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聲聞果與佛果

  聲聞果與佛果

  一般學佛的行人,從努力修行,至因緣成熟時,就可覺悟證果。在佛教的證悟中,可分爲小乘的果位與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爲“地”,菩薩十個果位稱爲十地,真正圓滿菩薩六度萬行,完成的證悟果位,稱爲佛果。

  一、聲聞四果:

  小乘又稱爲聲聞乘,既是聽聞佛法而覺悟的人。他們之所以被稱爲小乘人,是因爲他們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脫。佛教的主要目標,是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脫證果外,還要引導其他衆生解脫生死輪回,走上涅槃之道。根據《俱舍論》中說:在小乘的聲聞四果中,修行者因爲根器與因緣的不同,快者叁生,慢者則六十劫方可覺悟證阿羅漢果,證悟的果位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一)、初果:

  梵文稱爲須陀洹果,譯爲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依論師說:“初果聖人是以智慧覺悟,見惑斷除。”他們不爲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經中說初果聖人斷除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叁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有時候“結”又稱爲煩惱,斷叁結既是斷除此叁種煩惱。

  (1)、我見結:執著五蘊身心有一個我,認爲這個我是真實的,稱爲我見。

  (2)、戒禁取見結:執著各種不正確的戒律來修行,而證初果的聖人就不會做這種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這些都是邪行。

  (3)、疑結:對叁寶,戒律,過去未來的因果,以及對十二因緣産生懷疑,證初果者無此煩惱。根據經典上說:初果聖者得到四不壞信:即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戒不壞信。對此四不壞信的信心很強,任何人都不可毀壞。假如一個人對佛、法、僧以及戒有絕對的信心,一點兒也不懷疑,那他就是斷了疑結,意經典說他已經證悟到初果了。

  學佛者在修學的過程中,如果對佛、法、僧,以及戒律還會有懷疑,既是說他還沒證悟到初果;如果他對佛、法、僧以及戒律絕對沒懷疑時,那肯定可以證得初果了。證初果者又稱爲見道,既是見到解脫之道。他很清楚的確認八正道、四念處、叁十七道品等是解脫之道,而且真正體驗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脫生死之道。我們沒證悟初果的學佛者是憑著聽聞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這些道理,但對于初果聖者來說,是真正的領悟和感覺到。比如有人從聽講中學習到一些遊泳的技術,當他有機會跳進水中,就可體驗到遊泳只不過是如此罷了。雖是如此,然而他的遊泳技術未必熟練。同樣的,初果聖者雖然是見道,但他還有很多業習,故他需要繼續修行。初果聖人由于斷叁結,絕對不會輪回到惡道去,並且最多天上人間來回七次生死,最後一生必證阿羅漢果。既是說,有些初果聖人的因緣好,煩惱薄,今生就可證悟阿羅漢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後才證得阿羅漢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間逢無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證阿羅漢果,證果後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

  (二)、二果:

  梵文稱爲斯陀含果。證初果聖者斷除叁結後,必須繼續修行,到另一階段,貪嗔癡減薄,便證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稱爲“一來果”因爲對欲界煩惱未完全斷除,還必須在欲界的人間天上來往一次。在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繼續修行而證阿羅漢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證悟初果,可以直接證悟斯陀含果,那是因爲各人因緣不一樣,煩惱輕重不同之緣故。果位越高,煩惱就越輕。故證果並非得到什麼,而是把煩惱放下。

  (叁)、叁果:

  梵文稱爲阿那含果,譯爲不來果,叁果聖人斷除欲界所有的煩惱,故在欲界死後,生色界五淨居天,永不來欲界受生,故名爲不來果。在彼天繼續修行,證阿羅漢果。叁果聖人斷除欲界的貪與嗔;欲界中有嗔,進入色界後就沒有了。叁果聖人斷除欲界的貪,但還有色界與無色界的貪。因爲有色界的貪,故今生舍報之後,就生在色界。

  叁果聖人斷除五下分結,既是我見、戒禁取見(邪行)、疑、欲界的貪以及嗔心。我們可試探證果的聖者,如果還有嗔心,那肯定他不是叁果聖人。依經上說在家居士可證得叁果,證果後自必絕男女之欲。證悟初果、二果、叁果的聖人,他們雖然斷除了一些煩惱,但還必須繼續修學聖道,故稱爲有學聖人。

  (四)、四果:

  梵文稱爲阿羅漢果。阿羅漢譯義有叁:一者、殺賊;二者、應供;叁者、無生。意思是阿羅漢殺盡了一切煩惱賊,不再有生死業之生起,是應當受人天供養的聖者。由于已斷煩惱和證得涅槃果,在修道上已無可修學,故阿羅漢稱爲無學聖人。此聖者斷除的煩惱有:

  (1)、色界取:色界的貪。

  (2)、無色界取:無色界的貪。

  我們凡夫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稱爲叁有的貪。叁果聖者斷除欲界的貪,初果與二果的聖者都還沒斷除它;阿羅漢卻完全斷除了這叁界的貪。

  (3)、我慢:阿羅漢斷除了我慢,既是我們凡夫在心、境對立時,會認爲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夠知道的是我,這跟身心無關,這是一種知覺上面的執著,這個“我”稱爲我慢。

  (4)、掉悔:阿羅漢斷除了不安--掉悔。學佛者在修行過程當中,每當他進入某個境界時,要把那個境界舍掉,才可以進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進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後,繼續修行,才可進入二禅。如果不放棄,他就會執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當他放棄初禅,要進入二禅時,心退回初禅去的心理,稱爲“掉”;另一方面,因爲他放棄初禅想要進入二禅,當他還沒進入二禅時,他很後悔放棄初禅,稱爲“悔”,這兩種心理合稱爲掉悔。同樣的,我們世間人作了一件事情,過後一直懷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5)、癡:阿羅漢斷除了癡的煩惱,所謂癡是無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稱爲癡。

  阿羅漢斷除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我慢、掉悔以及癡五種煩惱,它們稱爲五上分結。阿羅漢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時候,聽聞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聽聞一句佛法就覺悟,故稱爲聲聞。阿羅漢種類很多,普通可分爲兩大種類:

  (1)、慧解脫阿羅漢:依智慧永斷一切有漏煩惱的阿羅漢,然而未能證得滅盡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脫定障,所以有些阿羅漢沒有五通,只有漏盡通。

  (2)、俱解脫阿羅漢:能證得滅盡定的阿羅漢,于定、慧都究竟解脫,故能得“叁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有神通,在經典上記載:有一個阿羅漢比丘尼,她在睡覺時,有一個惡人進入她的房裏,把她奸汙了,同時把她囚困起來,她沒有神通,逃不出去。蓮華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並且教導她修神通,結果那個阿羅漢比丘尼修成神通後逃去見佛陀。佛陀告訴她並沒有破戒,因爲她當時並沒有淫欲心。解脫是依智慧,並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會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羅漢都能夠進入初禅,有些阿羅漢沒辦法進入滅盡定,他們被稱爲慧解脫羅漢。阿羅漢斷除所有的煩惱,無需再修學,所做已辦,故稱爲無學。在經典中又說阿羅漢不受後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來這世間受果報了。

  二、辟支佛:

  譯爲獨覺;也作緣覺,此類聖者在修行過程是“不由他覺”,多生于無佛、無佛法的時期,獨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聽聞佛法,只是觀無常悟入緣起的寂滅(涅槃),既是觀十二因緣而證得聖果。因其觀因緣而覺悟,故稱爲緣覺。

  辟支佛之所以稱爲獨覺,是因爲在沒有佛法的時候,衆生的根器很差,在當時能覺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證果後的辟支佛必定自發過頭陀生活,由于沒有同等根器的衆生,所以辟支佛沒有師長、沒有同學、也沒有弟子,故稱爲獨覺。此類的聖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導,就可以覺悟,故他的智慧比聲聞果位的聖者更高一籌。辟支佛過去世有修學的因緣,他們多數是佛陀住世時的初果或二果聖人,這些聖者投升天上,再回來人間時,多數佛法已經滅了。因爲他們過去證果的善根,最後一生在人間,雖然沒有佛法,然而會自動自發去修道,自發的覺悟,所以被稱爲緣覺。

  叁、叁藐叁佛陀:

  既是佛,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所謂無上正等正覺既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前面所講的四果聖者,斷除煩惱證果,只是自己覺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覺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覺悟,不但如此,他的覺行最圓滿。

  (一)、自覺:佛陀自己覺悟,他覺悟一切法苦、空、無常、無我,覺悟萬法皆空,故成爲正覺。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覺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圓滿。

  (二)、覺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覺悟,而且能令他人覺悟。比如證阿羅漢果的聖人,證果之後,知道覺悟是怎麼一回事,但很多時候卻不懂得教導人,使他人覺悟;而佛陀是具有智慧的覺者,能運用各種善巧方便,度化衆生,令他人也覺悟,所以佛陀是自覺覺他的聖者。

  (叁)、覺行圓滿:“覺”是智慧;“行”是德行。佛陀的覺行圓滿,既是斷除煩惱,智慧圓滿,佛陀的衆德具備,所以稱爲德行圓滿。佛陀覺行圓滿的果報是擁有一個佛土;有他所救度的衆生;以及佛身相好莊嚴,佛陀能夠令見到他的衆生生歡喜心與尊敬心,這是因爲佛陀具有世間人最圓滿的叁十二種好相,八十種隨形好。佛陀的德行可分爲智德、斷德與恩德叁種:

  (1)、智德:佛陀覺悟到一切法的法性與道理,並且能夠毫無差錯的隨著衆生的根器而說法。

  (2)、斷德:佛陀斷除一切煩惱,自由自在。

  此兩種德行阿羅漢也具有,但是不如佛。

  (3)、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願力,誓願度一切衆生,對一切衆生皆有恩德,而阿羅漢卻沒有,故說佛陀的覺行圓滿。

  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間一切無所不知。但是我們不要誤會把佛陀當成上帝,佛陀是覺悟者,他無所不知,但佛陀不是無所不能。佛陀有叁不能:一者…

《佛學基礎知識 聲聞果與佛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