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在佛教中,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叁十七道品。在叁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
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又稱爲四念處觀。爲什麼把它稱爲四念處觀呢?因爲它並不純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種法觀察四念處來破除四種顛倒,故稱爲四念處觀。
四顛倒:因爲我們先執著有我,故進一步執著我是常的、樂的、淨的,在佛法中稱爲顛倒想。世間人有四種不正確的知見,稱爲四顛倒,它們是:常、樂、我、淨。
四法: 四念處: 四種念: 四顛倒:
不淨--身念處--觀身不淨--淨:執著身心是幹淨的。
苦 --受念處--觀受是苦--樂:執著世間有快樂。
無常--心念處--觀心無常--常: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恒的我。
無我--法念處--觀法無我--我:執著有一個我。
四念處是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觀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達到破除我們執著的淨、樂、常、我四個顛倒。破除四顛倒後,我們就不會有貪愛與憂愁,衆生之所以有種種憂愁,有各種貪嗔癡,就是執著常、樂、我、淨。
四念處觀行的修法:
一、身念處:
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說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對于行、住、坐、臥,一舉一動,內心對這些行動,要了了分明。
我們凡夫俗子,心念粗,行時不知行,坐時不知坐,打個比方說:剛才站起來時,你哪一只腳先走?剛才你走進廟宇時,哪一只腳先踏進來,你知道嗎?在修身念處時,我們要知道身體在做些什麼?我們的心念很微細,不容易觀察到,而這四念處中,身體的行動最粗,最容易感受到。修身念處時,不作任何事物,每天從行、住、坐、臥中去觀察。經過一段時日,對于自己行住坐臥的身體行動就會很清楚,了了分明。
接下來對于自己在看東西,吃飯,穿衣等動作,要保持一心。所謂的一心就是剛才我的心想這樣,現在我的心也是這樣。修身念處的人要一心的觀察身體的行爲。不只是這樣,他更應該坐禅。坐禅時身體不動,呼吸是最粗的動作,最容易觀察到它。我們觀察呼出吸入的氣息,它的長短,是呼出的氣息長,還是吸入的氣息長?是呼出的氣息短,還是吸入的氣息短?它們是冷或是暖的等等,都要用心覺察它。我們更要觀察氣息入體內,出來有進去,對呼吸要了了覺知。觀行、住、坐、臥及出入息,並沒有觀身不淨。四念處中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因爲衆生執著其身是幹淨的,我們對于自身有愛染心,執著它;不只是如此,我們對于他人之身,也有愛染與執著,故有淫欲之念,故應修四念處中的觀身不淨來破除之。
修學觀身不淨應從內身觀察起,從頭頂到腳跟,觀察我們的皮、骨、肉、毛發等,這一切沒有一樣是幹淨的;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都是不幹淨的,所以我們要天天沖涼。沖涼後就以爲它幹淨,然後對它起愛執,越看越幹淨。如果我們能深一層的去觀察:皮膚有汙垢,皮膚內的血肉是腥臭的,肮髒的;肉內的骨頭是沒什麼好看的。如果你要看的話,可以到市場看肉攤上的豬肉、牛肉、羊肉,它們和我們是沒什麼兩樣的,我們身體皮膚內的包裝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我們從未想過,天天沖涼,頻頻照鏡子,認爲很滿意,這就是我們執著身體是幹淨的。
坐禅使心安定下來後,用心觀察自身的皮膚、血肉、骨骼……至于身內的大小腸裏消化過的食物,都是汙穢、肮髒的;我們的五髒六腑,沒有一個是幹淨的。如此觀察,我們對身體的愛執就會消除,就不會認爲自己的皮膚是滑嫩的,身體是漂亮的,頭發是烏黑美麗的等等。
此外是觀外身--他人的不淨,這要從觀死屍中去破除對他人身體的貪愛與執著。觀死屍(九想觀):從一個人死後,觀察他到變成骨灰的過程:
先從人死(死想)後,屍體會膨脹(脹想);不久變成紅一塊,白一塊,青
一塊(青瘀想);慢慢的屍體生膿(膿爛想),會變壞、腐爛(壞想);屍體上流出的血散布在這裏那裏,一團血塗(血塗想);到了一個時候,有鳥、蟲來啄吃(蟲啖);屍體就會被撕破而不成人形,只剩下筋骨,更進一步,連血塗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副骨頭(骨鎖想);屍體暴露在曠野中久了,筋肉與骨頭都分散,後來骨頭變成像從海中拾起來的螺一樣白。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太陽曬,骨頭變成碎開來的枯骨(散想),乃至最後變成塵土,與土壤混合在一起。
相信大家都知道,人死後最終是這樣的,有人說那兒有一只老虎,我不走過去,它絕不會咬死我;但人生下來就是在等死,你我都無可奈何的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絲毫沒有選擇的余地。佛陀說衆生的分段生死是即可悲又可憐的事,由不得我們做主,死後身子變壞,剩下白骨一堆,最後與塵土同住!
修學四念處中的觀身不淨,是以觀察死屍,以達到認清楚世間的真相。這個真相是:我們的身體是由皮膚、毛發、爪甲、血肉、骨骼,五髒六腑組成的,沒有一樣是幹淨的,最終是會變壞的,是不值得我們貪愛與執著的,身念處就是要如此這般的觀察。
二、受念處:
受念處是觀察六根與外境接觸時身心所産生的感受。它可分爲身受:苦、樂、舍受;心受:憂與喜受,共五種。
身念處中的身體我們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對受念處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覺的。這個受不止是感受到現在是快樂或是苦惱,還要感受到不苦不樂的情形。比如風吹來,皮膚感受到涼爽;坐在那兒腳癢,感受到哪一部分癢,癢就是苦受。又比如喜歡拍照的人,在拍照時閃光燈照到眼睛,強烈的燈光使眼睛受苦--身苦,但他喜歡拍照--心喜。
對于受我們要去知道它,覺察它。如果一個人對于觀察身體還不清楚,他觀這個受一定沒辦法完成。我們必須對于身體的行、住、坐、臥的行爲很清楚之後,才進一步觀察身心的感受,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感受是從六根而來,如風吹來身體感受之;聽到聲音是從耳根感受到。如人坐禅時,聽到公雞啼,耳根感受到,如果當時觀察到那只是耳根感受到刺激,就完了,是身受苦,心是不苦不樂受。若他想:“真是豈有此理,我坐禅,你來吵我。”那他就生起貪嗔癡,心在受苦了。
又比如有很大的炮聲,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聲音,好像人聲,耳根聽慣了,聽了很舒服,那就是樂受;反之雜訊使我們耳朵與心受苦;有時寂靜無聲,那我們的耳朵就沒有感受了。此受會生起,當然也會消失,所以當我們觀察受的生起時,要知道它是從耳朵或眼睛來,它怎樣的滅掉,都要知道。接下來我們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處,一心觀察它,慢慢地就會發覺有受皆苦,因爲受源源不絕而來,我們身不由己,不能做主的緣故。當我們可以很細微的觀察受後,就可以繼續觀察心。
叁、心念處:
當我們感受到外境時,心在作用,這個知覺的心,我們要知道;但是我們往往會在知覺的心上加入貪、嗔、癡等種種煩惱,我們也要覺知;乃至這個心念是否專注在禅定或散亂等,我們也都要念念覺知這個心識所在之處。
比如在靜坐時,突然聽到聲音,耳識在作用,耳朵在感受。我們要觀察到心在耳朵作用,然後又跑到頭腦中想,我們要覺知它。這樣的慢慢觀察就會發現:原來我們的心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跑來跑去,很快地生滅。佛陀說世間上生滅最神速的是我們的心念,最容易觀察到無常,所以在四念處中佛陀教導我們觀心無常!
四、法念處:
法念處主要的是指法塵。法塵是:心中念一、二、叁、四……。心中的念就是法塵。當念“一”時,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識。念“一”時心識知道念“一”;念“二”時心識知道念“二”,……。沒念“四”時,心識不知道,還沒念“五”時,心識不知道。念“一”時,心識就生滅一下,念“二”時,心識就生滅一下,所以我們的心識念念在那兒生滅而覺知。古代開悟的禅師說:“念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說:我們的前心念與後心念毫不相幹,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塵組成凡夫所以爲的心,其實它不是心,那是法塵。我們的法塵有很多,每每想東想西,想要罵人的心想等等,都屬于法塵。
在這些法塵中,心念處最先要觀察的是五蓋。五蓋是貪、嗔、睡眠、掉悔及疑。因爲一個人要修定、修慧,這五蓋會掩蓋住他,使他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故觀法念處時,要觀察我們是否有此五蓋的煩惱?它是從何來?從何滅?它生滅的原因?我們應如何使它不生?假使我們用心觀察,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蓋的方法,它就會消除掉,那我們就不會再懷疑佛法,對它深信不疑了。
觀察五蓋後,接下來是觀察五蘊。我們身心的一切活動都包含在五蘊當中。法念處不止指法塵,它還包括一切法。五蘊包含一切有爲的生滅法,世間的一切法沒有一樣不在生滅,所以觀察法塵時是要觀察它的生滅,從中發現一些事實。
在觀法念處時,除了觀察五蘊外,還要觀察另一些法,那就是六根與六塵。六根與六塵接觸後會産生什麼後果?我們都要了了分明。比如在靜坐時,心念集中在耳朵,我們就去聽聲音,要覺知這個過程。過一會兒,我們的心念又去觀察景物,對于這些心念轉移的過程,我們要知道,更要了了分明。我們要注意六根與六塵爲我們産生了一種結縛,既是我們的煩惱從六根與六塵中源源不斷的生起;十二因緣中說明,如果一個人沒有六根,他就沒有“受”,所以我們的“受”時從六根而來。觀察這個受後,接著觀察心,再觀察受的來源是從六根與六塵接觸而來,我們要了了分明這個受的生起。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再滅掉,那麼我們的貪嗔癡很快就會消滅。爲什麼這麼講呢?打個比喻:以聲音來說,有人罵你一句“他媽的”粗話,你鬧起煩惱,罵人、打人、與人過意不去等,如果你當時…
《佛學基礎知識 四念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