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止 第十章:弟子侍奉依止師的義務

  第十章:弟子侍奉依止師的義務 如上文所述,如果依止師還沒有侍者,弟子必須擔任依止師的侍者,上文只略述這些義務的梗概,下文翻譯自《大品‧大犍度‧誦品5‧25之8至19段‧62頁》,將這些義務非常詳盡地條列出來,有些僧團要求他們的成員亦步亦趨地徹底奉行這些義務,有些僧團則加以修改,使它們適用于不同的文化與技術(例如:服事依止師沐浴的作法已不同于往昔。)然而,即使對于後者這種僧團,書面記錄原本的標准以作爲實踐的指導,依然有助于日常行爲中正念的訓練,與提升敏銳的觀察力,了解依止師的需要。擔任侍者乃是能夠每日在行動中學習教法(dhamma)與戒律(vinaya)的極佳機會,以正確態度來擔任這個角色的比丘將因此而獲益良多,正如阿難陀(Ananda)尊者那樣,因爲細心殷勤地侍奉佛陀而深得其益一般。 在下文中,圓括號裏的陳述出自律注,方括號裏的陳述乃作者個人之意見。 弟子清晨早起,脫下鞋履,齊整上衣披于左肩之後,應供給楊枝〔見:波逸提(pacittiya)第40條[1]〕與洗臉水給依止師(最初叁天,弟子應爲依止師准備叁種長度的楊枝,即:長、中、短叁種,並且注意依止師取用哪一種。如果連續叁天依止師都取用某一種長度的楊枝,則以後只須爲他准備那種長度即可。如果依止師不在乎楊枝的長短,那幺,有什幺樣的楊枝就供給他那樣的楊枝。供給洗臉水也是用同樣的原則:最初叁天,爲他准備溫水與冷水,如果他固定使用哪一種水,以後只須准備那種水。如果他不固定用哪一種,則有哪種水就供給那種水給他。)〔律注建議:所謂“供給”這些物品,弟子只須將它們擺置妥當,而不須親手授與依止師。擺置妥當之後,當依止師嚼楊枝與盥洗之時,弟子就開始清掃廁所及周圍環境。然後,當依止師使用廁所時,弟子應繼續下一項工作。〕 弟子應將依止師的座位鋪設妥當。如果有粥,弟子將缽洗淨之後,以缽盛粥放在靠近依止師的地方。依止師喝粥之後,弟子應奉上水,接過缽來,洗缽時要放低〔以免洗缽水濺濕自己的袈裟〕,以正確的方法洗缽,避免將缽刮損(即:以缽碰撞地面),洗後將缽收置妥當。依止師起座之後,弟子將座位移開,若地面弄髒了,弟子應打掃幹淨。 如果依止師要入村托缽,弟子應遞奉下裳給依止師,然後從依止師那邊接過來他〔本來穿著〕換下來的下裳。〔這段少見的記載顯示:在編輯叁藏經典的當時,備用袈裟的使用已經很普遍。〕遞上腰帶,疊理上衣與大衣,使上衣作爲大衣的襯裏,然後奉上給依止師。以清水沖洗缽,當缽還是濕的之時,將它奉給依止師〔即:盡量將沖洗的水倒出,但不要將缽擦幹。〕 如果依止師需要隨從比丘,弟子應該穿著下裳,周整地覆蓋身體的叁輪{譯者注:此處的「叁輪」指的是:臍與兩膝}(見衆學法(sekhiya)第1、2條[2])系上腰帶,將上衣與大衣疊理在一起,穿上,綁緊系繩,洗缽之後持缽,擔任依止師的隨從比丘。走在依上師身後,不要距離太遠,也不要太近(一到二步的距離最適當)。從依止師那裏接過來已裝盛食物的缽(如果依止師的缽太重或太燙,接過他的缽,而將自己的缽交給依止師〔可能弟子的缽較輕,或較不燙〕。 依止師談話之時,弟子不要插嘴。假如依止師瀕臨犯戒的邊緣(如:波逸提(pacittiya)第4條[3]或僧伽婆屍沙(savghadisesa)第3條[4]),弟子應以間接的言語來喚醒依止師的理智(這兩項義務適用于任何時地,不只限于托缽之時。)〔律疏補充說:與弟子的其它義務不同的地方:即使弟子生病,也依然必須履行這兩項義務。〕 在托缽的歸程,弟子應比依止師先回,將座位鋪設妥當,擺置洗腳水、刮腳墊及擦腳布。上前迎接依止師,接過缽與袈裟,奉遞下裳給依止師,接過依止師〔現在穿著而〕換下來的下裳。如果上衣與大衣被汗水浸濕,則將它們晾在太陽下曝曬,但不要曬太久。折疊袈裟〔律疏說:叁衣分開折疊〕,衣邊與衣邊錯開四個指幅而折疊,以免袈裟的正中線上産生褶痕〔弟子應該以同樣的作法來折疊懸挂自己的袈裟〕。將腰帶放入袈裟的折層裏〔這些陳述顯示:當時的比丘在住處裏只穿著下裳。〕 如果依止師想取用缽食,弟子應奉上水,並將缽食放在靠近依止師的地方,供養依止師飲用的水(如果距離正午還有相當的時間,依止師用餐之時弟子應隨侍在旁,以便供養他飲用之水,等依止師吃完之後,弟子才用餐。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弟子這幺做,弟子只須將水擺置妥當,就可以開始取用自己的餐食了。) 依止師吃飽之後,弟子奉上水,接過缽來,放低,以不會將缽刮損的方式正確地洗缽,然後將水倒掉,將缽擦幹,放在太陽下曬一會兒即應收入,不應曬太久。 將缽與袈裟收置放好。收置缽時,應以一手拿缽,另一手摸探床下或長椅下,不要將缽直接放在地上(任何會弄髒缽的地方)。收置袈裟時,應以一手持袈裟,另一手順著撫摸放置袈裟用的竹竿或繩索的表面〔檢查竹竿或繩索上有否會劃破袈裟的粗糙面或尖刺〕將袈裟放置在竹竿或繩索上,袈裟中央對折的一端朝向自己,袈裟衣邊相疊的一端遠離自己(袈裟中央對折的一端不應朝向牆壁而放置,因爲如果牆壁有尖刺,可能會劃破袈裟的中央部分〔因而造成袈裟的受持失效〕)〔弟子應以同樣的方式收置自己的袈裟與缽。〕 依止師起座之後,弟子應移開座位,收置洗腳水、刮腳墊與擦腳布,如果地面弄髒了,應打掃幹淨。 如果依止師想沐浴,弟子應准備洗澡水,依止師若要冷水,則應准備冷水,若要熱水,則應准備熱水。 如果依止師要進入浴用暖房,弟子應揉捏粉藥(cunna)[5](洗澡用的粉末),潤濕浴用粘土(mattika),攜帶浴室用的椅凳緊跟在依止師之後。奉上椅凳給依止師,接過他的袈裟,安放在一旁(放在沒有煙灰或黑煙之處)奉上粉藥與粘土。可能的話,弟子應先以浴用粘土塗抹于臉上,覆蓋自身的前後,然後才進入浴用暖房。 坐下時應留心,不要侵占到上座比丘的座位,也不要剝奪了下座比丘的座位。照料依止師的需要(添加燃料于火爐中,供給依止師粘土與熱水)。當依止師要離開浴用暖房時,弟子應攜帶椅凳,覆蓋自身的前後,離開浴用暖房,奉上洗澡水給依止師。當依止師與弟子二人皆已沐浴,弟子應先由水中上來,擦幹身體,穿著下裳,然後擦幹依止師的身體,將依止師的下裳奉給依止師,然後奉上其外衣。 弟子應攜帶椅凳,先行回來,備妥座位,擺置洗腳水、刮腳墊與擦腳布。依止師坐好之後,弟子應奉上飲水給他。 如果依止師要弟子背誦(背誦佛經(dhamma)或戒律(vinaya)),弟子應背誦。如果依止師資問弟子(經文的含義),弟子應回答其資問。 如果依止師住的地方髒了,弟子如果能夠的話,應將它打掃幹淨:首先應將袈裟與缽拿出去,放在一處。再將坐具與床單拿出去,放在一處。然後將床墊與枕頭拿出去,放在一處。 將床〔從床座上〕移下來,妥善地搬出去,不要將床(因摩擦地面而)刮傷,也不要碰撞門或門柱,搬出後將它放在一處。將長椅移下來,妥善地搬出去,不要(因摩擦地面而)刮傷,也不要碰撞門或門柱,搬出後將它放在一處。將床座、痰盂、枕板〔用來枕放頭、手臂或手肘的木板或石塊〕移出去,放在一處。觀察地敷鋪設的方式之後,將它移出去,放在一處。 如果有蜘蛛網,應將它們掃出去,從天花板開始打掃下來,擦拭門、窗及牆角。如果牆壁或地板發黴,應取抹布浸水、擰幹、將黴擦去。如果房間的地面是純粹泥土地,掃地之前應先充分地灑水,以免塵土揚起,弄髒房間。找出垃圾,扔掉。 地氈敷在陽光下曝曬之後,加以清理、抖動,然後拿進房間,按照原先的樣子將它鋪設在地上。床座、椅座經過曝曬之後,加以擦拭,搬進房間,安放在原來的位置。將床、長椅曝曬之後,加以清理、抖動,將它們放低,妥善地搬進房間,不要(因摩擦地面而)將它們刮傷,也不要碰撞門或門柱,將它們安置在原來的地方。床墊、枕頭、坐具與床單經過曝曬之後,加以清理、抖動,拿回房間,放在原來的地方。將痰盂曝曬之後,加以擦拭,拿回房間,放在原來的地方。枕板經過曝曬之後,加以擦拭,拿回房間,放在原來的地方。〔弟子打掃自己的房間時,也應按照同樣的這些步驟進行。〕將缽與袈裟放回原位〔如上所述〕。 如果帶有塵砂的風由東方吹來,則應關閉東面的窗戶。如果從西方吹來,則應關閉西面的窗戶。如果從北方吹來,則應關閉北面的窗戶。如果從南方吹來,則應關閉南面的窗戶。如果天氣冷,白天應開窗,夜間應關窗。如果天氣熱,白天應關窗,夜間應開窗。〔同樣地,弟子應依照這些步驟來照料自己的房間。〕 如果庭院髒了,弟子應打掃幹淨。如果客堂、火舍(浴用暖房)、廁所髒了,弟子應打掃幹淨。如果飲用水喝完了,弟子應加以補充。如果洗滌用的水沒有了,弟子應加以補充。如果〔廁所裏〕沖洗水罐中的水沒有了,弟子應注水入水罐中。 如前文所述,若弟子無病,則應提供依止師上述這些服侍,除非依止師告訴他:已經有其它弟子擔任侍者了。或者有其它弟子表示:將替衆弟子負起照料依止師的責任。反之,如果弟子生病,依止師應提供弟子上述這些服侍,直到弟子痊愈。這顯示佛陀所說的:弟子應看待依止師如同父親;依止師應看待弟子如同兒子。如果雙方心存父子關系互相對待,則他們在持戒與修行(dhamma-vinaya)方面必然蒸蒸日上,有所成就。 [1] 波逸提第40條:若比丘取用尚未授食的食物則犯波逸提戒。在此「食物」是指所有的食物與飲品,水和楊枝除外。 [2] 衆學法第1條:應當齊整穿好下裳;衆學法第2條:應當齊整穿好上衣。 [3] 波逸提第4條:若與未受具足戒者一起背誦經文,則犯波逸提戒。這個條文不包括指導他人正確的發音,改正背誦中的錯誤,或者提醒接下來的背誦。 [4] 僧殘第3條:在情欲之下,對女性口出淫蕩之言語則犯僧殘戒。「淫蕩之言語」是指直接或間接與生殖器、肛門、性交有關之語言;它也包括寫淫蕩的信件。「女性」是指已有能力知曉含蓄的意義的人。如果口出淫蕩之言語,但其意不被他人所解,或其人作出暗示而令此女人解其意,這構成犯了偷蘭遮罪(thullaccaya);如果作出暗示而不被人所明白,則犯突吉羅罪。在情欲之下,對雙性人口出淫蕩之言語則犯偷蘭遮罪,對男人如此則犯突吉羅罪。 [5] 粉藥(cunna)、黏土(mattika),皆用于沐身、顔面之化妝品。若依《大品‧誦品6‧第9段》,前者是用于病者,後者是用于無病者。

《依止 第十章:弟子侍奉依止師的義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