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照的力量▪P2

  ..续本文上一页萨为名号。他都观照些什么呢

  他说要观照吸气,往内吸气腹部就胀,往外呼气腹部就扁了,就观你呼吸时的腹胀、腹扁,思想自然就会专注在这个动作上。

  如果我们不注意还是注意不到,他还告诉我们,你可以用手摸摸自己的肚皮,一吸气肚子就往上鼓了,一呼气肚子就扁了,专注在你肚皮上不放。人必须呼吸,但是这个做不住、念也定不住,用这种息念住的方法,念定不住跑了,你也不要着急,也不要非把它拉回来不可。马哈希禅师的方法是不拉,我以前的方法是拉回来。好比说念头一走了,把它收摄回来。马哈希禅师是随着念头转变,他说,你观照腹部的胀扁,把能动念的心,跟你所观的,随你腹部胀扁的现象,就是观照使它不失,念念的使它不走样,念念的去观照。

  就像我们拿箭射靶,箭箭都射中的意思。观照不失,如果这个念头跑了、岔开了,念头晃荡了,不观照腹部了,呼气时腹部自然的会扁,吸气时就胀了。吸、胀、扁,用手触摸,但是念已经跑了,不在这上面,怎么办呢

  你赶紧对自己观想说:“散了!散了!”经你这么一说,你的散乱就回来了,你说:“散了!散了!”散乱的现象就没有了,这就是“照”。这样的“照”就叫“念住”,念必须要住到这个胀扁里头,不要让它散了。你这样的对照一、两次,散乱的现象就没有了。初次使用的时候,你中间住久了就是呼吸,清清楚楚的“观”就是呼吸。

  我以前念“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如果念头跑了,赶紧把它收摄回来,马哈希禅师观照的方法比我的方法更好,他不收摄就随着念头转移,念到哪就住到哪,这就是“念住”。念到哪就住哪,晃荡就让他晃荡,它一晃荡,你就随着晃荡起观照,一观照,晃荡就没有了,散乱就停止了。散乱一停止之后,他再恢复观照,观照什么呢

  观照扁、胀,就这样观照。

  马哈希禅师有时在修行的时候,隐隐约约之间好像撞见一个人,本来在观照腹部胀扁的他,也是恰巧撞见这个人,一观照之后又没有了,没有了又回到胀扁的情形;或者遇见一个人与他聊聊天、说说闲话,在闲谈的时候就随着闲话去观照。他的意思就是,你随着你生起的这些妄念、妄想、习性去观照,一观照之后,妄想就没有了。

  在任何起心动念、回忆的时候,你都不离观照,一旦观照久了,这些现象都没有了,又回到腹部的胀扁了。但是在这当中有很多过程,譬如有时心情很快乐,你就观快乐;有时很忧伤,就观忧伤吧!不要起分别,观的时候就是一照而已,因为你的正念注意的是腹胀腹扁,就这一境专注不离,任何事情你都不要让它岔开。

  如果没有生起观照的时候,你很容易心随境转,别的境界一来就随着它跑了,这一跑就岔开主题,结果工夫全忘了。如果你生起观照,其它的境界都空了,你就把正念提起来,这样的观照就很容易入定。“观”就是让你容易入定,看起来好像离开了,没有佛法了,其实就随着你的生活观照,这就是佛法的根本教理,就是止观。观了之后就能定,就是止观双修的法门。

  只不过马哈希禅师运用的方法不同,观外界的境就是腹部的胀扁,但是,观心跟所观的外界好像是两回事,因为有时候作观时好像是境先起,心在后,等你观久了,好像是心先起,才起心动念了去观。心先起,境先有,这都不对的,到了“心”、“境”同时,一观照心起念动,念动境界现前,境界现前两个同时的,就是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境同时生起来。观到最后,能观的心也没有,所观的境也没有,“心”、“境”俱寂。

  禅宗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牧童最初放牛的时候,时时刻刻小心地把绳子拉紧,深怕牛跑了,伤了别人家的苗稼。日子久了,那头牛习惯了,那位牧童也就没有心思再管牛了。后来,那头牛没有了,牧童也没有了,这就是“心”、“境”双亡,就达到禅宗入定的境界。

  禅宗这种境界,类似马哈希禅师所说的那个境界,不过马哈希禅师的方法是有境界相的。像我以前念地藏菩萨为修行宗旨,我也这样观、这样想,但是我的方法是念头一跑了,就把它拉回来,深怕它跑掉。马哈希禅师是放任它,随着自己的意识去观它,意识来了就认真去观它,意识走了你再把它拉回来,就这样观想,意念飘浮不定,到最后就能达到心境专一了。但是我们的六根不只有这一个,有时你可以用耳朵听腹胀和腹扁的声音,尽量让自己沉静下来,你会听到自己的呼吸很粗、很重,好像腹胀的很厉害,腹扁的也很厉害。

  其实这些都是幻影,你随着这些幻影一观,幻影也就消失了,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如此,你就一一的观。比如我们现在打坐、修行,打坐时想息定,初坐时没什么感觉,坐久了腿就开始酸了,僵硬了,发痛了,就会影响你的观,你就会放下不观了,开始观腿痛,为什么他会腿痛

  当你观想力强的时候,麻也不麻了,痛也不痛了。

  如果一直的观还是解决不了痛的事实,腿确实还在痛。你想换腿,你就随着这个念头想:为什么你想换腿

  为什么想换个姿式

  就观这个换姿式,观想换姿式的一举一动,为什么要观呢

  清清楚楚地就像照相机一样,一个个都照得清楚,这就是心法相续的意思。你相续不断的观,那个幻想、妄想自然都消失,这个时候唯有你所观的境,目地是达到能观的心与所观的境调合成一个。

  如果念佛,你就观阿弥陀佛,或者你念地藏圣号就观地藏菩萨,有时你观到自净定处,能观的心、所观的像和所念的圣号全都没有了,这个就叫有工夫。但是,因为你不能长时间保持定的状态,就必须随时的起念,随时的观照,真正的达到连续不断的观感,观感其实就是感受的相续。只是我们说的那个受蕴,比如酸、痛、或消失、或快感、或痛感,都只是一种感受的相续,而且感受的相续,也就是你心法的相续。当这种观修行久了,感受就渐渐少了,你又可以回来观照你腹部的胀扁了。当你达到不为一切外境干扰的时候,能观腹部的心与所观腹部的胀扁都没有了,这时候你就要入定了。

  马哈希禅师告诉我们,你观什么就把念住上面,他不断重复的说,观摇晃就观摇晃,他重复几句是让你注意观,观摇晃,心就住在摇晃上,观酸痛,心就住在酸痛上,心住就是念住,念住在那儿,那儿就没有了,你不念住,反而妄想纷飞,等你一住反而没有了,他就是这个涵义。到这个时候心纯念止境亡,心是纯一了,能念的心就没有了,境界相也没有了,境界相都是幻相,这些都是没有自性的。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你要能观想。

  《楞严经》上提到月光童子观水观,月光童子在做观水观时,发现他身体没有了,其实都是水,观什么都是用我们的心力转化而成,这是心力的转化。所以这种观,最初修行的时候很难,但是,你也不一定要照马哈希禅师的方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观想。熟悉了,你就可以运用自如。在过程中你必须要有耐性,为什么要有耐性

  例如:你打坐腿酸了,你要有耐性,不要腿酸了就马上换腿。你这么一观它就不痛了,久而久之自然就入定了。你要是一入定了,任何痛苦都没有了,这种入定的境界,或者几十年、几百年,或者几千年、几万年。因此,入定的时候可以延长,最初时候你会有痛觉,那个痛觉是觉得痛,那个觉不痛,《楞严经》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有觉觉痛,无痛痛觉。”感觉痛的那个感觉不痛了。就像我们开刀打麻醉针的时候,麻醉针把你那个觉麻醉起来,你就不知道痛了。麻醉药在你身上也起不了作用,肉体本身没有痛觉,也没什么不痛,是因为你那个觉,那个觉本来是“有觉觉痛”,那个觉本身不痛。“无痛痛觉”就是能觉照那个“有觉觉痛”,它不迷的,永远都不迷的,是因为你所觉的物体迷了,所以妄觉就不同了。

  由此又让我们联想到忏罪。我们每位道友,包括我也是这样的认识,因为佛的教导,“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作百千劫,在你没有成道之前,业报是不亡的,成了道之后是不是业报就尽了

  没有,佛还是示现受报,虽然他受报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觉,因为他没有痛苦,他受报的时候,没有感觉,没什么障碍。

  另外像我刚才所讲的,你观照成功了,这些都没有了,为什么呢

  假使说我们业报不能转、不能消灭的话,学佛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永远也成不了佛,这是了义的说法。业性本空,就像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说业没有自性的、缘起的。业的体又是怎么样的

  是空的!“业性本空唯心造”,都是我们自己心所造的。

  所以现在我们修的这个心是妄心,必须达到“心境双亡”的境界,“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心也亡,罪也灭了,两个都没有了,根本什么都没有,都只是幻觉。“是则名为真忏悔”,忏悔达到这个境界才是真忏悔,一切法都是缘起的。

  我们时间不够,本来我想讲“缘起性空”,这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一切法就是“缘起性空”,为什么会缘起

  为什么是性空

  因为性空故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说它没有自性才能空,这是两面活用的。我们刚才讲修行,这是心里的观想,而一切物质是缘起的,在心里上,我们就说它是性空,让“空”和“有”相互沟通一下,“空”、“有”无二。这种观想法门,大家随时要观,当你最痛苦、障碍最深的时候,你就修这个观!佛在教导方面所用的文字太多了,但是你要想修行,就要用这个法则来对治你的痛苦,对治你的障碍。你一观照就没有了,因为你已经修成,你在定中就没有了。

  缅甸的马哈希禅师还讲一个故事,说佛陀灭度四个月之后,就举行了第一次的佛经结集,共有五百位高僧被选中来进行这项工作,可是除了阿难尊者是初果须陀洹之外,其它的四百九十九位都是阿罗汉,为此,阿难尊者在结集的最后一刻,其它的人还是不准他进入结集场,阿难尊者就尽力修习禅定,继续观想身念处,那时候正是八月的第四个星期。他在修观的时候,是用双腿行走,不停…

《观照的力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舍离的智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