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狀,對外境起決定的心理,並且安立種種的名稱,既是所謂名相的安立。這個名相是衆生主觀的安立,而在這名相中執著有一個實有的個體。我們以“山”來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到“山”的這個形色,那個顔色的形狀多次的出現在眼前、過後,心確定有“山”的形相存在,認爲實在有這樣的東西,就開始構畫種種相狀。接著給此相狀的物體名字,稱它爲“山”。過後卻顛倒過來,不知道“山”的實體,是因爲有這樣的形狀,我們把它稱爲“山”罷了。從此以後,我們一件到這樣的形狀,就執著生起“山”的“想”,這就是所謂的想蘊。所以這個想蘊並不是一次得來,而是累積了多次的經驗後得到的。在舉一個例子:當一個人出世後,沒有看過下雨,母親把他抱到外面,看到雨水紛紛落下,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雨”,也不知道那是什麼回事,看了又看,慢慢的就認定世間有這樣東西,會從天上掉下來,後來他從大人那兒學習到那是“雨水”,結果以後他就執著,認爲這個世間真的有“雨水”,這就是想的作用。
想蘊跟受一樣,也是從六根而來。眼睛接觸的境所生的這個想,既是顔色的相貌,稱爲色相;耳朵分別聲音的相貌;鼻子分別氣味的相貌;舌頭分別味道的相貌;身體分別接觸的相貌,那麼我們的意則分別心念想的相貌。這些種種的相貌都是我們內心把它構畫出來的。這個想與受一樣重要,因爲只要我們在受的同時,我們的意識--心,就來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兒作想,由這個想我們分別外境是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所以說一切的語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語言的活動,就是想蘊的作用。甚至不出聲,眼睛一打開來看到景物,耳朵聽到聲音,想蘊就告訴我們那是什麼。比如你聽到蟲叫聲、車聲,都能確認那是蟲叫聲或車聲。如果第一次聽到車聲,你可能會被嚇死,因爲從未聽過,太可怕了。不過,多聽幾回後,就構畫出車聲的形狀--聲相,以後一聽到那個聲相,就給它一個名稱,稱爲車聲,這就是所謂的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看、所聽到的事事物物,過後心中區別它們,那一樣不是由想得來的?所以“想”是一種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它也被列爲五蘊當中之其中一蘊,稱爲想蘊。
(四)、行蘊:
行蘊是很複雜的,我在此只是作簡單的解說: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心念,稱爲心所。這些心所除了受與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這些心的行爲(心行)皆是有造作的,並且念念遷流變化,都稱爲行;這種種的“行”聚合在一起,則稱爲行蘊。比如貪、嗔、癡的心:人家罵你,起嗔心,這就是“行”。此外,貪、嗔、癡、忿、恨、惱、害等都是“行”。所以在我們的心念中,除了識、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這些心會造業,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是行:比如我們念一部《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爲我們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兒變化,這個行是屬于善的:如果我們被人家罵,起嗔心是屬于惡的,那就是造惡。行蘊所生的心是造業的主要力量與原因,因爲這些心念驅使我們的身、口、意去造業,所以行蘊是五蘊中造業的主要心理作用。
講到五蘊,我們就要講到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的關系。我們的內心接觸外境時,它們之間會發生關系,根--六根、塵--六塵(外境)互相接觸,它們接觸的同時,心作意(也稱注意),如果根、塵不接觸,識是不會生起來的;如果根、塵接觸,同時心也作意的話,這時候知覺的心稱爲識。根、塵、識叁個一起作用的時候,所産生的心理稱爲觸心所。比如說:我們能夠看到顔色的心理,稱爲眼識。這個眼識依靠眼根來接觸色的境,在這個過程當中,了別外境的心稱爲識。如果根、塵不接觸,我們是不會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當你的眼睛蓋住的時候,心多數就不會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塵接觸的時候,心有時會同時、同境注意,有時候不會;比如說,我們坐在那兒看書,看到入神時,外面有聲音在耳朵那裏作用,我們卻不知道;那就是根、塵接觸時,心當時不在耳根,也不在外境(聲音)那兒作用,耳識就不生起來,耳邊有什麼聲音,就沒聽到了。所以我們要明白,內心、六根與外境的作用有這樣的區別。
(五)、識蘊
很多識蘊聚合在一起,稱爲識蘊。依唯識宗說:識可分爲八種,稱爲心王。前面六種:眼、耳、鼻、舌、身、意是屬于了別的作用,故稱爲識。識是依根緣外塵了別外境。
(1)、了別與分別的不同:
了別的意思是:我們的心第一念知覺所對的境,沒有加任何的語言去稱呼它,稱爲了別;分別是在了別以後,我們的心對于外境進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比如你坐在這裏聽我說法,聽到我的聲音,知道我的聲音是男人的聲音嗎,知道。但是當時你有沒有加語言去分別?沒有,對嗎?所以我每講一句話,你都知道是廣超師的聲音,是男人的聲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這種知道的作用稱爲了別。但是當我提起我的聲音是男人的聲音時,你就去想:男人的聲音是低沈的,與女聲不同;過後就很確定那是男聲,這就是分別。我們的心對外境有兩層的作用,第一層的作用是了別;第二層的作用稱爲分別。我們知覺的第一念時時刻刻都處在了別所對的境,與此同時,我們的心時時刻刻又去分別外境;我們先了別,而後分別。了別是現在的心識在知覺,它知覺現在的境;而分別確是在我們了別以後,很多連續的心念去了解剛才已發生過了的境。比如我把手舉起來;你們看到這樣的動作,當時眼睛是了別這只手的顔色,然後內心分別這是手。
(2)、六識了別的作用:
眼識依眼根了別色境:它了別色境並不是了別色境的內容。比如有一堆顔色,我沒說那是什麼?你看到是一堆顔色,那叫做了別。如果你知道那顔色所表現的景物、意境等是什麼時,那叫做分別。在舉一個例子,你看這個白板,上面寫這黑字,當你的眼睛在看時,眼識在那邊作用,眼識是知道黑白罷了;那黑白裏面表達的是什麼?眼識是不知道的。過後,我們的第六意識一念念去分別它,把它聯系起來,才發現裏面的內容,這就是分別。所以了別是在第一念,但是它並非是單獨的一個,我們只要看一下,眼識已經不知道多少百千萬念飛奔而過。如果我們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時候,那就是處在了別當中;這個了別一刹那、一刹那就過去。所以眼識也就一刹那、一刹那的生滅。比如我用五顔六色的燈光在銀幕上,一下紅、一下白;你的眼識就一下子知道紅、一下子知道白,在那兒一念一念的作用。紅白顔色是眼睛所知道的,但是紅白顔色裏的圖畫形象是什麼?它就不知道了,必須利用我們的第六意識的心去思考、分別。耳識依耳根了別聲境,所以耳識也是知道聲音罷了,它不知道聲音裏有什麼內容?比如我們聽到貓叫聲,就分別是貓的聲音而不是狗的,那叫聲表達什麼意思,我們沒有去分別;在了別貓的叫聲的同時,我們又在分別那個聲音是貓的叫聲。
因爲了別很快,它一刹那、一刹那飛奔而過,很難感受到。我們所知道的都是處在分別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修禅定,心念的覺悟不夠快,不懂多少個念後才知道,那個時候就是分別;當第一個念就知道,那是了別。
意識(第六識)依意根了別法境,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講到六根,六塵,你們知道什麼是法塵嗎?法塵就是我們一念一念的心境,既是心所生出來的法。能夠知道法塵的才是我們的心--識。請大家坐好,閉上眼睛,隨我默念:“阿--彌--陀--佛。……”現在你們注意:阿、彌、陀、佛的這些念--法塵;能夠知道這些念(法塵)阿彌陀佛的心--意識。你們知道嗎?一般的人往往把法塵當成能知的心。同樣的,眼睛看到顔色,當時知道顔色的那個作用,就是你的心;耳朵聽到聲音,知道聲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聲音。所以這六個識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剛才我們念阿彌陀佛時,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個意識知道那個聲音,當我們念“阿”的時候,那個意識知道“阿”;當我們念“彌”的時候,那個意識知道“彌”;……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塵與意識在生滅,我們的眼識,耳識也是這樣的作用,此即是識。我們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外,根據大稱唯識宗的講法,我們還有第七識,這個意根就是第七識。此外我們還有第八識,稱爲阿賴耶識。我們凡夫對此識不知不覺,它能夠收藏所有造業的種子,同時那些種子依靠這個識的因緣而能夠形成果報。第七識又稱爲末那識,翻譯成中文稱爲意,這個識一直執著阿賴耶識是“我”,所以它是執著「我”的一種心理作用。我們的第六意識是依靠第七識而生起的,所以被稱爲意根。好像我們的眼識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稱爲眼根;第六識依靠意根而生起,所以稱爲意識。
五、五蘊之間的互相關系:
五蘊中的色蘊,分爲內色與外色,就是根與境(塵)。塵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們的識依靠它來知道外境。心與境接觸的時候,那個接觸的心理稱爲觸。觸當時能知外境的是識,心、境接觸之後,就會連續的生起受、想、行。過後苦、樂、舍叁種受即生起。同時心構畫種種的形相。而且給它們種種名稱,此既是所謂的想。我們安立名言後,加上煩惱,就生起善、惡之心,甚至發動身、口、意去造業,這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之間的關系。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一直連續不斷的活動。
六、五蘊的真相:
五蘊的真相是無常、苦、空、無我。因爲五蘊中的每一念都在生滅變化,故它是無常的;因爲它無常,每一念生起後,終歸會消滅,故苦;因爲在五蘊的聚合中,任何的一個東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獨立的,不是單一的,非常非一,而且沒有主人,沒有人控製,它一直隨著因緣生滅,故無我;因爲五蘊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的東西沒有自性,即使沒有自己的性能,所謂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
七、觀察五蘊:
佛陀在《五蘊譬喻經》中教導我們要怎樣觀察五蘊,經曰:“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佛陀教導我們觀察五蘊中的“色”如河水沖擊時形成的肮髒的泡沫,虛有其形,實無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滅;“受”如水中一個一個浮上來的氣泡,一下子就破滅了,我們受的心念也是這樣,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過去了;“想”如春天或夏天時陽光照在地上,水份蒸發成爲水蒸氣,它有時會反射,形成各種影像,它是一種幻象,我們的想蘊就有如春時焰那樣,虛幻不真實;諸“行”如芭蕉,就是我們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樹,一片一片的剝開來是空心的,裏面什麼都沒有,我們的心念亦複如是。比如說:阿彌陀佛,你看“阿”裏面有東西嗎?沒有。“彌”裏面有東西嗎?沒有。……但是你把它組合起來,你看到“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代表的東西;諸“識”法如幻,“識”就是我們能夠知覺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術師,它變化出一些東西,我們被它迷失了,以爲真的有這些東西,同樣的,我們也認爲有一個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佛學基礎知識 五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