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瞋禅
張慈田
對苦境、逆境,産生不快樂、生氣、憤怒,是瞋恚的煩惱。瞋恚火是叁大毒火之一,《雜阿含93經》說:「若貪火(恚火、癡火)不斷、不滅者,自害、害他,自他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緣彼而生心法憂苦。」以瞋恚來說,當身陷其境時,將覆蔽慧眼,固執己見,頓失慚愧心、柔軟心、慈悲心,混淆是非、善惡、罪福,顛倒因果、利害等,火燒功德林可謂百害無一利,所以,有論典說:「瞋恚其咎最深……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瞋恚經常伴隨著身體發熱、熱氣往上升、心中發火、身體發汗、煩躁不安、說話加快,有時感覺整個肉身似乎陷入火屋或火山地獄。若在苦境中再緊緊執取目標,對它繼續起瞋,就像在燃燒的火堆中,更增添燃料,火勢必然更旺。《法句經》222偈說:「若能抑忿發,如止急行車,是名善禦者。」如何抑忿,而成爲善禦者呢?有人用強大的意志力,壓抑下去,這樣火種不但不能消毀,而且蘊藏更強大的能量;有人用轉移的方法,但因其不能如實面對瞋境,只有治標的效果。
如何隨順解脫地療治瞋恚?當察覺到瞋火時,靜默下來,深呼吸幾次,讓瞋火急速降溫,命名它:瞋、瞋、瞋……,讓瞋火難以再升高,讓它自然滑落下來,不用意志力去壓抑它,也不任它流竄,只要對瞋的身心狀態保持警覺、觀照。瞋恚是源自于對苦境、逆境的排拒,對欲愛的執取,平時若多修習四無量心,有助于止瞋。慈觀即給予快樂、平安,悲觀即拔除自他之苦,喜觀即鼓舞輕松、喜悅,舍觀即實踐平等、包容、放下我慢。(《嘉義新雨雜志》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