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真實是苦
張慈田
臺灣社會連續發生多起重大殺人、強暴、詐欺案,以及多起政要貪渎、犯罪,使這片土地有知覺的人,心頭爲之震動,感受苦、不安全乃至哀傷。社會人心敗壞的趨向是由于社會的物質文明進步大大快過道德進步的結果,道德重整與道德教育嚴重的落後,人心不安、焦躁、貪婪增強,而防範犯罪不夠積極等因素,以致有更多人敢越雷池、無羞愧地犯案。此時此刻感受這世間「純大苦聚集」,比過去還深刻,也讓我們正視苦的問題。
衆生生于世間,原本就免不了有苦來折磨,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還有愛別離(喜歡的離散)、怨憎會(不喜歡的聚集)、求不得(所求得不到)等諸苦。有時更雷同陷身地獄、畜生、餓鬼,長夜受苦難。所有的身心之苦,只要能感覺、領受,皆是苦、苦谛(谛是真理);所有的樂及不苦不樂,因爲其無常、不久住的性質,也被涵蓋在苦、苦谛的理解,這是更深刻地認知,有助于對世間本質的認識及出離。
世間的種種苦境,有的甚至像火燒到頭、衣的急難,而佛陀認爲「當置頭衣,于四聖谛起增上欲,勤加方便(精進),修無間等(即現觀法,而得解脫)。」(雜阿含400經)也就是內心隨時都蘊含當知「苦」(真實不虛的苦)、當斷「集」(真正的苦因),當證「滅」(貪瞋癡苦真正止息)、當修「道」(苦的真正止息之道法),憶念不忘把四聖谛擺在任何行動之前。
受苦多寡凡聖有別,見真理得聖果者,永斷未來苦,而當生所受的苦就很渺小,與世間凡夫所受的苦相比較,就像毛發端沾粘的水滴與大湖水之比。所以,我們應朝最大的利益方向用功與思考,斷苦,就要斷真正的苦處、苦源。(《嘉義新雨雜志》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