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止 第叁章:請求依止

  第叁章:請求依止

  在受戒之前──通常也是受戒儀式中的一部分──求戒者必須正式向戒師提出依止的請求,其步驟如下。齊整上衣披于左肩,偏袒右肩,向戒師頂禮叁拜,蹲踞,合掌當額,重複以下的請詞叁遍:

  Upajjhayo[1] me bhante hohi.

  五把恰優 每 盤蝶 後嘻(ㄏㄧ)。(叁遍)

  意即:大德,請作爲我的戒師。

   如果戒師用下列的任何一種言詞回答,依止就算成立:──Sadhu(沙杜)「很好」、Lahu(拉乎)「當然可以」、Opayikam(歐巴以岡)「可以」、Patirupam(巴地盧邦)「這是適當的」、Pasadikena sampadehi(巴沙替給那 桑巴蝶嘻(ㄏㄧ))「謹慎莫放逸」—大品補充道:如果戒師以手勢表達上述意思中的任何一種,依止也算成立。根據律注,如果戒師作任何同類的陳詞,依止都算成立。《大品‧大犍度‧誦品5‧25之7段‧62頁》

   受戒之後,如果新戒比丘沒有跟自己的戒師住在同一個寺院,他就必須請求跟他住在同一間寺院的教授師,或住持作他的依止師。在請求依止時,步驟同前,只是更改請求的言詞爲:

  Acariyo[2] me bhante hohi; ayasmato nissaya vacchami.[3]

  阿甲裏優 每 盤蝶 後嘻(ㄏㄧ) 阿牙斯馬多 尼沙牙 瓦恰米。(叁遍)

  意即:大德,請您當我的教授師,我將依靠尊者而住。

  教授師回答說:Sadhu(沙杜)「很好」、Lahu(拉乎)「當然可以」、Opayikam(歐巴以岡)「可以」、Patirupam(巴地盧邦)「這是適當的」、Pasadikena sampadehi(巴沙替給那 桑巴蝶嘻(ㄏㄧ))「謹慎莫放逸」。

  比丘回答說:Sadhu bhante.

  沙杜 盤蝶。(一遍)

  意即:善,大德。

   接下來,念以下的言詞爲承諾他對依止師的職責:

  Ajjataggedani thero mayham bharo, ahampi therassa bharo.

  阿加打給達尼 貼羅 買杭 把羅 阿杭比 貼拉沙 把羅。[4](一遍)

  意即:從今天開始,長老是我的職責[5],我是長老的職責。

   接下來,頂禮教授師叁拜。從那一天開始彼比丘就住在教授師的寺院。若出家未滿五年的比丘不請求依止,他每天則犯突吉羅罪(惡作)。

  [1] 未受具足戒之前,求戒者必須請求戒師(upajjhaya)擔任他的依止師。受具足戒之後,若新戒比丘(戒臘未滿五年之比丘)離開他戒師到其它地方參學,他必須請求該寺院的住持或長老比丘擔任他的教授師(acariya)。但是,如果沙彌(只要他還是沙彌未受具足戒)離開他戒師到其它地方參學,他則應重新請求該寺院之住持或長老比丘擔任他的戒師(upajjhaya)。

  [2] 見:(注2)之說明。

  [3] 請求依止,見:《大品‧大犍度‧誦品6‧32之2段‧80頁》。

  [4] 有些依止師爲了讓依止他的比丘有更多的時間禅修,在請求依止的時候,依止師會告訴彼比丘他免除比丘對他的任務。這時候請求依止的比丘就不必念上述的承諾服務言詞,只需回答:Ama bhante. 阿馬 盤蝶(一遍)。意即:是的,大德。

  如果依止師並沒有如此告訴請求依止的比丘,而彼比丘若沒有替依止師服務,則他每天都犯突吉羅罪。

  [5]「職責」前者是指弟子應侍奉依止師的義務,後者是指依止師對弟子的義務,見:(第四章:義務)內有詳細敘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