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陀
張慈田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句在《六祖壇經》的偈頌,廣爲佛教徒所愛好及傳誦。它透露了佛法不應離開世間的事實及意義來理解,否則佛法就會玄學化、空洞化。
我們對于釋迦牟尼,也須要本著他生存于世間的事實來理解。在佛陀活著的時候,他是活生生的釋迦族的人,以淨飯王爲父,摩耶夫人爲母的人子,被見到、聽到、接觸到,他的生老病死各階段的人生過程也被覺知得到。但在他入滅之後,由于有「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的俗情,及印度的宗教環境影響下,佛弟子開始對佛陀有想象及理想化、神化的成分。佛陀曾宣稱:「我今亦是人數(類)」(《增一阿含》卷十八第六經),但後代佛經的編輯者,將佛陀神化,就變成了:「一切衆生謂我是人,我實非人。」(北傳《大般涅槃經》卷四、四相品第七)甚至發揮高度的想象力,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如來壽量亦無邊際」。
以「人」來理解釋迦牟尼,就可以理解他一生的所作所爲,以他的出家求道來說,除了修行風氣之外,也有其它客觀的處境因素,如他身爲小國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但國家可能遭鄰國的並吞而亡國。釋迦牟尼的傳記裏說,他在嬰兒的時候,算命先生就說他長大之後,不是將成爲佛陀,就是成爲轉輪聖王。前者是事後諸葛亮之說,後者是當時的「統派」印度人對大統一印度的期望,而投射在釋迦牟尼的身上。又如以修道曆程來說,釋尊也曾經曆六年苦行,甚至有盲修瞎練的困頓時期,後來才脫離「無利益之苦行」,並非如後期經論所說,佛陀怕人不信服他,才故意苦行。
釋迦牟尼以一介凡夫之身,經過不斷地努力修習,不斷地修正錯誤,最後悟到煩惱生起及消滅的原理,並徹底地斷除一切煩惱,他的學道經曆及教法,正是所有學道者的榜樣。當生就可以達到解脫所有煩惱的境地,當生,而不是要經曆天文數字的時劫才達至成佛,這是多麼鼓舞人心的啊!
釋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也不是神的使者,甚至可能都不是累生累劫修行的行者,但都無損于他當生所成就偉大的人格,偉大的教法。人間的佛陀,不要神化他,這樣不但能令人真確地認識佛陀及其教法,及認識諸佛皆在人間成佛,「人(格)成即佛成」的深義,也能激發「你能,我也能」的修行動力。(《嘉義新雨雜志》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