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四禅八定與滅盡定▪P2

  ..續本文上一頁舍掉,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既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色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有對想是由鼻、舌、身與耳識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沒有色(物質)與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觀空,當他這個“空”想完成後,他就遠離色地而進入空無邊處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沒有色法,故空;沒有所謂的邊沿,所以稱爲“空無邊處定”。進入此定,並不表示他的心沒有任何作用,反之,他還有受、想、行、識的作用。

  (2)、識無邊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習禅定時,他會發現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也是一種苦,因爲他是一種想,表示他還有心念。要減少這種想,他需要思維現前的心念,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保持心識的知覺,念念不離知覺的心,而一心緣識。這個心識也會産生作用,使他發現無量無邊過去和未來的心識,這就是所謂的識無邊處定了。進入此定者抛棄了“空”想,只保持現前一念知覺的心識,實際上,識無邊處定還是有想,只是這種想很細微,與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不同;它們之差別是:空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識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抛棄“空”想,進入另一種定--識無邊處定;因爲它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是有細微的想,並非無想。(注:識與想的區別: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中的識是心的知覺作用;想是法塵,既是心的念頭。)

  (3)、無所有處定:

  如果繼續修下去,修行者會發現心識還在那邊産生作用。而生起討厭之心,因此想舍棄它,想進入無所有處定。那就是他認爲:如果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心識作用,這種定才是最安穩,最快樂的。它就觀想這種定,並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識,而是他一心念無所有。在定中,他或認爲他沒有想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細微,意識中的法塵就是無所有的法塵。

  在無所有處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沒有種種的心想的相,不分別所有的東西,只是分別無所有,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第六識還在産生作用,集中在觀想無所有法,所以稱爲無所有處定。

  (4)、非想非非想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又會發現這個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無所有,既是有想、無想他都不要。因爲空無邊處定是空想;識無邊處定有作識想;無所有處定他認爲無想,實際上是有很微細的想;他以爲在無所有處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無所有定才是無想。他是要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既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無所有處定時,他還有一個定境,但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連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識還有非常細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識在作用。

  南傳佛教中,認爲我們只有六個心識,當一個人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第六識還有很微細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識。一般上這很微細的第六識心執著第八識稱爲第七識--恒行的心識。

  進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識,並沒把它們滅掉,而是進入那個定境時,粗重的煩惱當時不生罷了。

  滅盡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會發現已經沒有心識生起,但是還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棄這個我,那就是說,他想舍棄第七識的恒行心。(唯識宗說,我們有八種心識的作用,第七種叫第七識--末那識,他執著第八識爲我。我們的前六識是可以停頓的,在還未解脫之前,末那識卻一直在作用,所以稱爲恒行,依司機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滅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識暫時不生,就能進入滅盡定,棄除了“我執”。“滅盡”之意既是滅盡了一切六識的心,乃至滅盡執著第八識稱爲“我”--“我執”的心。唯有叁果或以上的聖者能進入此滅盡定,它的特點既是無“我執”,斷除了一切煩惱;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第叁果的聖人還待降服一些微細的煩惱,只能夠暫時進入滅盡定,在定中沒有“我執”,但是當他出定後,我執之心再度生起;阿羅漢果聖者破除了我執,在滅盡定中無我執,出離此定後也沒有我執。所以只有佛、阿羅漢和叁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

  至于大菩薩是否也能進入此定呢?根據經典有兩種說法:有些經綸說可以,另一些卻說不可以;大乘唯識宗等都認爲修菩薩道者絕對不能進入滅盡定,因爲能進入此定者出定後沒有煩惱,過去的“業因”沒有煩惱爲“緣”引發,就再也不來叁界受生,不能繼續修集福德因緣,乃至成佛。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定都是要一層一層的進入,已經出了色界,稱爲“無色界定”。在佛法中我們將這個世間分爲叁界,又稱爲九地,既是欲界稱爲散地;色界和無色界稱爲定地,要進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進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須靠定力,只要積極努力的修集各種的福德因緣即可。

  二、簡介修習禅定之方法:

  根據南傳的《清淨道論》中共有四十種修習禅定方法,它們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量心)、四無色、一想和一差別。修習禅定應從數息入手,比較穩當;因爲各種禅定的修行適合不同根器的衆生,比如修不淨觀,能夠破除淫欲,但是有些人嗔心重,修不淨觀到一個時期後,會對身體産生厭惡的心理,結果想自殺,這種人就不適合修不淨觀。所以修習各種禅定的方法應該根據個人的煩惱所在而修,並不是人人都能夠修習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兩種禅定方法,比較適合大多數的衆生,它們是不淨觀與數息觀。

  我們的心很散亂,坐禅時數呼出吸入的氣息,慢慢降服我們的散亂心而進入定;我們是煩惱重的欲界衆生,要修禅定進入色界,就要舍離欲界的種種欲望,而在此中最嚴重的煩惱是色欲,所以我們應該修不淨觀來對治它,所以數息觀與不淨觀被和稱爲二甘露門,它們是要修學禅定的初步。比如說一個人修慈悲觀,但心散亂,想動想西,這是很難有成就的,所以他應該先修數息觀把散亂的心定下來;又如一個人的心已經有相當的定力,但是他的嗔心重,那他就應該修慈悲觀。

  在修學禅定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去參訪有學問得導師以解除疑問,請給予援助和開導或啓示,親身體驗一段時期,適合我們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不適合的就應該放棄;除非那個教導者有宿命通與他心通,他知道我們過去業的因緣,與現在貪、嗔、癡心煩惱之所在,能以正確和適合的方法教導我們,這樣修習禅定就會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這類導師,最好是從數息觀、不淨觀那兒著手,然後再修四念處。

《佛學基礎知識 四禅八定與滅盡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