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冷靜,以智慧觀察,聽後就會發現:因爲我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後,就産生“他”、“媽”、“的”這些聲音的分別心。你也會發現原來外面有聲音,你裏面有耳根,它們接觸後生起受,生起心識;然後你就會發現到,原來是法塵這個罪魁禍首添加一些煩惱進去,使你做出反應或反擊。當你發現到這一點時,你就懂得如何放下,使它不再生起來。我們凡夫聽聲音後,鬧起煩惱來,就只會怪外面的人,絕不會怪自己內心有這個煩惱。
如果有人說:“You are stupid”對聽不懂這句話的人來說,那只不過是個聲音罷了,但是聽的懂的人的法塵中就有“Stupid”的意義存在,他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後,感覺到這個語言,法塵中生起分別、然後比較,那他的煩惱就來了。他不責怪自己過去業中有這些“廢物”,就只會責怪別人罵他“Stupid”。如果一個人觀察法念處中的六根與六塵,到了了分明時,就知道煩惱從何處來?煩惱如何滅?他就懂得如何放下煩惱,使它不生起。
修學法念處進一步要觀察一切法是生滅無常,我們不能做主,不自在;不自在故是苦、無我。我們凡夫深深的執著這一念一念會想的心就是我,但佛法中卻說它只不過是法塵罷了,所以我們要觀法無我。法塵與外境的色塵是同樣一回事,只是不同東西,同樣的作用,而我們把色塵當成外在的身體與世界,法塵當成是我,所以佛陀要我們觀法無我,而且要觀一切法都無我。法塵是內在的,但這法念處不止是指法塵,它還包括五蘊及世間的一切,裏面都沒有一個我。
四念處要完成的觀行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雖然如此,但是在做觀行的過程,並不是永遠去觀想不淨、無常、觀苦、觀無我,而是要把我們的心念、行爲、舉動等覺察到了了分明。
五、總相念處:
四念處除了這四個不同的觀行外,還有一個總相念處,既是在這四念處中觀一切有爲法皆是無常、苦、無我以及空性。既是:身念處是無常、苦、無我;受念處是無常、苦、無我;心念處是無常、苦、無我;法念處是無常、苦、無我。無常、苦、無我在大乘佛法中以一句話來總括它,既是所謂的“性空”。一切法都無自性,既是空性,故要觀空。
《俱舍論》中說:“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爲自相,叫做別相念處。”既是各別的觀察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稱爲別相念處。如果以法的總體來看,一切有爲法皆是無常,一切有漏的皆是苦,一切法皆是空性、無我性,這稱爲一切法的共相。我們可以一切法的共相來觀察一切法,乃至以此法來觀察四念處,這樣的觀察稱爲總相念處。
六、修四念處的此第:
根據《大智度論》以及南傳經典《四念處經》(The Four Foundations OfMindfulness) 都教導我們應該從觀察呼吸開始,然後才觀身不淨,因爲我們的心散亂,應先把心定在呼吸上,慢慢地使我們的心念微細後,才觀察身體的不淨。在經論中說,如果我們以散亂的心來修觀身不淨,會得到反效果,結果是越觀越覺得可愛,因爲我們凡夫一向來認爲自己的身體好,別人的身體漂亮的緣故。
觀身後就觀受、觀心、最後觀法,其原因是身體的行動最粗,接下來是感受,再下來是心念。其實心念比法塵更微細,在這兒先觀心,後觀法,因爲觀心念無常比較容易,觀法無我難。這個觀法無我,並非是叫我們想:“無我,無我。”的這樣想,而是觀察法塵念念之中,哪一念是我?這樣的觀法無我比較難,反而是關心念無常容易。
中國佛教不大提倡這四念處的修法,只有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曾寫一本《四念處》,他是以大乘思想來講解四念處的修行。自此以後,就沒有人宣揚此修行方法了,這是很可惜的!
南傳佛教很注重“四念處”的修行,尤其是在緬甸,他們有一套修行的方法及步驟,修禅者要學習那套方法後,才被認爲有資格做導師,教導其他的人修學。
緬甸禅師教導四念處的方法及步驟:
首先修行者要放下一切事物,住在廟宇中,然後跟隨一位有資格的導師學習。每天起來,坐禅與經行。所謂經行是保持一心前後來回走。修行四念處者每天少做事,只是坐禅與經行,爲什麼要這樣呢?那時因爲靜坐久了容易産生昏沈,同時久坐會生病,所以采取坐、走,坐、走的方式。導師會安排靜坐半小時,經行半小時或靜坐一小時,經行一小時的功課,有些甚至經行兩小時,在經行時觀察身體的一舉一動,念念要分明;要知道何腳先起,然後踏在地上,甚至于踏到地上的情形,也要知道。開始經行時心念粗,就要用心念左右,左右地訓練,慢慢地對身體走路行爲很清楚,到心念微細時,就不要念,只要保持知道就好了。
接下來他要知道是腳走了他的心知道,或是他的心叫腳走,他也要發現到:是心叫腳提起,腳踏到地,心才感覺到;他要發覺到這兩個過程。走到盡頭的時候,誰叫他轉彎回來;他站著也要知道,他要對這些心念了了分明。這樣經行的結果,他的心會慢慢定下來,觀察力會越來越敏銳。他靜坐時要觀察呼吸,肚子的膨脹與收縮,呼吸的出入等。在靜坐的過程中,發生任何事情,他都要知道。
每天晚上導師會個別與修行者對話,問今天做什麼修行?有何感受?導師就會慈悲教導,糾正錯誤,有些嚴格的導師在與修行者做個別對話時,不允許別人聽,因爲有些修行者聽後會模仿別人的修學。比如某些修行者在修學的過程中,發現到在左右,左右走時,心念在控製他的腳,那他與導師對話時被另一個人聽到,當那個人被導師問時,也給予同個答案,他沒有發現到,也沒有感受到,只是學來的,這對他完全沒有好處。
導師與修禅者做一對一的對話,考問後,知道個別修行者的程度,就會逐步教導,不能做叁級跳,避免在修禅的過程中産生偏差。這與中國禅宗祖師的教導相似。每晚禅師與禅和子(修禅者)有小參,那就是祖師以對答方式來考問參禅者。
四念處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因爲我們凡夫有常、樂、我、淨四顛倒。沒修學四念處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四個顛倒,既使是念佛,常、樂、我、淨依然存在,但是修行四念處就容易破除它。煩惱少,智慧生,那就容易解脫生死,所以它是修解脫道者的良藥。
佛陀在他的遺言中指示比丘應當依止四念處修行。依據經典中說,認真修學四念處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證悟初果。經典中又說:四念處是能使衆生清淨,克製一切煩惱和悲哀、祛除痛苦和憂愁,而走上正道、覺悟涅槃的唯一之道。
有關四念處修行的經典有《四念處經》,它是被編入《增一阿含經》中。南傳經典中有印成巴利文的單行本,我們也可以在《原始佛典選譯》中找到這部經。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第四十八卷中特別提到關于四念處的修學方法,而且強調修菩薩道者也應該修學四念處。
《佛學基礎知識 四念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