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好精進。以印光大師爲例,他的房間陳設非常簡單:一盞燈、一張桌子、幾本佛經、簡陋的床和硬梆梆的棉被,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斷絕一切外緣,從早到晚佛號不斷,每天四十九遍《大悲咒》,《彌陀經》好幾部,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佛都在心中。像這樣,怎麼會不上品上生?相形之下,我們的修行實在太享受了。所以,往生並不困難,只在于你“要”與“不要”。發勇猛心要精進很容易,然而要持之以恒就很難。因爲,我們會疲乏、會倦怠。今天朋友來喝茶、閑聊,明天我們去拜訪朋友......,每天送往迎來,外務繁多,久而久之,心就散亂了。要懈怠懶惰很容易,要精進卻很難。心放逸了,一下子收不回來。所以,我們衆生總是依憑著情緒在修行。心情好,就拼命用功,心情差,對功課就不屑一顧了。衆生的修行就是這樣起起落落。
我建議電信局,若情況許可的話,可以仿效長庚醫院,設立一個小佛堂,做爲大家精神的支柱。警察同仁何以自殺事件頻傳?就是由于對人生、生命不了解、不透視,否則他們絕對不敢自殺。警察單位如果能夠附設一個佛堂,那怕只是占地極小的一個地方亦無所謂,然後,灌輸警政同仁因果的觀念、自殺的真相等等。宗教的信仰很重要,給他們設立一個佛堂,讓大家在工作之余,有個可以精進的場所。
真精進當在心地上用功——
當然,佛教的精進未必一定得在佛堂拜佛、念佛,才稱之爲精進。佛教對精進的定義是:二十四個小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讓它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不要讓它落入對立的觀念,要讓它永遠保有那顆純真、至誠的赤子之心,此方謂之真正的精進。
就一般人的觀念,都認爲精進就是在佛堂裏用功的念佛、拜佛,殊不知,一走出佛堂,人家稍有得罪,就立刻發出不平之鳴。在佛堂很認真的大聲念佛,步出佛堂也扯著喉嚨,大聲和人爭執,真是“不增不減”,個性完全沒改。有人學佛叁年,不但脾氣沒改,反倒變本加厲,反正他什麼都不怕,絲毫無所顧忌。對于這種愈學愈糟的人,我們真的是莫可奈何。因此,真正的精進要好好從心地上下功夫。
3、慚愧心
幸福就是智慧——
要懷慚愧心。慚愧心就是善的心。“慚”就是對不起自己,“愧”就是愧對于別人。我們內心裏面,每一天都在爭執。而之所以會在內心産生爭執,是因爲我們受不了委屈。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委屈,卻從未想到是自己對不起別人。
有一種心,不論你學佛與否,都應具足,如此才能過著幸福、快樂、美好的日子。所謂:“幸福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才有幸福可言;沒有智慧的人,縱然富可敵國,甚至擁有全世界的財産也沒有用。
慚愧心是菩提心——
有兩句話請各位記住:“每天反省,我有沒有對不起別人,不要在意別人是否對不起我們。”這是第一句話。第二句話是:“每天都應如是觀照,我是否盡到自己的責任?不要責怪別人沒盡到責任,但求檢討自己,不去責怪他人。”一個懷著慚愧心的人,他所關注的是:我有沒有對不起別人,而不是一天到晚追究別人的缺點,或是質問別人:你怎麼這樣對不起我?慚愧心是很重要的。有慚愧心的人才能夠“一日叁省吾身”,才會去回光返照,好好的自我反省。
慚愧心是菩提心,在《華嚴經》裏面講,有慚愧心的人就有覺悟的心。若一個人沒有慚愧心,就不可能覺悟。所謂慚愧,就是對自己的行爲要負責,不能愧對于別人。當我們覺得自己無愧于良心時,旁人說什麼就已經不重要了。
4、無貪
無貪則清涼——
不能有貪念。我們往往會因爲貪,以致因小失大。當你內心無貪時,就會感到清涼了。我們得到不義之財,怕東窗事發,而過著緊張不安的生活,唯恐被人家發現,那又何苦呢?得到了一些錢,卻增添了內心無限的壓力。要是我,絕對不這麼做。甯可不要這些錢,而過著心安理得、快樂的日子。
大部分的人都是過著錯誤的日子,貪得一點小利,卻增加了長時間的壓力與負擔,白天心神不甯,夜晚惡夢連連,真是不值得。屬于我們的,我們拿得理所當然;不該是我們的,我們一介不取。
貪得無厭惹人厭——
沒有貪念的人,每個人都喜歡和他作朋友。貪得無厭的人,到處都不受歡迎。有一次,成功嶺軍事訓練,中興大學和海洋學院的同學坐在同一桌。那位海洋學院的同學,外表壯碩,人高馬大。吃早餐時,也不顧及同桌的人還沒吃,一口氣就把菜都挾到自己碗裏,大家同是來受訓,他就顯得特別貪心。一位中興大學的同學勸他不要這樣,他仗恃自己長得高壯,非但不聽,還語帶狂妄地說:“你算老幾啊?”中興大學的同學就把他叫出來,二話不說,給了他一拳,結果,牙齒掉了兩顆,血流如注。爲了多吃幾顆花生、幾塊豆腐,卻損失了兩顆牙,真是不劃算。由此可見,貪心的人,大家都討厭。
若經濟能力許可,我們應當要施舍,但要量力而爲。能夠布施的人,大家都很喜歡他。因此,應當無貪,不要有貪念。
5、無嗔
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學習不發脾氣。發脾氣是很不好的習氣。男衆尤其應該注意,因爲他們的修養比不上女衆。至于女衆,她們比較不會發脾氣,她們很好。(因爲在場的女衆居多,所以我也不敢說她們什麼,否則,待會兒我可就麻煩了......)其實,男衆發脾氣會有一個限度,女衆則不然,往往一發脾氣就非同小可,甚至鬧得不可收拾。大家要學習不發脾氣,因爲團體的氣氛很重要,一旦有人發脾氣,就會充滿*味,和諧的氣氛就被破壞了。
還有一種人是不發脾氣的,而是沈默以對,這比發脾氣更糟。整天繃著一張臉,就是不講話。若是問他:“你是不是在生氣?”
他就沒好氣地回答:“見鬼了,我才沒生氣呢!”
若是問他:“你爲什麼不高興?”
他就會說:“我很高興啊!”
“你是不是介意今天早上○○講的那句話?”
“誰在乎啊?我才不會那麼沒有修養哩!”
總之,臉上已經寫滿了不高興,他還是不承認。所以,發脾氣會使自己和別人的距離愈來愈遠,以後人家也不敢親近你。所以,我們要保持微笑,是smile,不是small。不給別人的內心造成壓力,不在團體氣氛中製造低氣壓,才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
6、無癡
無癡的意思是,不要愚癡,要擁有智慧。希望各位對叁寶有信心,盡量流通錄音帶,盡量看佛書。我所寫的《佛心慧語》,大家不妨多加翻閱,或許其中有些內容可供您作爲參考。如果想要有智慧,應當多聽演講、錄音帶。現在科學很發達,錄音帶和錄影帶都非常普遍,相信在座各位,大多數都聽過師父演講的錄音帶。這些錄音帶自己聽過後,不妨轉送給別人,讓別人也能夠聽經聞法,得到無上的法喜。讓別人快樂,你們就是散播愛的使者。而要做到無癡,最具體的辦法,就是多聽經聞法,多聽錄音帶。因爲這個世間,除了智慧之外,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
7、安詳
擺平內在就擺平了一切——
我們內心裏面,擁有一個很珍貴的東西,那就是——安詳。安詳就是內心裏面擁有一個快樂而甯靜的內在。擺平了內在,我們外在的世界也就可以隨緣。如果擺平不了我們內在的世界,那麼,我們會很執著外面的世界,就會産生得不到的痛苦。所謂欲求的痛苦、欲望束縛的痛苦。
知足常樂——
怎樣才能得到安詳?首先要舍掉不必要的欲望,二十四小時裏面都觀照知足,不要常常不滿。要想到說,我們今天有叁餐飯吃,己經很不錯了。像非洲、依索匹亞等地的難民,連飯都沒得吃,我們現在有飯吃,已經很值得慶幸了。當浴室的設備不盡如理想時,我們只要想到大陸有些地方,生活水准低落,廁所連門都沒有,蹲下來時,彼此還能聊天。難怪臺灣的女衆到大陸去旅遊,回來時罹患膀胱炎的時有所聞。沒辦法呀!大陸的廁所都是開放式的,我們臺灣人不習慣,上廁所時還得撐開“大白傘蓋”,用雨傘遮住。如果和大陸的廁所比較起來,我們現在的廁所雖然設備不盡如理想,但也該知足了。所以,我們內心裏面擁有真正的快樂,就是知足。
唯有真正的知足,就是滿足,而滿足就是永恒的知足。像我,二十四個小時裏面都很知足、很快樂,內心沒有任何的不滿,對于任何衆生,無論是害我的或誹謗我的,我都贊歎他,因爲他成就我的道業。贊歎我的、支持我的,我也贊歎他,因爲他護持了叁寶。我這個人有一個好處,就是從來不恨任何一個人。今天碰到障礙,那也是我的業,逃不掉的。所以,輕安——保持內在的安詳,你就擁有真正的生命了,這就是我們要找的。
缺憾來自欲求不滿——
一個人不是有大魚大肉吃,就可以快樂的。也不是藉由飙車,或是擁有一棟洋房大樓,就能夠代表一切的。所以,你若能進入安詳的世界,就會發現這個世界裏面,有另外一方天地是你從未進入過的,那就是你的內心、你的安詳。你整天都是往外追求:財、色、名、食、睡。追求名利、金錢、色相、男女、欲望。你現在掉過頭來,冷靜下來,轉而追求內心裏面的智慧、安詳,二十四個小時裏面就是永遠的知足。當你知足,你就沒有缺憾了。我們爲什麼會有缺憾?正因爲我們不知足。
欲望不是罪惡,正當、正確的欲望是被許可的,但是過分的欲望,勢必産生缺憾,因爲你永遠不滿足。不滿足的人,他的生活和生命中,都充滿著仇視、不滿。所以,我們要找的是一顆安詳、輕安的內在。像我們出家人,既不看電影,也不跳舞、不喝咖啡、不打牌、不玩女人,也不涉足一些外在的如舞廳等的聲色場所,什麼娛樂都沒有,那我們出家人拿什麼來過日子?——就是智慧、安詳、慈悲、忍辱、寬恕、無恨、精進、信心、慚愧。擁有了這些,就擁有了一切。
8、行舍
我們要去實際舍掉那些不必要的煩惱、舍掉我們的一些金錢(意即布施)。行舍就是內心裏面懷有一顆布施的心。若有布施之心,你就不會貪。有一個人來到講堂,他聽說師父加持的咒輪,對于護身頗具靈驗,一口氣就拿了幾十個,卻連一文錢也沒有放。當然,我們出家人不是要錢,而是舉例說明給大家聽。我們可以從這個人的行爲中看出,他的內心只想得到。我們印了許多莊嚴的佛像,有的人請西方叁聖,一下子就請了一百組,也就是叁百張,卻不知該隨喜功德,而我也不能說什麼,只能眼睜睜地目送他把西方叁聖請走。我們應該要有布施心。想想看,印佛像也要工本費,我們應當隨喜,即使叁、五十元亦無所謂,錢數的多寡在其次,重要的是那份心。但人卻有一種奇怪的心態:不用花錢的,就拼死命地搶;至于要花錢的,就敬謝不敏了。
我們要有施舍心。所謂施舍心,它涵蓋的內容非常廣。除了財物的布施之外,如:施舍是非,也就是不要落入是非的觀念,這也是施舍。放掉我們的煩惱,這也叫施舍、行舍。舍掉不必要的煩惱,也是一種施舍。
9、不害
不害就是:不要殘害衆生。希望各位能記住,不可以去殘害任何一個衆生,我們要跟衆生結善緣,不要跟衆生結惡緣。內心裏面不要有虐待狂,所謂:慈悲和般若爲諸佛之母。要修習菩薩道的人,更應該好好地遵行這一點。
10、不恨
淨化叁毒,面對現實——
內心裏面不要有恨、嫉妒、狂妄。
我們內在潛伏的問題若沒有解決,那麼,問題始終存在。人與人之間,外表看起來風平浪靜,然而,有許多惡的種子潛伏在八識田中,諸如:攻擊性、嫉妒、排斥、傷害和鬥爭。只因我們目前沒有遭遇到某些境界,所以,這些惡的種子才未顯現出來。在座諸位,學佛就是不斷致力于解決內在的矛盾。世間人內在裏隱藏著叛逆、妄想、反傳統、攻擊、傷害、挑撥離間、是非、對立的心態。我們內心深處充滿了這些可怕的毒素,如今學佛了,就要淨化它。
修行是點滴的功夫——
有的人說:“學佛的人都很自私,只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天大的錯誤。學佛不是爲了臨命終那一刹那往生極樂世界,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要解決現實的問題。
現實的問題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是心態、觀念。這些貪嗔癡的毒素,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內心。我們今天的問題絕對不僅止于表面的,而是來自內心。內心深處那些種子、習氣等,微細的問題若不能解決,我們所謂的學佛,也只是停留在非常浮面的層次。把佛法當作清談可以,用來勸別人可以,自己真正遇到境界了,卻無法身體力行地去實踐。當八識田中那猶如驚濤駭浪的力量一來,當無量劫來的習氣湧到面前時,大多數人只能隨波逐流。業力現前時,是無法控製的。所以,修行是點滴的功夫,既無法作假帳,亦非只作表面功夫,即可交差了事的。心如如不動,直入無生,是最了不起的道場,掌握了自己的這顆心,你就找到了真正的道場。
叁、結語
大家應當由內在親自去體悟佛所講的法。若不善自發心、不去體悟、不徹底從內心深處去改變,就不叫修行人,只不過是跟佛結緣而已。佛法是單刀直入,能在心性上受益的,它必須在無相中顯現,而不是只在表相意識的層面打轉。
如果碰到任何事,只知一味責怪對方,那你必定會活得很痛苦。若能回光返照,承認自己不對,痛苦會減少。遇到任何事,總是說:“我不對。”、“我不好。”、“我道歉。”,這樣你會比較快樂。假如事事都責怪別人,你怎麼可能會快樂呢?所以,應當多講“對不起”、“很抱歉”、“是我不對”、“我要好好反省”,當下,你就會快樂。倘若一直責備對方,那你將永遠無法跳脫痛苦的深淵。爲什麼?因爲,你內心充滿了攻擊、傷害。
生死的根本就在“貪愛”。已經擁有很多,卻仍是貪求不已。欲望愈多就愈痛苦,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生命變得很單純。就如佛陀所言:“其實,生活本來就很單純,只是我們把它變得很複雜。”如果能將生與死的觀念濃縮在一刹那之間,有生就一定有死,那麼,你今天所遭遇的順逆境、是非,也必然是相對而存在的。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有逆境、痛苦、病苦。會有人一天到晚跟你過意不去,也一定會有人支持你。因此,要多多體會緣起性空的道理,觀空放下,自然能擁有既現實又超越的自在心境。
《斷除四煩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