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起煩惱的原點

  生起煩惱的原點

  張慈田:苦、集、滅、道,在教理上我們可以分項了解,然而如何在日常生活上連結起來使用,有時候還需要費時地思考。最近我用一個事情來比喻:一個人原本好好走路,一不小心跌倒了,跌倒了就要爬起來,從哪裏跌倒就從那裏爬起,跌倒之處即爲「集」,煩惱痛苦從那裏生起,生起之處即是煩惱之因,針對因下手,爬起來就是「滅」。

  經上也說:如實知「集」,如實知「滅」,以跌倒、爬起來形容煩惱生起、煩惱消滅頗爲貼切。煩惱由什麼地方生起,先看清楚再說。若以世俗方式處理,因果系列都看不清楚,處理結果必然不理想。

  現在舉個同修的例子:某位同修打電話要找A同事,而B同事接電話時,該同修以爲是C同事而打招呼,問他是不是C,B同事說不是,後來B同事放下電話去找A同事時,口中嘀咕:「這個人這麼啰嗦,要找某某就找某某,還要問我是誰。」這些話被該同修聽到,而心裏有點不舒服,她隨後想一想:B同事習性原本如此,于是煩惱稍放下。再想,自己的確也有點啰嗦,煩惱再放下。

  該同修詢問:這樣符不符合苦、集、滅、道?我認爲不符合。第一,如果B同事不是有此習性,不是就放不下了嗎?第二,依我的看法,該同修並不啰嗦,如果她不自認爲啰嗦,那麼不是就放不下了嗎?所以這兩點都是有漏洞的。我現在要問一個問題,該同修在哪裏跌倒的?

  曾碧玲:這麼想可以讓我們心裏舒服、看開。

  張慈田:要找到原因才有打開煩惱的契機,否則苦永遠埋在那裏,只能得到部份纡解,沒有真正知道原因就不是真正看開,下意識仍潛伏著問題,在其它地方仍會再度以這模式産生問題。

  黃金旺:耳朵聽到那個人啰嗦,聯想到他說我啰嗦,有那個「我」。

  張慈田:你是說「我」,還是「我啰嗦」?

  黃金旺:希望自己在對方心中不是啰嗦。

  張慈田:「希望」是已經經過思考了,才跑出的東西。

  曾碧玲:以後針對啰嗦改進。

  張慈田:「改進」是另一個問題。在哪裏起不舒服?

  陳炳坤:應該說自己自信心不夠,檢討自己的信心爲何容易被擊倒。

  張慈田:「信心」是反省之後的産物,當下「觸」到什麼?關鍵在哪裏?最直接的接觸點在哪裏?由此而即刻反應的是在哪裏?

  張錦仁:介意自己是不是啰嗦?

  張慈田:「介意」也不是最直接的觸點。

  黃仁封:有東西被傷到才會苦,剛才同修說「我」,我想精確的說是「自尊」。

  張慈田:「自尊」也是有反省之後的意味,當下是不是由自尊而生起不舒服?

  黃仁封:會産生苦是與自己習性不合。

  張慈田:習性是第一線的東西?是不是有更前面的東酉?習性、自尊、缺乏自信……,是不是第一線的束西,有沒有第一線的東西?

  不舒服從哪裏開始起?對方講了幾個字,從第幾個字開始?這樣就可以找到了吧,「這個人這麼啰嗦」,聽到「啰嗦」,對「啰嗦」有所執著,從這裏開始起煩惱,就在這裏跌倒了。重點就在「啰嗦」這兩個宇,這是第一線的接觸,煩惱經常是來自于對語言文字的誤解、執著。要找煩惱,用這種方式來找,相信很快可以找到第一線的東西,找到在哪裏跌倒,並進一步地分析。

  (l994.3.30.于新竹共修會,本文承張錦紅小姐筆錄,謝謝。)(《嘉義新雨雜志》第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