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
張慈田
什麼是死亡?依佛教的說法是舍棄了壽命、暖熱、意識,因此呼吸已滅盡,五蘊已不再作用了;依現代醫學的說法,死亡是心髒停止、瞳孔放大、腦波停止(腦死)等,而不再有生命迹象。一個人的死亡,意謂著他的六根將隨即腐敗散壞,一生所擁有的一切財物將不再擁有,所有親戚朋友將永遠分離訣別,一切皆在無聲無息的進行中。因爲有死亡,所以有許多宗教、哲學産生,佛陀也說:「世間若無此叁(老、病、死),佛不出世,亦不說法,以有此叁故,佛出世爲衆說法。」(別譯雜阿含經第67經)
面對死亡,古今皆有人在追求長生不老的仙丹或避死的妙方,但始終沒有一位是免死的成功者。有的人一出生即面臨死亡,有的人長命百歲終于蒙死神的招喚,「一切人歸死,無有不死者」,因此,想避免死亡是徒然無功的,一切皆按照自然律的有生必有死,除非是不生,那麼就能究竟不死的。不生可能嗎?當然可能,但是必須在這一生徹底了悟四谛(苦、集、滅、道),免除了任何業力的牽引,才能不生不死,增一阿含經卷24第10經說:「四谛之妙法,如實而不知,有生亦有死,不脫長流海,是故當起想,修諸清淨法,必當離苦惱,更不受有患。」要得到盡此生之後不再生(不再死)就必須有修爲。
對于此生的死,死亡本身是一個概念,我們求遠無法體會死亡是什麼,可以說是死亡對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爲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于我們還沒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因此死對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幹;因爲對于生者說,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古希臘哲人伊比鸠魯語)若能明白死亡是無足輕重的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放下一些迷思,那麼,我們還怕死嗎?對大部份的人來說,還是不容易由觀念的解惑來驅除恐懼,因爲恐懼是很經驗的、很深沈意識的,要面對這最後的、不可避免的、不可挽救的情境,情何以堪!不過,還是有方法來轉化、消弭恐懼。
這個方法很類似佛陀在《中部》《怖駭經》開示在森林裏,面對種種恐懼情境的處理,恐懼的當時,身體應保持同樣的姿勢。走路時繼續保持走路,站立、坐著、躺臥時都繼續保持當時站立、坐著、躺臥的身姿,坦然面對當境的死亡威脅,直接去感受當下身、心正在發生的實況,將有助于舍棄對未來永不來的死亡幻想,也將有助于舍棄粘著于過去的心念,正住在當下,應是最有力地直接面對死亡及消弭死亡恐懼的方法。當然若不臨死抱佛腳,平時就應多作身心觀察的練習,或作「死想」的練習,以達到永離死亡的恐懼。(《嘉義新雨雜志》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