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

  一、菩薩之意: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簡單地說既是衆生;“菩提薩埵”就是覺悟的衆生。覺悟的衆生有叁種:一者、羅漢--自己覺悟;二者、菩薩--除了自己能覺悟之外,還可引導別人覺悟;叁者、佛--自己能覺悟,又可以引導衆生覺悟,而且他的覺悟是最圓滿。

  二、菩薩之行爲:

  菩薩的行爲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菩薩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衆生;既是菩薩應學習種種智慧自度,做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引導其他衆生也能走上解脫之道。

  叁、菩薩之開始:

  菩薩都從凡夫做起,甚至于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行菩薩道時,也是凡夫。凡夫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既是發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薩道的最初所應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衆生。如果只是貪求成佛之心,沒有要救度衆生之心,那不等于說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以大悲心爲基礎,見衆生受苦,就會以智慧、悲心救度之,所以發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如果只是羨慕佛果是至高無上的覺悟,爲追求這樣的覺悟而發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衆生,只不過是要求個人的解脫罷了,此種心並不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薩,我們稱他爲初發心菩薩。初發心菩薩必須發種種成佛度衆生之願望,以此願望爲目標,以完成他的願望爲目的,願望實現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薩要努力實踐六度,既是六度波羅蜜,以實現他成佛之願。

  四、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菩薩的行爲。六波羅蜜是古印度話(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個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沈,一旦遊到岸邊,登上陸地就安全、安穩,絕不會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沈,所以稱爲度到彼岸。佛陀說衆生在生死苦海中飄浮,沒法遊到安全之陸地上,比喻修行者斷除了煩惱,就是已經出離了生死輪回,到達沒有生死之彼岸,稱爲波羅蜜。發菩提心者,必須修種種的六度萬行,以完成他成佛之願。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也既是所謂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

  (一)、布施:

  (1)、財施:以錢財施舍給貧窮疾病者,或資助慈善團體。一切身外物稱爲外財,所以財施也稱外施。

  (2)、無畏施:我們令衆生不害怕,無恐怖,無災害,稱無畏施。菩薩行無畏施時往往連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給衆生,故無畏施也稱爲內財施。佛說持戒就是一種無畏施。

  (3)、法施:以世間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揚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勸導人們修善斷惡,離苦得樂,乃至涅槃,稱爲法施。

  爲什麼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爲我們有種種煩惱,所謂貪嗔癡叁毒,在此叁毒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貪,要解決此大煩惱,就要從布施著手。因爲衆生認爲千辛萬苦得來的財物是屬于自己的,舍不得給別人,那就是貪心在作怪,我們要由捐一毛錢,捐一塊錢給衆生,從中慢慢開始學習布施。吝啬與貪心的煩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爲有行布施才能對治我們悭貪之心。凡是貪心煩惱重的人,是不舍得把自己的財物給予別人的,故佛陀教導衆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並不能完全稱爲行菩薩道。因爲此種布施只是度個人內心的煩惱而已,而菩薩是觀察到衆生苦,願令一切衆生得樂,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薩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有果報的,他要行菩薩道,利益衆生,其本身必須要具足種種福德因緣,而此福德因緣是要靠修行得來的。菩薩必須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財富,這樣對衆生的影響力才大,衆生才會聽他的話,所以菩薩要求種種福德。佛陀說他是一個求福德的人,是福德圓滿的覺者,他的福報是世間第一,即使是佛陀涅槃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世人還建造金碧輝煌的廟宇來供奉他,而這種福德圓滿是佛陀累劫修行布施波羅蜜得來的。因爲佛陀有很多福報,才能以無量無邊的財富布施給衆生,故菩薩修行的第一步爲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將來的果報,不能稱爲到彼岸,這只是求人天福報罷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脫,對治悭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個行菩薩道者,也要行布施、因爲要度自己悭貪之心,同時將來還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薩看見衆生疾苦,以其所擁有的龐大財産布施給衆生,令衆生得樂,所以此叁種布施是行菩薩道者所應做的事。

  一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如有人向他討錢,就應該布施,如果他一毛不拔,舍不得施與,就沒有資格稱爲菩薩,沒資格達到解脫之境界,因爲他還有悭貪的煩惱,世間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濟世,爲慈善事業盡心盡力,何況是菩薩行者呢?

  法施令衆生能聽聞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惱的,同時也使他們懂得解脫的道理,能令他們走上解脫之道,這叁種布施能度我們到達生死解脫之彼岸,故稱爲波羅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貪求地位、福報、名譽,這不能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故不能稱爲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是爲修學菩薩道的菩薩而講的。

  (二)、持戒:

  戒律可分爲叁種,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1)、律儀戒:佛陀所製定的各種戒律,稱爲律儀戒。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們做各種壞事,既是防非止惡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戒稱爲律儀戒。受持律儀戒的原因有叁:

  1、爲了防止墜落,確保我們在善道中受生。

  2、世間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況是一個菩薩行人?所以菩薩行者更應該杜絕各種侵犯衆生的惡行。

  3、戒律能戒掉我們的煩惱,以它爲依止,令我們不做因果上的惡行爲,故戒律可以度我們毀犯的惡行爲。

  (2)、攝善法戒:

  菩薩行者發願行一切善法,如果不這樣做,就是他的過失,故應戒除。善法有六度萬行,稱爲菩薩學處。

  (3)、饒益有情戒:

  發心行菩薩道者,一定要發利益一切衆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資財、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薩行者起嗔心後,就不想利益衆生,他應戒掉此惡心,生起利益衆生之心,稱爲饒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則可産生定,生起智慧。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衆生,想從衆生那兒得到利益,認爲持戒有損己利,所以菩薩行者先要修學布施,減少自己悭貪之心後,才來持戒。當然,此次地對個別的人來說有時是不一定的,但對一般悭貪重的人來講,那是肯定的。一個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連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爲他悭貪、吝啬,不願意給衆生利益。持戒就是要防範他的貪嗔癡,他哪裏願意做呢?故菩薩的修學應從布施開始,然後才發心持戒。

  (叁)、忍辱:

  菩薩行者要忍耐種種苦。忍可分爲忍辱與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種種的惱害。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種惱害而已,它可分爲叁種:

  (1)、生忍(耐怨害忍):忍耐衆生對菩薩所做的損害。

  (2)、法忍(安受苦忍):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應忍受饑、渴、寒、熱、天災人禍、疾病等世間的一切苦法。

  (3)、無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堅韌的意志,審谛觀察思維我們對佛法的認可。比如有人講一些佛法,我們聽了內心沒有不耐煩,不同意,可忍受那個道理,稱爲無生法忍。萬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們聽後能接受嗎?慢慢觀察,了解後可真接受,既是無生法忍。

  這叁種忍可令菩薩度到無煩惱的生死解脫之彼岸。

  做父母親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這不能令他們度到彼岸,因爲他是以貪愛子女的心來忍受。如果我們被其他衆生打罵,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如幻如化,衆生執著實有,故不能忍受。當我們能觀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沒執著,就可以忍受。忍受並非是衆生令我們苦惱,我們要忍氣吞聲,強忍住,此爲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羅蜜是要以智慧看透世間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實。比如有人罵你“王八蛋”,你觀察到衆生有煩惱,講出此話,那只是聲音罷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煩惱,以智慧觀察而忍,可令我們度到生死解脫之彼岸。

  如果衆生辱罵我們,爲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這就是無智慧,因爲你先認爲是苦惱,然後才把它忍住。《金剛經》中記載佛陀修忍辱波羅蜜時,有一世做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體,他一點也沒起嗔心,因爲他對自己的身心無執著,對衆生的煩惱行爲亦無執著;他能修忍辱波羅蜜,看透一切無常,在這一切因緣和合的假相中,不認爲有衆生,有衆生做出此行爲來惱害我,我在忍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們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稱爲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對凡夫來說是不容易生起的。凡夫往往對佛法一知半解,抱著一顆懷疑的心,沒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的信心;佛弟子以爲佛法是佛陀爲我們所開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態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到某個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脫時,則會生起毀傍之心,此即使沒有無生法忍。根據佛經中的記載,有些佛弟子修道,自己只是進入四禅,卻以爲已證悟了四果,當他臨命終時,煩惱生起,就以爲佛陀欺騙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說的法,誤解了。佛法中的涅槃法就是無生法,對此種無生法生起堅定的信心,絲毫沒懷疑,稱爲無生法忍。這樣的忍辱才能使我們到達生死戒脫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給予我們的苦惱,並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過是凡夫之忍。修學菩薩道者,應該觀察這世間的苦、樂等等,都是我們的煩惱在作祟,看透煩惱的作用後,我們就不會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蘊、業行爲的一連串發生罷了,裏面是苦、空、無常、、無我,既然無我,就無需忍,這才能真正到達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還是認爲人家汙辱他,而後才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經有不能忍的時候了。

  如果有…

《佛學基礎知識 六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