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的力量
我们继续讲修观。什么是“观念”
“观念”代表很多种意义,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只是有个概念而已。但是这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念头)在未经过深入了解、分析的时候往往会趣于执着性,把这种概念当成是真实的事情,其实这种概念不是真实的。
我们看一切的事物,或你在做任何的工作、生活中所遇见的事情,你最初也只是有个概念而已,但是经过研究分析之后,透过思考,整个概念起了变化。
学佛的人,把佛所教导的,自己所认识的、体会的,再加上我们所接触的事物,经过思考、判断,而后才确定是否投入,这就叫做“观”。你最初看事物的时候,只是接触而已,经过你的“观”,经过你的修练,去掉粗的部份,取其细的部份,那么你对这件事情的可行性,才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没有学佛以前,我们“观”的标准就是从我们的主观意识出发,学佛以后就是根据佛所教导的教理去比较,没有能力去判断的事物,就把佛所教导的话拿来比较一下,你就可以判断这件事可以做、不可以做。
但是我们最初的时候很多都是妄想心,要怎么样才能够安住呢
我昨天跟大家说过,不论你是学了义或者不了义,我们的心要安住。了义的经典是从理上来说的,不了义的经典是从事相上来说的。在事的方面,我们都有点不大清楚,但是我们用理对照、研究一下,就知道它合不合理,我说合不合理,是指合乎佛的教理。
平常我们从感情、从概念认知事物,经过分析、研究之后,变成理性的。但是,处在这社会当中,还有国家的法理,除了情理、法理,还有“性理”。“性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讲“道理”,但这个社会上的“道理”跟佛教所谓的“道理”是两回事,佛教所谓的“道理”是什么呢
就是菩提道。我们一动心、一动念,所做、所行的事,都应该顺着菩提道走,而怎么样才能跟菩提道相应呢
你得发几种心,总合来说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也有很多分别的。
以〈大乘起信论〉来讲,要有“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直观你的本性;“深心”,就是依着你的本性所生起的大慈大悲心,就是修一切善法,利一切众生。要修一切善法、利一切众生,都得有大悲心,没有大悲心,你的心会不平等。这个大悲心是平等的,没有亲疏、厚薄、善恶之分。对于恶人,我们还能有大悲心吗
越是恶人,你越要生起大悲心,你度一个恶人比度一百个善人都要好,恶人不做恶人,就都变成善人了!如果这个恶人继续做恶,会使社会都不安宁,不久以前陈进兴他们三个人,就把台湾闹的不安宁!你把这位恶人度了,社会就会很安定,度的时候不要有所拣择。昨天我们讲过了,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为圣者,是因为我们的心太拣择了,分别心太重了。
但是西藏的教育没有这种说法,藏传佛教的菩提心是“菩提道次第”,讲三心。第一个是“出离心”,出离心就是认识这个世界之后,不要生起贪恋,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事物,不论是家庭、眷属、财富、功名、地位、利禄,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你先生起“出离心”,有了“出离心”,不是只有自己出离。
第二个是“大悲心”,要是没有智慧你能出离吗
所以有了“出离心”是不够的,还应当有“大悲心”,这个跟〈起信论〉所讲的是相通的。“大悲心”就是度一切众生,你看看这世界上充满了缺憾!这个不好,那样也痛苦,你先生起“出离心”,要离开你的眷属乃至一切众生,然而一切有情应该让他们也都出离,这就必须有“大悲心”。如果你的“大悲心”不够平等,有拣择、有分别,这样的“大悲心”是不正确的。
第三个就是“般若心”,“般若心”就是智慧心。只有“大悲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心,以智慧来主导你的“大悲心”。就好像刚才我说的,对恶人,还有非善非恶的、各形各类的人物,有了大悲心之后,我们用这个“般若心”来指导对机说法,使他能够出离。
佛说的“道理”指的是这个,我说了这么多也是在解释这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菩提道的“道理”,除了情理、性理,还有社会上的一些法理,我们所讲的是“道理”,都不是菩提道的理,讲的是世间的道理。世间的道理是没有标准的,我们拿什么来衡量
大家都觉得自己有道理,是你对
我对
究竟是谁对呢
不论民主社会也好,专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那个“理”就是金钱、权势,如果“道理”是建立在这基础上,你们说法官判案公正吗
不论哪个国家,想求得合理的判决,只要你心平了,那就平了,就合理了。
如果照菩提道的理来讲,就完全不合理了,菩提道的理是不是摄受世间的道理呢
应当把它摄受进来,你最初应当有这个概念,用这个心来修行,不论你修行那种法门,都是无障碍的,都是圆融的,不要去分别哪个法是大的,哪个法是小的。假使你的心量大,你观苦、观无常,按说这都是小教的教义,但是一切的苦无自性,苦的性是什么呢
它没有自性的,苦性即是乐性;乐性也是苦性,就是苦乐平等。你心中不存在苦乐性,也就没有苦,也没有乐,这就究竟了。
听到好多佛教弟子说:“我信佛这么虔诚也几十年了,为什么佛都不加持我,让我病痛的这么严重啊!为什么让我遇见倒霉的事!”你说他圆融吗
他达到苦性了吗
当然没有。这是观照的力量不够,这就是他在研究、分析的时候,认识的不够,这里头掺有善恶因果。因此,我们必须自己如实的修,我刚才讲的道理就是如理的修,合乎情理的修。但是,在法上可以如此说的,这是菩提道理上讲的,我还没有讲到正题。
我在前面跟大家讲应当具备什么心,让你以后好修行,修行的时候就没有困难了,也就不会问怎么样修行啊
有些出家师父出家一、二十年了,也还没有入门,不知道怎样修,是根据这个问题讲的,大家别把主题忘了,而偏离了主题。我说的这些是前方便,因为是前方便,你必须得这样准备,你能准备些什么呢
要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有佛性,你要是学《华严经》,就相信自己是毘卢遮那佛,你要是念阿弥陀佛,就要相信自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佛性跟你的佛性是相同的。因为,你既然相信了,从根本上就已经进入了,当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解决困难的思想就不同。
因此,第一个要有信心,你问我,佛性在哪里
在我们身体内
在我们身体外
是遍一切处
学过《楞严经》的,就知道所谓的“七处徵心”。现在你先不要问佛性在哪里,佛性在哪里,哪里就能得到快乐;你快乐的时候就是佛性,你痛苦的时候就不是佛性,因为你已经失掉佛性了。先问你自己信不信佛,我们有好多学佛的人,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说:“我有信心!我相信佛!”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能相信自己的心,很少人能这样回答。现在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心即是佛,我们有佛种子,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能依这个佛心来修一切法都是佛,你要先具足这么一个信心。
譬如说持〈大悲咒〉、念〈普门品〉,你有所求,也许请求神丹妙药,或者你是帮人求。感应好的时候,就把这个功德都说是咒语的灵验、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你忘了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当你持咒的时候,你的心跟观世音菩萨相契合,跟〈大悲咒〉相契合,跟法相契合,跟佛相契合,跟一切僧相契合,这种加持力是自心显现的。
因此要建立这么一个信心,而后当你修一切法的时候,能有这么一个基础,先把你的心训练的坚信不移了,再也不动摇,以后修法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进入状况。不论你念经、持咒、拜忏,不论修哪一个法门,都能够很快地进入。当你进入之后,你就逐步的认识自己的功力到达什么程度,如果自己还不理解,你可以对照经典,就会知道。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可以提起观照的念头。
佛法在哪里呢
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佛法在哪里呢
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把你的心跟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不是两条并行线,而是一条直线。把所学到的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接触人,一种接触事。不论在人、在事上,你都得这样用心,这样处理问题,你会处理的很恰当。在病苦的当中,特别是在困境当中,你就会感觉到心的威力,体会到佛法的威力,因为佛法就是心法。
我感觉我们很多道友,以为修行就是念佛、念菩萨圣号,或者念大乘经典才是修行,反而觉得做饭、烧开水、或者游山玩水,都不是佛法,这就错了!没有一件事不是佛法,没有一件事离开你的心而能成就的,你要把一切法都运用到自己的心上,以这个心再来修行起观照,就会很快得“定”,这个“定”并不是说六根都不动了。我所说的这个“定”不是指这个“定”,而是在眼观色、耳闻声、舌尝味的时候,都在“定”中,所谓“那伽常在定”,这个“定”要怎么修呢
就是要“观照”。
观照,在教理的术语,叫“毘钵舍那”。“毘钵舍那”,叫做“观”,“观”就能够得到三昧、三摩地、禅定、奢摩他、止。这些都是一样的,名词虽然很多,但是,意思只有一个,简单的说就是“定”,“定”了才能生慧,没有“定”的慧是没有根的。
这个“定”要怎么学呢
就是心里上经常的觉知,心里觉知就是明白。佛就是觉,也就是明白,你明白了,正知正觉了,这就是佛。经常有佛的觉知智慧,觉知观照。觉知观照什么呢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观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观照的方法是随个人的做法而有所不同。
我以前观照的方法,是念阿弥陀佛或者念地藏菩萨,用呼吸的方式,
吸气的时候就念“阿弥”,呼气的时候就念“陀佛”,或者“地藏”、“菩萨”都可以,你用久了就可以一鼓作气了。一呼一吸、一吸一呼都是地藏菩萨,随时这样念。
有一位缅甸的大智者马哈希禅师,他教导一种方法很适合我,但是他的方法不是像我以佛菩…
《观照的力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