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止 第八章:免除依止

  第八章:免除依止

    根據《大品‧大犍度‧誦品8‧53之4段‧100頁》受戒後達到五年戒臘的比丘,如果已經賢能通達,則可以免除依止。如果他尚未賢能通達,則必須繼續依止。如果他一直無法賢能通達,則終其一生都必須依止。律注補充說:如果必須終身依止的比丘找不到賢能通達的上座比丘,則他必須依止賢能通達的下座比丘。

    要符合免除依止資格的所謂:「賢能通達」,比丘必須具備與合格依止師相同的許多條件,除了他不需具備照顧弟子的能力,以及戒臘最少五年這兩項之外。在這裏,律典並沒有像判定依止師資格那樣,分成理想條件與基本條件,然而,那樣的分判法在此也是適用的,于是我們得以條列如下文。

  理想條件

    比丘必須具備阿羅漢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比丘必須具備信心、慚恥、愧懼、精進、不失正念。比丘必須不違犯輕、重諸戒,並且具足正見。

  基本條件

    比丘必須博學聰慧,娴熟通達僧、尼二部波羅提木叉(patimokkha),了解什麼是犯,什麼是不犯,什麼是輕罪,什麼是重罪,以及如何忏悔。最基本的條件是:在他受比丘戒之後,至少已達到五年戒臘。《大品‧大犍度‧誦品8‧53之5至13段‧100頁》

    律注擴充此處「博學」的含義,說明比丘必須背誦:

  1.兩部波羅提木叉(patimokkha),比丘及比丘尼戒。

  2.四種誦分(bhanavara):乃是祝願吉祥的念誦,至今仍爲錫蘭比丘固定背誦的內容。

  3.作爲講經說法的依據的經典。(律注舉例:Maha-Rahulovada Sutta《大教誡羅喉羅經》〔中部‧62〕、Andhakavinda Sutta《暗陀迦頻陀經》,以及Ambattha Sutta《阿摩晝經》〔長部‧3〕)。

  4.叁種回向祝福anumodana的念誦(隨喜他人的功德):齋食用、喜事用(如:新居落成)、喪事用(如火化儀式)。

    律注補充說:比丘也必須明了僧團的各種羯磨規則,如:每半月布薩誦戒、安居後自恣等。並應熟知趨證阿羅漢果的止觀禅修方法。

    這項對于:「博學」的定義並不是普遍地被接受,有些部派將它重新定義,這是另一個不同僧團會有不同見解的地方,明智之舉是:只要自己僧團所施行的規約符合上述律藏中的基本要求,比丘就應該遵守奉行。

     一旦弟子免除依止之後,就不需再履行「弟子對依止師的義務」中所述的第4與第5項義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