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度不盡;二者、無緣不能度;叁者、定業不能轉。既是說佛陀不能違背世間的因果,佛陀成佛也是順著世間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覺悟者,並非是主宰者。佛陀不是萬能,不能使我們成佛,他只能慈悲的把覺悟的道理開示出來,教導依據佛法去實行,精進不懈,那我們就能與佛一樣證悟涅槃,解脫生死--成佛。
(四)、證悟者的能力:
六通、叁明與十八不共法。
(一)、六通:既是六種神通。
(1)、神境通:能變多爲一,一爲多;大爲小,小爲大;入水入地不爲山河石壁所障礙,且能淩空飛行自在,來去無礙。
(2)、天耳通:能于近處、遠處聽聞與明白六道衆生所說的言語。
(3)、他心通:知道其他衆生心之所想、所念。
(4)、天眼通:能見遠處、近處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細表裏皆能見,有能見衆生的業,知道來世生在何處。
(5)、宿命通:“宿”既是過去的意思。知道自己與衆生過去世的業報,從何處來。
(6)、漏盡通:“漏”既是還有煩惱的意思;“漏盡”既是斷除所有的煩惱。漏盡通是知道自己與他人內心解脫生死煩惱的情形。
前五通外道也能修獲,漏盡通是佛陀與一切阿羅漢必有;六神通有深淺不同,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圓滿。
(二)、叁明:
宿命、天眼與漏盡叁通在斷除煩惱的阿羅漢才可稱爲叁明。此叁明是以智慧證得徹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通”只不過有此種能力罷了。
(1)、宿命通:具有叁明六通的阿羅漢,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過去世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後果。
(2)、天眼通:具有叁明六通的阿羅漢,他的天眼清淨,他能夠看到未來一切世的前因後果,稱爲天眼明。
(3)、漏盡明:阿羅漢聖者知道自己斷除所有的煩惱,同時也知道他人的煩惱斷除了。有漏盡通一定有漏盡明。
經典上常說,證悟阿羅漢的聖者有叁明六通,但是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具足叁明六通,他只有漏盡明,因爲他沒有宿命通與天眼通,只有漏盡通。凡夫也可從修學禅定中得到前五種神通。佛陀也有叁明六通,與阿羅漢相比,佛陀的叁明六通比較高明。另一方面,佛陀還有十八不共法,既是說佛陀成道,他所具有的能力與阿羅漢、凡夫是不一樣的。
(叁)、十八不共法:
(1)、身無失:佛陀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圓滿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是名身無失。
(2)、口無失:佛陀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雖衆生之機宜而使他們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3)、念無失:佛陀修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之中心無所著,得第一一義之安穩,故名念無失。
佛陀身、口、意叁業皆無過失;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身口意行爲一點也沒有過失;阿羅漢的行爲就沒有那麼清淨。經上記載:有一個阿羅漢,他每天過一條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過河就說:“小婢,請讓開,我要過河。”女河神以爲這個阿羅漢輕視她,就去找佛陀論理。佛陀就問阿羅漢有說此話否?阿羅漢承認有,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羅漢對女河神道歉說:“小婢,對不起。”原來這位阿羅漢前五百世都是婆羅門出身,因爲種姓高貴,故有傲慢的業習。雖然今世證悟了阿羅漢果,他沒有此煩惱,但業習尚存,這不妨礙他證悟,但口業還有過失。
(4)、無異想:佛陀對衆生一視同仁,沒有所謂的這個好,那個不好,平等普度,心無簡擇,是名無異想。阿羅漢還有分別,佛經上有記載:佛陀的弟子須菩提尊者認爲:窮苦的人家,生活難以維持,沒有多余的飲食供養出家人,所以尊者專門乞富不乞貧,以免增加貧窮人家的負擔;反觀大迦葉尊者卻認爲:出家的沙門,守道行法,是人間的福田,受人間的供養,是給他們增長福慧的機會,故尊者專門向貧窮人家化緣,免除他們將來貧困。須菩提與大迦葉尊者有分別衆生的因緣而度生,生起不平等之心。
(5)、無不定心:佛陀沒有出定或入定,行、往、坐、臥常在甚深的禅定中,是名無不定心。阿羅漢就有出定或是入定,他們入滅盡定或出滅盡定。
(6)、無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對一切法已經沒有執著,是名無不知己舍。
(7)、欲無減:佛陀具衆善,常欲度諸衆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8)、精進無減:佛陀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衆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9)、念無減: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正念中,是名念無減。
(10)、慧無減:佛陀具一切智慧,無時無刻不再觀照智慧中,是名慧無減。
(11)、解脫無減:佛陀時時刻刻都處在解脫之中,是名解脫無減。阿羅漢有時還會生起“苦”的感受。
(12)、解脫知見無減:知道一切修行解脫之方法與道理,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陀現叁十二種好相,八十隨形好,調伏衆生,以智慧演說一切諸法,教化衆生使其解脫證果,是名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陀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衆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陀以清淨之意業,隨智慧說種種法,滅除衆生的無名迷惑,是名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陀無時無刻都用智慧度化衆生;阿羅漢進入滅盡定後就沒用智慧度化衆生了。
(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陀以智慧照知過去所有一切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陀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陀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此叁種智慧稱爲正遍知,既是一切無所不知;阿羅漢未必無所不知,而佛陀是無所不知,稱爲一切智智。
四、總結:
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滅,世間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佛陀成佛也不離因果。我們凡夫要修行也和證果的聖人--初果、二果、叁果及四果一樣,都在因緣之中。所謂覺悟解脫生死就是覺悟因緣法性本空,沒有自性,沒有我們所執著的自體。當我們發現到一切法沒有自性時,就會發現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涅槃,所以說覺悟就是證悟到涅槃,並不是說有一個涅槃的境界可進入,而是要發現到這世間的萬法本來就是涅槃相,這才是真正的覺悟。有很多人聽聞佛法後,認爲這個世間很苦惱,他想要到個沒有苦惱的地方去,就往此志向去追求,這是一種錯誤。真正的覺悟者,是要在世間的因緣法中去觀察,緣起性空,萬法無自性。因其本無自性,故無生滅可得,此就是所謂的涅槃。證果者涅槃之後,並沒有到另一個地方去,也沒有離開這個地方。他證悟到現前本來不生不滅--涅槃。修行者證悟涅槃後,就有所謂的果位。果位的圓滿與否,那要視其修行、利益衆生之行爲、與他的福德圓滿程度來決定。覺悟到不生不滅的境界是一樣的,但是他的智慧與德行就不同。也因爲如此,在小乘佛教的國度裏認爲佛陀與阿羅漢是一樣的,他們把佛陀稱爲大阿羅漢。其實佛陀的智慧和德行與阿羅漢是決然不同的,這其中包括了十八不共法。
《佛學基礎知識 聲聞果與佛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