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五蘊

  五蘊

  一、五蘊:

  我們念佛經時,經常聽到五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蘊”譯自(Skanbha),舊譯陰或衆。意義是積聚,五蘊既是五種聚合。所謂: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二)、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于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爲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叁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叁)、想蘊:心于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爲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爲有善、惡、無記叁種心理,稱爲心所生法,又稱爲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爲八識,它又可分爲叁種類:一者爲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爲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一個“我”,稱爲意。叁者爲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爲識。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爲心,也稱爲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爲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爲主,故稱爲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爲心所。

  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爲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爲五衆或五陰。“五衆”是五種衆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之意。佛陀爲利根的衆生說五蘊;智慧比較差的衆生,佛陀則爲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

  二、衆生的意義:

  五蘊組成生命的自體,世間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動,佛教把這些生命分爲無情生命和有情生命兩種。

  (一)、無情生命:有生理現象,沒有精神活動,也沒有我執,稱爲無情生命。好像植物、依靠我們的身體生活的細胞等,都是無情生命。

  (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動,也有精神活動,並且執著我、愛我、愛他所執著的我,這樣的有情生命才有資格稱爲有情衆生。

  佛陀說衆生是由名、色組成的聚合,這個名色略分爲五種類聚--五蘊。

  (1)、名:我們的精神活動,不可見,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稱之爲名。此名既是我們的心,它又可分爲心、意、識或八識。

  (2)、色:生理的活動,它有色相可見,是屬于物質的。在五蘊中的色主要是指我們的身體--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組成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活動。

  叁、五蘊簡表:

  ┌色--色法------物質的活動

  ├受 ┐

  五蘊:-┼想 ┼--心所法 ┐

  ├行 ┘  ├-精神的活動

  └識-----心王 ┘

  四、詳談五蘊:

  (一)、色蘊:

  色蘊的意義:色是有質礙,占有一定的空間,久後會變壞。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質,以及一切物質的活動現象。比如:礦物是物質,它肯定是屬于色蘊;但是聲音,並非物質,是物質所震動的現象,故它也屬于色蘊。

  古代印度人把世間的物質,分爲四種性質稱爲四大。色是由四大種造,一切物質皆具四大種。所謂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堅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流動潮濕性之元素;叁者、火大--熱暖性之元素;四者、風大--輕浮流動性之元素。以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此四大是指物質的叁態以及熱的能量:地大--物質的固態;水大--物質的液態;火大--熱的能量;風大--物質的氣態。故四大並非指地、水、火、風,它是指物質的四種性質,只是用地、水、火、風做代表罷了。經綸上說每一種物體都具有四大,比如說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風大少。如果海水加熱,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說一塊石頭,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風大少。如果石頭冷的話,火大少;石頭熱的話,火大就多。

  佛教對物質的分類比較注重直覺的分析,既是我們的感官接觸物質時,直接的了解它,並非像研究物理、化學那樣,用各種儀器來研究,發現、明白裏面包含何種元素,佛教對這些不太注重。它著重于指導我們認識物質和心之間的關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質的活動與精神的活動,在心與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個很特別的分類方法,既是將色法分爲內色和外色,內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種;外色有色、聲、香、味、觸五種,合稱爲五雙色。

  內色  外色  産生的知覺

  眼根-----色塵-----眼睛看到顔色

  耳根-----生塵-----耳朵聽到聲音

  鼻根-----香塵-----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塵-----舌頭舔到味道

  身根-----觸塵-----身體接觸到東西

  談到五雙色,那就要講到“根”,我們經常說六根清淨,六根不淨,那六根是指什麼呢?眼、耳、鼻、舌、身、意稱爲六根。六根所對的境稱爲六塵,既是色、聲、香、味、觸、法。其中意根和法塵的一部分是屬于心法,既是法塵可分爲兩部分:一者、心法;二者、色法--法處所攝色。佛法中把物質(色法)分爲五雙色和發處所攝色,共十一種。

  (二)、受蘊:

  “受”是內心領納所緣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內心領取納受外境,生起一種心念,它會對順、逆的外境産生叁種不同的感受,既是苦、樂、舍(不苦不樂)受,稱爲叁受。

  1、苦受:領納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強,身心感受到苦。

  2、樂受:領納順境,我們所喜愛的境,身心適悅。

  3、舍受:領納中庸性的境,身心處在不苦不樂的感受。

  (1)、受的來源:我們凡夫的感受與所知的一切皆從六根而來。

  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並非看到東西,它是看到光線(物體表面之顔色所反射之光)。好像你觀看電影,看到的是光線,光線告訴你電影裏面有一個“李小龍”,而你看到的是光線,看不到“李小龍”。同樣的道理,現在大家坐在大悲殿裏,看到的是佛像的顔色(即光線),並不是看到佛像。眼睛對顔色有叁種感受,比如說光線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眼睛馬上閉起來,當時眼睛在受苦;如果當時的光線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是眼睛受樂;如果光線沒有什麼作用,你沒感覺到什麼,這時的眼睛是處在不苦不樂受(舍受)中。不同的衆生對顔色有不同的愛好,碰到所喜愛的光線,就感覺樂受;人類喜愛柔和的青色和藍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顔色,眼睛看不清楚,就會很辛苦。同樣的,我們看到強烈的光線,眼睛感覺的刺痛,那時的眼睛在受苦。

  2、耳根所生受--耳朵聽音調的高低,以及聲量的大小。如果音調太高、聲量太大的話,它受不了,苦死;耳朵聽到和諧的聲音受樂;如果沒有聲音,耳朵就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

  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爲濃烈與清淡。如果味道很濃重,我們一聞,鼻子就塞住,它抗議受不了--苦,如果聞到好味道,鼻子就很舒暢,它受樂。

  4、舌根所生受--舌頭舔到味道,會生起苦、樂、舍叁種感受。

  5、身根所生受--身體接觸到東西,也會生起苦、樂、舍叁受。

  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們的法塵,也就是心念。我們的心裏念:do、re 、mi、fa、so,或是念:一、二、叁、四、五,這就是心念。我們的意識對這些法塵會有什麼感受呢?我們念:一、二、叁、四、五會辛苦嗎?不會,如果從早念到晚,那“意”就會受不了,覺得很辛苦;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想不通的道理,絞盡腦汁,還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如果我們不讓意根起心動念,它會覺得無聊,很苦,我們稍微讓它動一動,它就樂了。這些都是從六根所得來的受,它發生在心、境接觸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觸一過後,它就不存在了。比如現在我用燈光照你的眼睛,它受刺激,既是受苦;如果把燈關了,那苦就沒有了。

  我們還有思想上的憂授與喜受。憂受是擔心、憂慮種種的事務;喜受就是對事務産生快樂的心情。憂受與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續而産生,並非由六根而來。比如你想起一件快樂的事情,你內心很快樂,這就是喜愛。苦、樂、舍叁受是六根“接觸外境後”,加上煩惱而生起的感受,所以憂、喜是煩惱,苦、樂、舍不是煩惱。

  色蘊有形狀,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蘊中是理所當然的,那受蘊呢?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蘊,是因爲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都跟六塵接觸,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們坐在這裏,屁股坐著座墊就有受了;皮膚接觸空氣,空氣熱一點,冷一點你都在受;耳朵聽我講話,從擴音機裏發出來的聲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機所放射出來的燈光,你也在那兒感受。當時的眼睛與耳朵都在受苦、受樂,所以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都在受苦、受樂當中,它的作用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一覺醒來就在感受,甚至在睡夢中也是如此。因爲凡夫對這個受的作用不知不覺,而佛陀覺悟到這個受的作用力非常強大,沒有一刻停止過,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發生,心念在動,就有受在作用,這個感受很重要,故被列入五蘊之中,占著重要的位置。

  受蘊是無量無數相續不斷的受心所集爲一聚。這個受心所是無量無數刹那生滅的苦、樂、舍叁種感受,它們生生滅滅不已,稱爲受心所。

  (叁)、想蘊:

  六根與外境接觸,內心構畫出種種外境的…

《佛學基礎知識 五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