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基础知识 声闻果与佛果▪P2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度不尽;二者、无缘不能度;三者、定业不能转。既是说佛陀不能违背世间的因果,佛陀成佛也是顺著世间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觉悟者,并非是主宰者。佛陀不是万能,不能使我们成佛,他只能慈悲的把觉悟的道理开示出来,教导依据佛法去实行,精进不懈,那我们就能与佛一样证悟涅槃,解脱生死--成佛。

  (四)、证悟者的能力:

  六通、三明与十八不共法。

  (一)、六通:既是六种神通。

  (1)、神境通:能变多为一,一为多;大为小,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且能淩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2)、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3)、他心通:知道其他众生心之所想、所念。

  (4)、天眼通:能见远处、近处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细表里皆能见,有能见众生的业,知道来世生在何处。

  (5)、宿命通:“宿”既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6)、漏尽通:“漏”既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既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漏尽通是佛陀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圆满。

  (二)、三明:

  宿命、天眼与漏尽三通在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才可称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证得彻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通”只不过有此种能力罢了。

  (1)、宿命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过去世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后果。

  (2)、天眼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天眼清净,他能够看到未来一切世的前因后果,称为天眼明。

  (3)、漏尽明:阿罗汉圣者知道自己断除所有的烦恼,同时也知道他人的烦恼断除了。有漏尽通一定有漏尽明。

  经典上常说,证悟阿罗汉的圣者有三明六通,但是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具足三明六通,他只有漏尽明,因为他没有宿命通与天眼通,只有漏尽通。凡夫也可从修学禅定中得到前五种神通。佛陀也有三明六通,与阿罗汉相比,佛陀的三明六通比较高明。另一方面,佛陀还有十八不共法,既是说佛陀成道,他所具有的能力与阿罗汉、凡夫是不一样的。

  (三)、十八不共法:

  (1)、身无失:佛陀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圆满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2)、口无失:佛陀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虽众生之机宜而使他们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3)、念无失:佛陀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佛陀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身口意行为一点也没有过失;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经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他每天过一条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女河神以为这个阿罗汉轻视她,就去找佛陀论理。佛陀就问阿罗汉有说此话否?阿罗汉承认有,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罗汉对女河神道歉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故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他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4)、无异想: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所谓的这个好,那个不好,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阿罗汉还有分别,佛经上有记载: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尊者认为:穷苦的人家,生活难以维持,没有多余的饮食供养出家人,所以尊者专门乞富不乞贫,以免增加贫穷人家的负担;反观大迦叶尊者却认为: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是人间的福田,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故尊者专门向贫穷人家化缘,免除他们将来贫困。须菩提与大迦叶尊者有分别众生的因缘而度生,生起不平等之心。

  (5)、无不定心:佛陀没有出定或入定,行、往、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是名无不定心。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他们入灭尽定或出灭尽定。

  (6)、无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法已经没有执著,是名无不知己舍。

  (7)、欲无减:佛陀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8)、精进无减:佛陀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9)、念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是名念无减。

  (10)、慧无减:佛陀具一切智慧,无时无刻不再观照智慧中,是名慧无减。

  (11)、解脱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之中,是名解脱无减。阿罗汉有时还会生起“苦”的感受。

  (12)、解脱知见无减:知道一切修行解脱之方法与道理,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陀现三十二种好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陀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名迷惑,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过去所有一切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此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既是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陀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

  四、总结:

  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世间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佛陀成佛也不离因果。我们凡夫要修行也和证果的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一样,都在因缘之中。所谓觉悟解脱生死就是觉悟因缘法性本空,没有自性,没有我们所执著的自体。当我们发现到一切法没有自性时,就会发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涅槃,所以说觉悟就是证悟到涅槃,并不是说有一个涅槃的境界可进入,而是要发现到这世间的万法本来就是涅槃相,这才是真正的觉悟。有很多人听闻佛法后,认为这个世间很苦恼,他想要到个没有苦恼的地方去,就往此志向去追求,这是一种错误。真正的觉悟者,是要在世间的因缘法中去观察,缘起性空,万法无自性。因其本无自性,故无生灭可得,此就是所谓的涅槃。证果者涅槃之后,并没有到另一个地方去,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他证悟到现前本来不生不灭--涅槃。修行者证悟涅槃后,就有所谓的果位。果位的圆满与否,那要视其修行、利益众生之行为、与他的福德圆满程度来决定。觉悟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一样的,但是他的智慧与德行就不同。也因为如此,在小乘佛教的国度里认为佛陀与阿罗汉是一样的,他们把佛陀称为大阿罗汉。其实佛陀的智慧和德行与阿罗汉是决然不同的,这其中包括了十八不共法。

  

  

《佛学基础知识 声闻果与佛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