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叁皈五戒

  叁皈五戒

  一、皈依的意義: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據佛法說,衆生在叁界六道中輪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沈,無依無靠,甚爲可憐;這好比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南洋討生活的人兒,他們離鄉背景,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地在一個人地生疏的新環境裏生活,真是可憐;又比如爲了避開戰火的蹂躏,從越南逃來新加坡的難民,他們無依無靠,連一個親人也沒有,只依靠他國與社會熱心人士的救濟,過著寄人籬下地淒慘生活。這與我們在生死輪回的業海中飄浮,無依無靠的情景時一樣的。以世間法來說,我們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來講,以生死的觀點來看,這是沒有用的,因爲你我都還在生死輪回之中,怎麼能做別人的依怙呢?比如,兩個不會遊泳的人同時跌進海中,誰能夠搭救、扶持誰呢?我們在生死輪回的苦海中浮沈,依佛法來說,唯有佛、法、僧叁寶才能做我們衆生的依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二、叁皈依:

  (一)、皈依佛:我們皈依佛,向他學習與修學,以他爲模範、爲導師,這就是所謂的依靠了。此外,我們凡夫誰也靠不住,因爲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來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輪回裏轉來轉去,今生是好人,來世可能墜落,這樣的人我們怎樣依靠呢?所以唯有脫離六道輪回,大覺大悟的聖者--佛陀,才能做爲我們的依怙。

  佛陀覺悟世間的真相,他的叁業清淨,沒有過失,這就是他的清淨處。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煩惱,誰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個斷除煩惱的聖者,所以我們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願度一切衆生,他會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接引依靠他的學佛者,所以我們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並不是依賴佛陀,不能像小孩子依賴母親那樣,我們皈依佛是以他爲導師,親近佛。我們要有生生世世見到佛的願心,希望能夠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羅漢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羅漢,他們生生世世追隨佛陀,因爲阿羅漢證悟後深深的體驗到解脫的自在,他們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們真正的皈依處。

  我們皈依佛後,應以佛陀爲導師,向他學習,如見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禮拜他。佛陀在生死輪回,還沒覺悟的時候,所做之一切都是爲了衆生;佛陀無量劫努力不懈,修種種的難行、苦行都是爲了度化衆生;佛陀修行圓滿,證得涅槃,不辭勞苦的爲衆生闡釋佛法,把世間的真相告訴我們,使我們也能解脫生死,故佛陀對我們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偉大的聖者,我們應該報答他的恩典。所以我們應該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禮拜佛陀。禮拜佛陀並不是向他祈求什麼,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皈依法:凡是能夠消除煩惱,調伏咱們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詭則,既是能夠保持一定的狀態,有一定的性質,都稱爲法。能夠使我們解脫生死的道理,稱爲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覺悟、所演說的種種善巧的教法。在這些教法當中,有很多種類,例如:世間法、出世間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處,是皈依涅槃清淨的法,既是我們要皈向解脫者內心清涼、清淨、不生不滅、無爲之快樂的法。

  (叁)、皈依僧:僧就是和合衆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這些實踐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稱爲僧,他們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然而這裏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聖賢僧,就是佛陀在世時,僧團中有很多證果的聖人,他們依據佛法修行,結果解脫證果,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榜樣。看到聖賢僧,我們應該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斷除煩惱,于聖者一樣解脫生死,證得涅槃。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實行,我們應該尊重皈向。佛、法、僧和稱爲叁寶。

  (四)、叁寶的種類:

  (1)、化相叁寶:1、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釋迦牟尼佛--佛寶,降生人間;2、當時跟隨佛陀的有無數出家的凡聖弟子--僧寶;3、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演說開示的種種教理,如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法寶。這是佛陀住世應化之際的相狀,稱爲化相叁寶。

  (2)、住持叁寶:1、我們現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鑄、泥塑、木雕、紙繪等的佛像--佛寶;2、我們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脈相傳的出家衆弟子--僧寶;3、凡是佛弟子所結集的叁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寶,稱爲住持叁寶。有這些住持叁寶,才能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而我們有因緣遇到,這是人間最難得的事。因爲在六道輪回中很難遇到佛、法、僧,故稱之爲叁寶。因爲我們見到佛、法、僧,會生起解脫、清淨之心,有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脫;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叁寶,我們就很難有因緣解脫,所以佛、法、僧是難能可貴的,合稱爲叁寶。

  二千多年前化相叁寶中的佛陀,已離我們遠去,無緣見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叁寶中的玉琢、石刻、金鑄、紙繪,乃至木雕的佛像,這些只不過是假像而已。但是當我們看到這些佛像,會興起佛的心想,使我們深深的懷念起佛陀、戀慕佛陀。雖然我們無緣接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還有這殊勝的因緣見到佛像,能夠繼續在我們的心裏種下善根,依這個化相叁寶,提升我們的內心,對于叁寶更進一步的皈向。

  (3)、自性叁寶:我們到寺廟去禮拜佛陀,能生起清涼與清淨的心,希求涅槃的心油然而生,這能使我們朝向解脫之道,此既是叁寶可貴之處。這些清淨的心是我們本來具有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性叁寶。我們自心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覺性,因爲迷失,所以感受不到;我們自心中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相,我們也不知不覺;我們的自心本來具足一切,沒有所謂的和合分開,大家一律平等,這些我們都不曉得,因爲叁寶的因緣使得我們認識到自心,那是非常可貴的,所以我們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獲至寶之想。

  皈依叁寶並不是舉行叁皈儀式後,盲無目標的禮拜叁寶,而我們每天禮佛拜佛,是要在我們的業因緣裏面種下一點兒善根;時時懷念叁寶的功德,時時提醒自己要修行解脫。我們凡夫整天在煩煩惱惱中,不知道要怎樣解脫。如果我們每天都有皈向叁寶的心,就會鞭策自己,努力修行,斷除煩惱朝向解脫。

  我們皈依後,內心要至誠的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無邊無際的佛法大海中,努力修學,精進不懈。

  皈依者的行持:

  1、親近善知識:我們皈依之後,應該親近善知識。

  2、聽聞正法:我們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生起正見。

  3、依教奉行:我們不止要聽聞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爲榜樣,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法。如果我們每天這樣的皈向,滿滿地就有機會解脫。我們皈依叁寶,應該天天做如是的觀想:佛陀是那麼的偉大、慈悲,是人間最偉大的導師,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佛法的道理是那麼清涼,能使我們放下無數的煩惱,逐漸的走向解脫;僧--放下世緣,出家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遠,和合無诤,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實踐者,修行證果,使我們升起無限的信心,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4、護持與供養:在佛、法、僧叁寶中,僧寶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法師們本著「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皆離苦”的偉大情懷,依據佛製清苦辦道,弘法利生,使佛法繼續流傳,這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我們護持與供養的。

  叁、戒律:

  戒是有所不應爲;律是有所應當爲。

  我們每天應該誦經修持,時時提起正念,有機會要去受持種種的戒,因爲佛、法、僧中的法寶就是戒、定、慧的無漏法,我們應當修學。我們皈依叁寶後,不論是要修學什麼法門,都應該進一步去受持戒律,因爲戒是一切法的基礎,所以佛陀說:“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既是此意。

  (一)、戒的意義:佛陀在各種不同的因緣下,依據衆生不同的根器,製定了無量無數的戒律。佛陀教導在家的學佛者(男居士稱爲優婆塞,女居士稱爲優婆夷)一定要學持五戒,因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忘語與不飲酒,毀犯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們墜落投生惡道。我們皈依叁寶後,不管有沒有受戒,我們都要在生活中實行五戒。

  (二)、五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

  (1)、不殺生:

  殺生戒具五緣成不可悔:1、所殺是人。2、作人想。3、有殺人心。4、興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殺者命斷。

  在殺生戒裏,凡是自己殺,教人殺,遣派人家去殺,此叁種殺法,都等于自己殺。我們用種種方法使衆生命斷,稱爲殺生。殺生的果保有輕有重,它是根據所完成的因緣來決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緣,那就成爲犯殺生罪。

  1、是衆生(有生命):所殺者有生命。

  2、衆生(生物)想:蓄意殺害時,內心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殺不到他,因嗔恨心的驅使,你拿木頭來亂砍,這是沒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在夜暗中走路,無意間踏死一只蝸牛,這就是沒做生命想。

  3、有殺心:我們起心要殺害對方,叫做有殺心。殺心與想的不同是:殺心就是內心有殺害衆生的心理行爲(心行);想就是內心起要殺衆生,然後對那個境作想。比如說:現在我坐在家裏,心要殺人,但是那個人沒在面前,所以沒有作想,卻有殺心;當那個人在我面前時,我要把他至于死地,這叫做想,所以這個想是對境(衆生)作某某衆生想;而殺心是我們造殺業的整個過程中,想要對方死,叫做有殺心。

  4、興方便:用種種方法去殺害衆生。

  5、命斷:你所殺的衆生的性命斷掉。

  如果是斷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是畜生斷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忏悔;所殺的人沒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沒斷是下品罪(輕罪)。如果不受五戒,殺生照樣有罪。

  (2)、不偷盜:

  不與而取就是偷。具…

《佛學基礎知識 叁皈五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