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六波羅蜜▪P2

  ..續本文上一頁人不能忍別人給予他的苦,就得學習怎麼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聽不動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爲你知道它愚癡,看到人就吠,你看透這個事實,接受後就不用忍,這才是忍辱波羅蜜。有人罵你,你看到衆生愚癡,鬧起煩惱,他的煩惱叫他罵你,他和狗吠一樣,你看透此事實後,就知道原來是沒有什麼可忍的,此忍辱波羅蜜才能使我們度到生死之彼岸。

  (四)、精進:

  勤勞不懶惰就是精進。以世間法說做事很賣力,就是精進;佛法中的精進是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薩要以精進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羅蜜。

  (1)、披甲精進: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時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退心。如一個兵士上戰場時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槍所傷害,他就勇敢地沖上前殺敵;披甲精進也是這樣,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堅定的信心,我們才能完成所製定的目標,實現我們的誓願。而菩薩廣大慈悲,立深誓願都是很難完成與實現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稱爲披甲精進。

  (2)、攝善法精進:

  菩薩行者對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學,稱爲攝善法精進。

  (3)、饒益有情精進:

  它與饒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點兒不同。饒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對衆生有益之事,都應該去做;而對衆生有害的事,就不應爲之;饒益有情精進是指菩薩做種種利益衆生的行爲,就好像父母親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學業、成家立業,這樣努力的去栽培他們。饒益有情精進是努力給予衆生種種利樂,做種種利益他們的事業,精進不懈怠。

  精進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薩要精進的布施,甚至連自己的生命、財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個精光,這才是精進布施。持戒也是一樣,一切微細地戒律,菩薩都不犯,稱爲持戒精進。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進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進波羅蜜,故精進是十分重要的。菩薩行者更應該在禅定與智慧兩度上加倍用功。

  (五)、禅定:

  菩薩要利益衆生,度化衆生,而自己卻心亂如麻,沒有定力,就沒有智慧。沒有定力的人比較容易生起煩惱,如何利益衆生呢?故菩薩行者一定要修禅定。如有人以求各種神通之心而修禅定,此既是以凡夫心來修禅定,不可稱爲禅定波羅蜜;又如有人爲解脫而修禅定,引發種種神通,生起種種智慧,以神通、智慧等等得到解脫,此可稱爲到彼岸;但是菩薩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外,他還要通過修學禅定獲得種種智慧、神通力來度化衆生,以引導他們也走上解脫之道,這才稱爲禅定波羅蜜。

  禅定可分爲叁種:

  (1)、安住靜慮:

  禅定古印度文稱爲禅那,意思既是靜靜的思維修行,也既是靜慮。安住靜慮既是安住禅定。我們有昏沈與掉舉的煩惱業習,使我們的心不能敏銳的觀察此世間,不容易發覺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過修禅定使他輕安,時時刻刻保持它,不生起昏沈、掉舉的煩惱,這樣我們才能敏銳的觀察世間,不容易被迷惑。

  (2)、引發靜慮:

  既是引發禅定,菩薩要給予衆生利益,沒有神通力,他所給予的利益是不大的;菩薩必定要認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發種種神通,以種種的善巧方便度化、利益衆生,故菩薩要修引發靜慮。

  (3)、辦事靜慮:

  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稱爲辦事靜慮。此種靜慮也稱爲那伽定,既是菩薩在一切時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薩則可進入世間做各種利益衆生的事業。

  這叁種靜慮,使我們遠離昏沈的煩惱,能更敏銳的觀察世間,而生起智慧,所以禅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們解脫,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如有人修禅定只是爲了求各種神通,則不能稱爲禅定波羅蜜。

  (六)、智慧:

  智慧可分爲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

  (1)、世間智慧:古印度稱爲五明,既是世俗慧。

  1、聲明:世間的種種語言。

  2、因明:世間的哲理、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稱爲因明。

  3、醫方明:醫學知識,醫治衆生種種疾病的學問、方法,稱爲醫方明。

  4、工巧明:世間的種種科技、技術,稱爲工巧明。

  5、內明:佛教以叁藏十二部教法爲內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

  佛法稱爲內學,其他的知識稱爲外學。這五種學問稱爲世俗的智慧,我們以世間分析、聰明智慧,就可學習他。

  (2)、聖義谛慧:

  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真實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覺悟這個世間“人無我”、“法無我”。所謂的“人無我”既是無作者、受者之衆生;“法無我”既是一切法空無自性。修行者覺悟到人、法二無我之智慧,稱爲聖義谛慧。此智慧是世間最究竟、最優勝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說的無我、無常、苦、空,也就是一切萬法無自性空。覺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夠解脫,故唯有佛陀與阿羅漢等解脫者能覺悟的智慧,並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3)、饒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與大菩薩才能完成,既是說佛、大菩薩能有種種智慧判斷,知道如何給衆生利益;衆生有何煩惱,要以何法來度化,使他們解脫生死等等,稱爲饒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無上的智慧,他教導貪心重的衆生,修布施來對治它;淫欲心重的衆生,修不淨觀來對治它,此既是饒益有情慧。

  饒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這些智慧是我們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稱爲“眼睛”。就好像一個人走路要到達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薩沒有智慧,在修行過程中,就會做出一些不得要領的盲修瞎練,所以佛法中說“五度如盲,智慧如眼。”既是此意。

  釋迦牟尼佛稱爲覺者,就是智慧的覺悟。身爲佛弟子的我們,就是要學習佛陀智慧的覺悟,並非要學習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種修道法都是學習怎樣去完成智慧的覺悟。覺悟是修行者的最終目標,學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個覺者,只認爲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誤解學佛的目的。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所以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就是智慧。而菩薩所修行的六度,最終是要完成智慧波羅蜜。如果一個菩薩行者能完成智慧波羅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還必須完成智慧波羅蜜。

  菩薩以修學一切佛法,觀察世間,通達人、法二無我,然後要學習種種利益衆生的方法。如果菩薩覺悟,證得果位後,而不會利益衆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學,如一些中國禅宗開悟之後的祖師一樣,要跟隨另一位祖師學習接引渡化衆生的方法。因爲衆生的根機不同,化度他們的法則也不一樣。如果教導他們的方法不合根機,則不能另衆生覺悟。

  佛陀時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導兩個弟子修行,一個弟子修不淨觀;另一個修數息觀。他們修學了一段時候、都沒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請教佛陀。佛陀說:“你的兩個弟子,一個在家時是打鐵的,應修數息觀,而不是不淨觀;另一個在家時是替人收屍的,應修不淨觀,而不是數息觀。你不懂得利用適合衆生根機的修行方法教導他們,所以沒有成就。舍利弗的兩個弟子聽從佛陀的教導去修行,很快就證果了。由此可見,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夠修行覺悟,卻不懂得如何應機緣教導令人覺悟,所以我們修學菩薩道者要令衆生覺悟,就得學習饒益有情慧,既是學習給衆生利益的種種智慧觀察力。

  五、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謂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稱爲加行。菩薩的加行以布施來說是菩薩應該觀察:我要給予衆生利益,現在有衆生來求助于我,就要歡歡喜喜地布施給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財福德,將來會有更多的大財寶、福德布施給衆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薩深知自己有悭貪的心,要用布施來對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樣,菩薩觀察:我要給衆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損害他們;另一方面,菩薩若不持戒,自己就會墜落,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那又怎樣去利益衆生呢?所以菩薩以自利利他兩種心,努力去觀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的去完成六波羅蜜,稱爲加行。

  六、修行六波羅蜜之功德:

  修行六波羅蜜具有四種最殊勝的威德:

  (一)、修布施可度悭貪;修持戒可度毀犯;修忍辱可度嗔心;修精進可度懈怠;修禅定可度散亂;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見。

  (二)、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資糧:古時的人出遠門,有些地方是沒有東西吃的,所以身邊要帶一些錢、食物與飲品等必需品,稱爲資糧;而修行也要有資糧,菩薩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資糧。

  (叁)、修行六度在現世法中,自己得到利益,從攝受衆生中也可得到利益。

  (四)、修六度將來可得到廣大無量的異熟果。所謂異熟果是:現在做業,將來在不同時候、不同地點才得到果報。例如:殺母是逆罪,今生死後必定下地獄受苦,這就是一種異熟果。修六度將來可得到種種好的果報,所以六度能令菩薩到達生死解脫之彼岸。

  七、總結:

  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心;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邪見)。此六度可度我們的煩惱,同時也能度衆生,所以它被稱爲六波羅蜜。

  

《佛學基礎知識 六波羅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