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序 釋經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大唐罽賓叁藏佛陀多羅譯

  廣超法師主講

  果逸居士筆錄

  序

  釋經題

  譯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法會緣起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

  序

  釋廣超

  《圓覺經》中的“圓覺”是“圓滿覺悟”的意思,此經是宣講圓滿覺悟的經典。根據佛法,修行者的覺悟,有圓滿與不圓滿的差別,佛的覺悟是最圓滿的。

  《圓覺經》所闡明的重要教法是:一切法都是圓覺,每一個法都遍滿法界,而覺也遍滿法界,稱爲圓覺秒心。覺,不只是一般衆生的見聞覺知,即使你認爲沒有思想的一切物質——能量的聚合,都是覺性的流露,這些都是圓覺妙心的顯現。衆生與佛都在覺中,但是衆生迷惑于六根的境界,不相信自己是佛,不過,即使在衆生認爲自己迷惑的當下,其實也不曾離開過圓覺妙心,因爲圓覺遍滿法界。

  近代人把大乘佛法義理分爲叁大體系:唯識、中觀、如來藏。《圓覺經》是宣說如來藏體系的經典。如來藏的教法,認爲如來藏本有,這個見解被近代佛學研究者批評爲等同印度的梵我見,換句話說,他們否定這類經典是佛法,認爲是後期大乘佛教論師所說,願因是如來藏經典比較後期流傳出來。然而,中國佛教曆代禅宗祖師,最推崇如來藏教法:同時,藏傳佛教教派中,甯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覺囊派等四派的修行者,都一致推崇如來藏的見解,認爲是修道者最了義的見解。對于如來藏這兩種相反看法,我個人認爲,學佛者應當以修行人實修體驗的結果爲依據;至于佛學研究者,由于他們研究經論不是以修行爲目的,因此,他們的研究結論,是不適合作爲修行者抉擇佛法的依據。

  唯識宗依各自有的阿賴耶識來建立宇宙人生的因果,並且以轉識成智來說明解脫及成佛的道果。中觀則以二谛解說緣起性空,多說破邪見,少說道次第。而如來藏教法的重點,是直顯佛的智慧及其所證悟的境界,利根的菩薩都知道佛所證悟的法是不容置疑的,正如經文所說:“是經唯顯如來境界”,佛的覺悟絕對不是思想體系。因爲如來藏是菩薩的法門,對于利根的菩薩,已不須宣講唯識的轉識成智,也沒有中觀的破邪顯正。在閱讀本經時不應把它歸入那一宗,那一思想,應當像尊敬佛一樣,敬重本具光明、遍滿法界的自心。

  當你閱讀這本講記時,別忘了當下這一刻的心,正自導自演自看妙心,既是心的幻化,也是業力因果精彩演出“我在讀經”。你!這一場又偉大又微妙的戲,既是不可思議的業報,也是圓覺妙心的顯現,導演叫妙心,主角叫凡夫。

  當你一頁頁翻閱時,別忘了,不是書的內容不可思議,而在一個更深層次上,是你,演得那麼不可思議!

  2002年12月2日于新加坡翠岩精舍

  敘緣起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晚,我應大衆學佛研究會的邀請,在這裏爲大家講解《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在座各位有很多都修密宗紅教的大圓滿,此經所闡明的教法與大圓滿的相同,所以我講解它。這部經是屬于比較深奧的經典,經中的一些簡單的佛教名詞、義理,我將不作解釋,當成你們已經學習過,也明白了,所以初學者聽來比較困難。佛爲衆生講法是因人而異的,這部經不但是爲菩薩所講,而且也同其他的大乘經典一樣,不是在人間講的,菩薩與佛的不可思議境界與智慧,絕對是超出凡夫的境界,這類佛法唯有靠菩薩從人間以外流傳到人間,所以信仰大乘者應當相信,除了人間有菩薩道,還有超出人間以外的菩薩教法。

  近代人把大乘佛法義理分爲叁大思想體系,即唯識、中觀、如來藏。這部《圓覺經》是屬于宣說如來藏的經典。此經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宗(禅宗)盛行講習的經典。近代日本學者認爲此經是僞經,理由是其內容可能是根據《大佛頂首楞嚴經》撰寫而成。其實臺灣也有著名學者認爲《阿彌陀經》是僞經之說,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本經的聞法衆:圓覺法會不在人間,法會的參與者都是大菩薩,這部經所闡述的佛法義理是佛的境界,所教導的修法是人可以修學的,因此我們也可以依這部經典來修學。然而我們要明白,此經是以佛的境界來解說世間現象以及修道。爲什麼我要做此申明呢?因爲佛在人間說法,是依據人的境界,即人所知的法來說,但是《華嚴經》、《圓覺經》等這類的大乘經典,是以佛的境界來說的。

  本經的佛法義理,是佛向大菩薩講佛的境界,我們看此經是高攀了。但是,在經中描述諸菩薩慈悲地爲我們向世尊請法,可見佛菩薩們總有善巧方便,用語言音聲引導我們入佛知見,告訴我們佛的境界。有緣讀到此經,是宿世已種善根,絕非僅是今生的因緣,希望看本書者都能法喜充滿!

  釋經題

  在未講經之前,本經的題目,先得略爲解說。

  本經名爲《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什麼叫做“大方廣”?佛所講的經典分爲十二種類,稱爲十二部。在這十二部中,有一部份分是專門講菩薩道的經典,稱爲方廣經,也稱爲方等經。簡單的說,“大方廣”即是一切大乘經典的通稱。因爲菩薩道的修行非常廣,所修的法門有無量無邊,所以叫做方廣。“大”是無上無比的意思。“大方廣”是指大乘菩薩道的經典。

  《圓覺經》中的圓是圓滿,覺是覺悟;圓覺即是圓滿覺悟的意思。根據佛法說,修行者的覺悟,有圓滿與不圓滿的差別,唯有佛的覺悟是最圓滿的;此經是講圓滿覺悟的經典。

  “修多羅”是梵語Sutra的音譯,尊重故不義譯,就是“經”的意思。所謂了義與不了義,大小乘佛教對此有不同的诠釋:依小乘的教理,凡是跟修道、解脫有關的佛法義理就是了義;如果跟修道、解脫無關的佛法義理就是不了義。在大乘的經典中說小乘教理不了義,因爲大乘是以修菩薩道爲修道的目標,小乘的教法不能讓修行人完成菩薩道,所以被歸爲不了義。大乘佛法本身也分爲了義與不了義,闡述實在有生死、有涅槃的教理,就是不了義;闡述生死、涅槃都平等,沒有差別的教理,那是了義,余者是方便說。《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中的“了義經”,就是要申明此經是大乘的了義經典。

  譯者

  大唐罽賓叁藏佛陀多羅。“大唐”是指中國唐朝。“罽賓”是國名,位于現在北印度的克什米爾一帶,唐朝稱它爲迦濕彌羅。

  “叁藏”即是經、律、論;“叁藏法師”是精通經、律、論的法師。這位精通經、律、論的法師德號叫做佛陀多羅,漢譯爲覺救。《佛祖統記》卷叁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西元六五五年)罽賓國佛陀多羅,在中國第一座寺廟——洛陽的白馬寺翻譯《大方廣圓覺修羅了義經》一卷。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法會緣起

  如是我聞:

  “如是”指這部經。“我”是結集者——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是從佛陀親聞,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阿難尊者說:佛如此說,我如此聽,佛的確是如此講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說。

  不論大小乘經典,經文的開始都安放“如是我聞”四個字,以讓後學佛法者生信。大小乘佛教都同意,阿難尊者所聽聞的經典有些不是直接從佛陀那兒聽聞到。原來,當佛成道出世度化衆生的時候,阿難尊者年紀還小,後來佛回國弘法,才度阿難出家,所以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阿難尊者並沒有聽聞佛講法。因此,大小乘佛教都認爲:雖然有些經典不是阿難尊者從佛親聞,但是尊者還是從其他的佛弟子聽聞來。佛在世時,並沒有立刻以文字來記載經典,而是佛涅槃後才多次以口頭傳頌方式收集(結集)成經典。第一次結集經典時由阿難尊者念誦出來,其他的阿羅漢在旁邊聽,確定是正確無誤的,才記錄下來。當阿難尊者念誦時,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這是佛規定的,不是阿難尊者自己要這樣說的。當佛即將涅槃時,阿泥樓馱比丘要阿難尊者請示佛:“經典前面應安何語?”佛答:“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雖然大乘經典也有“如是我聞”,但是小乘部派依然不同意是佛說的。原來小乘經典是由上座部五百羅漢在耆阇崛山窟內結集經典,當時有非五百羅漢的其他大衆比丘在耆阇崛山窟外也結集經典,于是上座部比丘不承認大衆部比丘所結集的經典是佛說。傳說大乘叁藏是由阿難尊者與文殊菩薩等在鐵圍山結集,然而小乘部派不承認菩薩所結集的經典是佛說。

  一時,婆伽婆。

  “一時”是泛指某一個時候,即是指說法的時間。中國在二千多年前就有史官,專門記載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所以中國古代每個朝代的國號、建國多少年、發生重大事件的年代、時間都清清楚楚被記載在史書上;印度人不注重曆史,沒有記載曆來所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所以時間不能確定,只泛稱一時。

  “婆伽婆”是佛十名號之一,義譯爲世尊,指說法主——釋迦牟尼佛。婆伽婆是梵文,以含多義,所以不作翻譯,保存它的原音,其有六種意思,即:熾盛、自在、端嚴、名稱、吉祥和尊貴。今就其本義,略述兩點:一、婆伽婆是巧分別:佛能善巧分別諸法相,即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無不徹底通達,了了明達,雖說一切法相,而不違第一義谛,所以稱爲巧分別;二、能破:衆生無始以來,受了根本無明以及煩惱的蒙蔽與纏縛,從來沒有獲得真正的解脫和自由。唯有佛徹底斷盡一切無明煩惱,真正獲得大自在、大解脫,所以尊稱佛爲婆伽婆。婆伽婆不是佛教獨有的稱號,印度的外道也把他們的祖師稱爲婆伽婆。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佛進入一種叫做“神通大光明藏”的定境界。叁昧是叁摩地的簡稱,就是心定在某種境界裏,正受是定中的樂受,叁昧正受即是佛在定中自受法樂。什麼叫做神通大光明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序 釋經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