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擯出
如果弟子不履行對依止師的義務,依止師得以擯出此弟子。事實上,如果弟子應受擯出,而依止師基于某種理由不擯出弟子,則依止師犯突吉羅(dukkata)罪。同樣地,如果依止師擯出不應受擯出的弟子,也是犯突吉羅罪。《大品‧大犍度‧誦品5‧27之5至8段‧72頁》。擯出的理由有五項:
1.弟子不親愛依止師,即:弟子對依止師表現出不親切的態度。
2.弟子對依止師沒有信心,即:弟子不認爲依止師是學習的典範。
3.弟子在依止師面前表現無慚恥的行爲,即:在依止師面前公開輕視戒律。
4.弟子不尊敬依止師,即:不聽從依止師的話,或公然地違逆依止師。
5.弟子雖然依靠依止師而住,但無所提升。律注將這裏的「提升」解釋爲:提升對依止師的好感。然而,「提升」亦可意指:在教法與戒律的學習與修行上有所增長。
《律學入門‧第二冊》提到:依止師要擯出這樣的弟子之前,應當先反省自己的行爲,如果他做了任何導致弟子有充分理由對他喪失親愛、信心……等的事情,他應該先改正自己的行爲。唯有在依止師自我反省之下,沒有任何行爲導致弟子有充分理由不尊敬他,此時他才可以擯出弟子。
《大品》談到以下的言詞都是擯出弟子的方法:「我擯出你。」「不要再回來這裏。」「帶著你的衣缽走吧。」「不要來侍奉我。」如果依止師以姿態來表達上述這些意思,也算是擯出的舉動《大品‧大犍度‧誦品5‧27之2段‧71頁》。例如:他將弟子趕出住處,並且將弟子的衣與缽扔出去。律注補充說:任何表達上述這些基本意思的言詞都算是擯出。
一旦弟子被擯出,他就有責任要悔過。如果他不悔過,就犯了突吉羅罪《大品‧大犍度‧誦品5‧27之3段‧71頁》。一旦弟子悔過了,依止師的責任是要原諒他《大品‧大犍度‧誦品5‧27之4段‧71頁》。然而,如果依止師認爲弟子仍然惡劣無恥,他不應該接受弟子再次的依止,依止師如果接受惡劣無恥的弟子,則犯突吉羅罪《大品‧大犍度‧誦品10‧72之1段‧114頁》。因此,依止師在重新接受弟子之前,可依適當情況而施予弟子精神上的懲罰,以確定弟子真正已經見到自己行爲上的過失。《律學入門‧第二冊》提到這類懲罰的一個例子:只是叫弟子等著,從中觀察弟子的行爲,以鑒別他是否誠心悔過。
律注建議:如果依止師拒絕原諒弟子,弟子應該請寺院裏的其它比丘向依止師求情。如果仍然行不通,弟子應該住到其它寺院,並依止一位與依止師有友好交情的長老比丘,冀望依止師會認爲這是弟子善意的表征,從而願意原諒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