意不到,他還告訴我們,你可以用手摸摸自己的肚皮,一吸氣肚子就往上鼓了,一呼氣肚子就扁了,專注在你肚皮上不放。人必須呼吸,但是這個做不住、念也定不住,用這種息念住的方法,念定不住跑了,你也不要著急,也不要非把它拉回來不可。馬哈希禅師的方法是不拉,我以前的方法是拉回來。好比說念頭一走了,把它收攝回來。馬哈希禅師是隨著念頭轉變,他說,你觀照腹部的脹扁,把能動念的心,跟你所觀的,隨你腹部脹扁的現象,就是觀照使它不失,念念的使它不走樣,念念的去觀照。

  就像我們拿箭射靶,箭箭都射中的意思。觀照不失,如果這個念頭跑了、岔開了,念頭晃蕩了,不觀照腹部了,呼氣時腹部自然的會扁,吸氣時就脹了。吸、脹、扁,用手觸摸,但是念已經跑了,不在這上面,怎麼辦呢

  你趕緊對自己觀想說:“散了!散了!”經你這麼一說,你的散亂就回來了,你說:“散了!散了!”散亂的現象就沒有了,這就是“照”。這樣的“照”就叫“念住”,念必須要住到這個脹扁裏頭,不要讓它散了。你這樣的對照一、兩次,散亂的現象就沒有了。初次使用的時候,你中間住久了就是呼吸,清清楚楚的“觀”就是呼吸。

  我以前念“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如果念頭跑了,趕緊把它收攝回來,馬哈希禅師觀照的方法比我的方法更好,他不收攝就隨著念頭轉移,念到哪就住到哪,這就是“念住”。念到哪就住哪,晃蕩就讓他晃蕩,它一晃蕩,你就隨著晃蕩起觀照,一觀照,晃蕩就沒有了,散亂就停止了。散亂一停止之後,他再恢複觀照,觀照什麼呢

  觀照扁、脹,就這樣觀照。

  馬哈希禅師有時在修行的時候,隱隱約約之間好像撞見一個人,本來在觀照腹部脹扁的他,也是恰巧撞見這個人,一觀照之後又沒有了,沒有了又回到脹扁的情形;或者遇見一個人與他聊聊天、說說閑話,在閑談的時候就隨著閑話去觀照。他的意思就是,你隨著你生起的這些妄念、妄想、習性去觀照,一觀照之後,妄想就沒有了。

  在任何起心動念、回憶的時候,你都不離觀照,一旦觀照久了,這些現象都沒有了,又回到腹部的脹扁了。但是在這當中有很多過程,譬如有時心情很快樂,你就觀快樂;有時很憂傷,就觀憂傷吧!不要起分別,觀的時候就是一照而已,因爲你的正念注意的是腹脹腹扁,就這一境專注不離,任何事情你都不要讓它岔開。

  如果沒有生起觀照的時候,你很容易心隨境轉,別的境界一來就隨著它跑了,這一跑就岔開主題,結果工夫全忘了。如果你生起觀照,其它的境界都空了,你就把正念提起來,這樣的觀照就很容易入定。“觀”就是讓你容易入定,看起來好像離開了,沒有佛法了,其實就隨著你的生活觀照,這就是佛法的根本教理,就是止觀。觀了之後就能定,就是止觀雙修的法門。

  只不過馬哈希禅師運用的方法不同,觀外界的境就是腹部的脹扁,但是,觀心跟所觀的外界好像是兩回事,因爲有時候作觀時好像是境先起,心在後,等你觀久了,好像是心先起,才起心動念了去觀。心先起,境先有,這都不對的,到了“心”、“境”同時,一觀照心起念動,念動境界現前,境界現前兩個同時的,就是能觀的心跟所觀的境同時生起來。觀到最後,能觀的心也沒有,所觀的境也沒有,“心”、“境”俱寂。

  禅宗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牧童最初放牛的時候,時時刻刻小心地把繩子拉緊,深怕牛跑了,傷了別人家的苗稼。日子久了,那頭牛習慣了,那位牧童也就沒有心思再管牛了。後來,那頭牛沒有了,牧童也沒有了,這就是“心”、“境”雙亡,就達到禅宗入定的境界。

  禅宗這種境界,類似馬哈希禅師所說的那個境界,不過馬哈希禅師的方法是有境界相的。像我以前念地藏菩薩爲修行宗旨,我也這樣觀、這樣想,但是我的方法是念頭一跑了,就把它拉回來,深怕它跑掉。馬哈希禅師是放任它,隨著自己的意識去觀它,意識來了就認真去觀它,意識走了你再把它拉回來,就這樣觀想,意念飄浮不定,到最後就能達到心境專一了。但是我們的六根不只有這一個,有時你可以用耳朵聽腹脹和腹扁的聲音,盡量讓自己沈靜下來,你會聽到自己的呼吸很粗、很重,好像腹脹的很厲害,腹扁的也很厲害。

  其實這些都是幻影,你隨著這些幻影一觀,幻影也就消失了,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如此,你就一一的觀。比如我們現在打坐、修行,打坐時想息定,初坐時沒什麼感覺,坐久了腿就開始酸了,僵硬了,發痛了,就會影響你的觀,你就會放下不觀了,開始觀腿痛,爲什麼他會腿痛

  當你觀想力強的時候,麻也不麻了,痛也不痛了。

  如果一直的觀還是解決不了痛的事實,腿確實還在痛。你想換腿,你就隨著這個念頭想:爲什麼你想換腿

  爲什麼想換個姿式

  就觀這個換姿式,觀想換姿式的一舉一動,爲什麼要觀呢

  清清楚楚地就像照相機一樣,一個個都照得清楚,這就是心法相續的意思。你相續不斷的觀,那個幻想、妄想自然都消失,這個時候唯有你所觀的境,目地是達到能觀的心與所觀的境調合成一個。

  如果念佛,你就觀阿彌陀佛,或者你念地藏聖號就觀地藏菩薩,有時你觀到自淨定處,能觀的心、所觀的像和所念的聖號全都沒有了,這個就叫有工夫。但是,因爲你不能長時間保持定的狀態,就必須隨時的起念,隨時的觀照,真正的達到連續不斷的觀感,觀感其實就是感受的相續。只是我們說的那個受蘊,比如酸、痛、或消失、或快感、或痛感,都只是一種感受的相續,而且感受的相續,也就是你心法的相續。當這種觀修行久了,感受就漸漸少了,你又可以回來觀照你腹部的脹扁了。當你達到不爲一切外境幹擾的時候,能觀腹部的心與所觀腹部的脹扁都沒有了,這時候你就要入定了。

  馬哈希禅師告訴我們,你觀什麼就把念住上面,他不斷重複的說,觀搖晃就觀搖晃,他重複幾句是讓你注意觀,觀搖晃,心就住在搖晃上,觀酸痛,心就住在酸痛上,心住就是念住,念住在那兒,那兒就沒有了,你不念住,反而妄想紛飛,等你一住反而沒有了,他就是這個涵義。到這個時候心純念止境亡,心是純一了,能念的心就沒有了,境界相也沒有了,境界相都是幻相,這些都是沒有自性的。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沒有自性的,你要能觀想。

  《楞嚴經》上提到月光童子觀水觀,月光童子在做觀水觀時,發現他身體沒有了,其實都是水,觀什麼都是用我們的心力轉化而成,這是心力的轉化。所以這種觀,最初修行的時候很難,但是,你也不一定要照馬哈希禅師的方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觀想。熟悉了,你就可以運用自如。在過程中你必須要有耐性,爲什麼要有耐性

  例如:你打坐腿酸了,你要有耐性,不要腿酸了就馬上換腿。你這麼一觀它就不痛了,久而久之自然就入定了。你要是一入定了,任何痛苦都沒有了,這種入定的境界,或者幾十年、幾百年,或者幾千年、幾萬年。因此,入定的時候可以延長,最初時候你會有痛覺,那個痛覺是覺得痛,那個覺不痛,《楞嚴經》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有覺覺痛,無痛痛覺。”感覺痛的那個感覺不痛了。就像我們開刀打麻醉針的時候,麻醉針把你那個覺麻醉起來,你就不知道痛了。麻醉藥在你身上也起不了作用,肉體本身沒有痛覺,也沒什麼不痛,是因爲你那個覺,那個覺本來是“有覺覺痛”,那個覺本身不痛。“無痛痛覺”就是能覺照那個“有覺覺痛”,它不迷的,永遠都不迷的,是因爲你所覺的物體迷了,所以妄覺就不同了。

  由此又讓我們聯想到忏罪。我們每位道友,包括我也是這樣的認識,因爲佛的教導,“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作百千劫,在你沒有成道之前,業報是不亡的,成了道之後是不是業報就盡了

  沒有,佛還是示現受報,雖然他受報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個覺,因爲他沒有痛苦,他受報的時候,沒有感覺,沒什麼障礙。

  另外像我剛才所講的,你觀照成功了,這些都沒有了,爲什麼呢

  假使說我們業報不能轉、不能消滅的話,學佛有什麼用處呢

  我們永遠也成不了佛,這是了義的說法。業性本空,就像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說業沒有自性的、緣起的。業的體又是怎麼樣的

  是空的!“業性本空唯心造”,都是我們自己心所造的。

  所以現在我們修的這個心是妄心,必須達到“心境雙亡”的境界,“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心也亡,罪也滅了,兩個都沒有了,根本什麼都沒有,都只是幻覺。“是則名爲真忏悔”,忏悔達到這個境界才是真忏悔,一切法都是緣起的。

  我們時間不夠,本來我想講“緣起性空”,這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一切法就是“緣起性空”,爲什麼會緣起

  爲什麼是性空

  因爲性空故才能緣起;因爲緣起故,說它沒有自性才能空,這是兩面活用的。我們剛才講修行,這是心裏的觀想,而一切物質是緣起的,在心裏上,我們就說它是性空,讓“空”和“有”相互溝通一下,“空”、“有”無二。這種觀想法門,大家隨時要觀,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的時候,你就修這個觀!佛在教導方面所用的文字太多了,但是你要想修行,就要用這個法則來對治你的痛苦,對治你的障礙。你一觀照就沒有了,因爲你已經修成,你在定中就沒有了。

  緬甸的馬哈希禅師還講一個故事,說佛陀滅度四個月之後,就舉行了第一次的佛經結集,共有五百位高僧被選中來進行這項工作,可是除了阿難尊者是初果須陀洹之外,其它的四百九十九位都是阿羅漢,爲此,阿難尊者在結集的最後一刻,其它的人還是不准他進入結集場,阿難尊者就盡力修習禅定,繼續觀想身念處,那時候正是八月的第四個星期。他在修觀的時候,是用雙腿行走,不停…

《觀照的力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舍離的智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