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
張慈田
出家是舍棄在家生活,專心修道。在家生活爲何要舍棄?因爲在家者爲恩愛所縛,快樂少,痛苦多;因爲在家生活互相糾纏牽絆,藏汙納垢,不如出家自由清閑,《經集》38偈說:「愛憐妻、子,像高大的竹子互相糾纏,如幼嫩的竹子互不糾纏。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行。」221 偈說:「如長有頂冠的孔雀決達不到天鵝的飛速,在家人比不上隱居林中修禅的比丘、牟尼。」在家生活有衆多垢穢,因此,悉達多太子選擇了出家,在他成佛之後,接引更多人出家修道。
出家在形式上離開俗家,求師剃度,剃須發,著法服,住于非家,如:樹下、洞窟、空地、空屋、冢間等,過著托缽、遊行的修道生活。無依無靠、獨來獨往的生活,是早期佛教僧團的生活寫照,之後,出家者增多及日日遊行也有不利教團發展的因素,彼時有人捐精舍,于是部分出家衆才定居下來,雖然如此,精舍、寺院也只不過暫時的歇腳處而已。但有世俗染習者,還免不了出一(俗)家,又入一(僧)家。
出家的形象、住處及生活方式大都異于居家之士,以致于在割愛、辭親之際,難免有悲傷、不忍、不許之情。曾發生過出家者未秉告家人而出家,被親人鬧事之案例,佛陀才說:「父母不聽(許),如來不聽出家。」「父母不聽,不得度令出家。」所以,當前想出家求道者,應向家人表白,多作溝通,不要因隱瞞,而令家人焦慮;而寺方則不應以「年滿二十歲,有自主能力」爲由輕率度衆,才能免除沖突。若出家因緣未成熟,那麼多待一陣子,試著身在家心出家修道,一樣可以證得聖果。(《嘉義新雨雜志》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