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煩惱▪P2

  ..續本文上一頁才能斷除。不正見中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爲“五利使”(見惑)要見道才能斷除。五鈍使和五利使合稱爲十惑。

  二、隨煩惱:

  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之煩惱,共有二十個。

  (一)、小隨煩惱:行相互違,各別生起。

  (1)、忿:對現前逆境,不能忍受,起嗔心。

  (2)、恨:對過去逆境起嗔心,念念不忘,不舍而起嗔心。比如說,現在人家罵你,你再做其他事務,不理會他,過後在想起就生起嗔恨之心。脾氣暴躁的人,忿心所容易生起;豪爽粗礦的人,生氣後就沒事了,忿心所比較多,懷恨心少;城府很深的人,遇到逆境是忿少,他不出生色,但懷恨在心。有些人現在你講他幾句,他若無其事,但過後越想越恨。中國人講女人懷恨叁年,意思就是說女人把事情挂在心上,念念不忘,就是恨的心理。

  (3)、惱:有了忿恨後,越想越苦惱,身心煩躁惱熱,心跳加速,熱血沸騰,並以粗暴言行騷擾他人,或疾言厲色的怒罵別人,使他人也苦惱。

  (4)、害:惱後就無悲愍及愛心,常以打殺、恐嚇等侵損逼害衆生。就好像他對我不仁,我就對他不義。

  惱與害之差別:有些人“害”的煩惱少,被人欺負,只會在那而“惱”罷了,即使他很苦,也不敢害人,這種人就是有良知,有慈悲心者,他沒能力反抗,因爲不敢害人。反之有一些人,他有害的煩惱,苦惱之後就要去對付別人,這就是由“惱”轉爲“害”;有些人很殘酷,路過見到一些貓、狗等小動物,他都無緣無故地踢一腳,這是沒有惱,但是有害的心理,沒有慈悲心;看到蛇、蟑螂就一定要打死;看見蟑螂討厭是因爲惱、忿、恨,所以打;但是看見青蛙也要打死,那就是害的心。這世間就是有一些沒有慈悲心的人,經常損害別人。

  (5)、嫉:即妒忌,不能忍受他人之成就、優勝而起嗔心。有些人妒忌別人的名譽、地位、財富等。妒忌別人比自己漂亮;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聰明;別人做事有成就被贊歎,而令你生起妒忌等等。此煩惱是與他人無關,沒人惹你,是自己不能忍受別人比你優越,而生起妒忌的心理。

  (6)、诳:虛僞的誇大,或是以言行假裝有才德,爲求名利來欺騙他人。比如有人問一個問題,你不會,但爲了表示你的學問淵博,你就不自量力的亂答;或是原本你無能力,卻假裝自己有能力辦事。甚至無德之徒以種種虛假的行爲表現,讓人家以爲他有德行,此亦稱爲诳。此煩惱有欺騙他人的心理。

  (7)、谄:以言行隱藏過失,並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損。這是爲了取信于別人,拍馬屁也是一種谄。小孩子做錯事後,往往爲了怕被打而表現乖,這就是谄的心態。

  (8)、覆:覆並不是心的善、惡,而是後悔做錯了事,但隱藏不願讓人知道,恐怕損己之名利。例如凡戒後,心想還好沒人知道,這就是覆的煩惱。

  谄與覆之不同:覆是隱藏自己的過失,不願人知,他並沒有對他人有特別的意圖;谄是當你知道某人能給你利益,就隱藏自己的過失,以便對方相信你,希望能從那兒得到好處。

  (9)、驕:對自己的成就染著喜悅。漂亮的女人,大多數都是心高氣傲:甚至有些只有幾分姿色的女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後,就高傲起來;或是有些人會縫衣、理發,事成後,就到處誇耀,對于自己的成就染著,內心歡喜,這就是驕。

  驕與慢不同,驕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産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與別人相比,自己認爲比他人高一籌,而心高舉。(10)、悭:不欲施舍所得之物。悭就是悭吝,是因爲貪而形成的一種吝啬,但是悭與貪不同,“貪”是希求多;“悭”是擁有很多財物,而舍不得施與他人。有些人有貪,沒有悭;但悭的人一定貪,貪的人不一定悭;因爲有些貪多的人,有人來乞求,他願意施舍;悭的人貪得無厭,那兒願意給人?所以悭的人對于自己的財物、知識、能力都不願與人分享。悭的人最容易收藏東西,見到有人來向他求乞時,苦的要死,因爲他認爲自己的財物減少了。

  (二)、中隨煩惱:與一切不善心俱起。我們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隨煩惱生起時,因爲心中無慚愧,令其他的煩惱繼續活動。

  (1)、無慚:自己沒自尊,對自己之過失及缺點,不自我反省,不自以爲恥。假設偷東西的人,經過自我反省後,很後悔,稱爲慚。

  (2)、無愧:對自己之過失及缺點,他人指責非議不以爲恥。假設一個人要偷東西,怕他人知道,而放棄偷盜的念頭,則稱爲愧。

  大、中、小隨煩惱是以它的斷除難易來分類。在一個人的修行過程中,小隨煩惱更難斷除,中隨煩惱比較難,大隨煩惱更難斷除,根本煩惱最難。一個修行者如果還有忿、恨等煩惱的話,還有下面與修禅定有關的其他煩惱。

  (叁)、大隨煩惱:一共有八種,便一切汙染心。

  (1)、不信:對四聖谛、叁寶的實、德、能(真實、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對于真理的實、叁寶的功德、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這叁件事情沒有信心。

  (2)、懈怠:對已做、未做之善業不努力做,既是懶惰。對于好事,不願意去做;對于壞事,也不願去斷除。懈怠的人不願做事,最愛休息;坐禅或念佛人往往因懈怠而去睡覺。

  (3)、放逸:不警覺煩惱之生起,不約束自心,放縱它去造業。與懈怠相似。懈怠是懶惰不做;放逸是貪、嗔、癡驅使你不做。比如現在叫你靜坐,你貪愛要看明天的那場戲,就坐在那兒想,結果因爲貪而放逸;又如你嗔恨某人,靜坐時就想起他,越想越氣,因嗔而放逸,索性不靜坐了。放逸的人愛做放逸心所想做的事。

  (4)、昏沈:于所觀境,神志昏暗,不能了知。既是沒有足夠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境,這樣會妨礙我們修種種的觀行。例如:有人靜坐時修數息觀,從一數到十,沒一下子就神志昏暗,頻頻點頭,對與剛才所做的事,什麼都不知道,好像要睡覺了,稱爲昏沈。

  (5)、失念:于所觀境,不能明記清楚。對于現前之念,沒辦法掌握,不能記得它。如念頭專注在眉心不久,就跑去想其他地方,而不記得剛才心念是在眉心。

  失念與昏沈之差別:失念與昏沈都是不能明記剛才所發生的境界。失念時神志清楚,但東想西想;昏沈是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什麼都不知道。

  (6)、散亂:內心妄念紛飛,流散雜亂。此種散亂的煩惱是因爲失念而引起的。佛說我們的心像猴子般跳來跳去,現在把它放在眉心,結果因爲失念而妄念紛飛,心念流散雜亂起來。散亂不僅是對剛才的境,不能明記,而且心念一直在轉變,思潮起伏,一下子想這,一下子想那;失念則未必如此,例如:靜坐時原本你是在念佛,忽然間想起還有一件事沒做完,要怎樣安排與處理等,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這是失念但不散亂。

  (7)、掉舉:于所觀境,心不安定,常回憶過去境。比如,今天做了一件樂事,在靜坐時一直回味,時不時想到它。當一個人修到初禅後要入二禅時,他一直會回憶初禅的境,稱爲掉舉。

  (8)、不正知:對于所觀之境,不能正確明了;對自心不知安在何處。例如靜坐時觀察呼吸,對于出入息的進出、粗細不能明了。

  叁、總結:

  (一)、煩惱之生起:內心先有煩惱業習種子爲因,現前種種境界爲緣,因緣會合煩惱生起,無有煩惱者,隨緣生故無自性。

  (二)、煩惱之滅除:不正見及疑在見道後即刻不生,其余煩惱必須通過修道一分一分地除去。覺悟後常能以智慧觀照,生起正念、正知,則煩惱業習便無緣生起;若念念正念分明,則煩惱永不生,既是斷煩惱。

  (叁)、煩惱是苦,苦不一定有煩惱。證悟有余涅槃的羅漢還在苦中,在進入無余涅槃之前還有行苦。業種子以煩惱爲助緣而加速受報,並造新殃。業種子無煩惱爲助緣便不得增長,然非斷滅。煩惱雖無自性,空無人我,但因果業報不虛。

  

《佛學基礎知識 煩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