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就跟他說不要誹謗我,這樣會下地獄。但是他不聽,說:你出家人不慈悲,真枉費你拜佛!還跑過去把大殿的佛像打破,他把佛像丟下來我就接住,實在可惡!就一腳踢向他。結果痛徹肺腑,因爲我練過跆拳,猛力踢到了牆壁﹋所以意識在夢中的經曆就像真實的一樣。生淨土也是一樣,動一個念頭就到了,不必懷疑。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喑啞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 」
二乘,在一旁標注「 未發菩提心者,名爲二乘人 。」所以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成佛度衆生。生彼國無女人,指往生到極樂世界後,那裏是沒有女人的。盲聾暗啞,指導失明、耳聾、不能說話的人。不道,不是說;此間,娑婆世界。而不是說娑婆世界的女人、五根不全者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若如此說者,愚癡全不識經意。即如 韋提 夫人,是請生淨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 」
若是照這樣說,就是愚癡無癡,根本不了解經典的意思。 韋提 夫人是摩羯陀國頻婆沙羅王的皇後,阿阇世王的母親。《觀經》記載,阿阇世很不孝,受提婆達多唆使圖謀篡位,便將父親囚禁並斷絕飲食盼其早死, 韋提 夫人就在身上塗滿蜂蜜,借探監的機會刮下來給國王吃,借以維生。後來看守告密,太子一怒之下又囚禁了王後,並想殺掉國王和王後。大臣們苦苦勸谏,弑父殺母者畜牲不如,無法向世人交待,才使國王和王後免于一死。國王和王後對這飛來的橫禍痛心不解,在獄中面向靈鹫山世尊的方向跪地祈拜:宿世何罪生此惡子?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爲眷屬?如何脫離閻浮惡世、往生無憂惱處?佛與諸大羅漢現身監牢空中說法,對他們講述了恩怨的始末。
之後,佛爲 韋提 夫人示現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最後韋提選擇了極樂淨土,九口蓮花化生,無有衆苦但有諸樂。佛便爲她開示了求生西方的十六觀法,其中第十六觀便是持名念佛:「教令念佛,…… 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命終之時 , 見金蓮花 , 于一念頃 ,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意思就是,平時要一心念佛,臨終稱念十聲阿彌陀佛,若不能稱阿彌陀佛,稱念無量壽佛也一樣能往生,這樣就能遠離五濁惡世。
《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如此而來,從中能夠了解極樂世界如何殊勝、無比莊嚴、如何觀想用功,我們下一部經就要講《十六觀經》。那麼 韋提希 夫人由于受了逆子的非法磨難,才發憤生起出離心,這也要感謝她的兒子;在她的請求下佛陀指明開示了求生西方淨土之法,也是最容易往生淨土的方法,所以我們今天也要萬分地感 謝韋提 夫人,祈請世尊爲我們說法。這就是這部經的緣起,而 韋提 夫人也就是「請生淨土主」。五百侍女,也就婢女,同樣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佛全部授記她們往生淨土。
「但此處女人,及盲聾喑啞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 」
而娑婆世界的女人,以及盲聾喑啞之人,心中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不只是口頭上念,或口不能念而心念也可,只要佛號不斷,都能往生極樂,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不複有女人或五根不全的人,大家都有健康健全的身體。
「二乘人但回心願生淨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 」
二乘人只要回小向大,發菩提心普渡衆生,便能在往生極樂世界之後,破我執、修我空觀、斷見思惑,修行直至成佛度衆生。
「爲此故雲:“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非謂此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 」
所以,不是說娑婆世界的女人與五根不全者不能往生極樂淨土,並非極樂世界不收女人及殘障人士這種業很重者。
有人會問:極樂世界肯收五不全者,出家人爲什麼就不收五不全者呢?這是佛製的戒律。佛說:由于凡夫的分別心和執著重,若是允許殘障者出家,佛門將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好比我慧律若是少一只胳膊的上臺來說法,衆人看了會講:「你看慧律法師那只手有殘疾,于是娶不到老婆,又沒法在社會上做事養活妻兒,就是這樣才來出家。」這對佛門來說是何等的輕賤!所以看到這條戒律,實在是佩服佛陀非常地了不起!因爲他太了解衆生的根性,知道衆生若因此誹謗叁寶將會遭到墮入地獄的惡報。所以佛製戒,五不全者不能出家,有輕微缺陷的也最多只能受沙彌戒,不能受比丘戒,比如眼睛有些斜視,尚不能算是殘障和醜陋。
甚至現在也有不只一人向我反映:因爲戒律的原因,由于他有諸如手的輕度殘疾而不能出家,這是不是變成沒有平等心了?其實佛製戒,用意在于保護救度更多的衆生免墮惡道。今日佛門若將五根不全的人都剃度出家,那麼講堂就真的變成「龍發堂」了﹋(注,龍發堂,臺灣高雄縣七十年代成立的以收容精神病患並施以「鎖铐治療」的寺廟,頗受爭議)。佛真是厲害!今天我以大丈夫莊嚴的威儀走上講臺,還有人敢講第二句話嗎?比比看,有哪個人威儀勝得過我?﹋除了身高勝我以外﹋身高就沒辦法了,師媽生的,去怪她好了﹋我現在若是獨眼、無腿或半身不遂,你們還會頂禮我嗎﹋衆生的心思裏,師父要高大威嚴,學識豐厚,智慧辯才無礙,向他頂禮才會感覺心服口服,不然去拜龍發堂的人你願意嗎﹋
所以佛的偉大之處就是他不許可殘障者出家,預先杜絕了衆生的誹謗。這條戒是何于何時製定的呢?在《比丘尼戒·波夷提罪》記述,佛對諸女衆說:「你們可以開始收徒弟了。」比丘尼們聽後歡天喜地,于是就來者不拒、照單全收,其中便容留了很多肢體殘疾、五根不全者。結果在家居士都不再禮敬叁寶,不肯供養,因爲其中很多都是五不全者,在他們眼中,殘廢的人都是無用之人,無法立足于社會的人。隨後逐漸議論紛紛,說這些人出家只是爲了受人供養,不必勞作就得到免費的食物。流言傳到佛陀耳中,于是佛陀出言,從此不准再剃度這些人爲僧。因此製戒,這種狀況才漸漸熄止。
就是因爲佛陀當時在世,有人收了這一類徒弟,從而有人誹謗叁寶,攻擊佛門,于是在二千多年前的那個時代,佛陀就製定了這樣的戒律,保衛了佛教二千年來的健康的發展。所以當今出家人能夠站在講臺上與世人一較短長,得到衆生應有的尊重,也是同此大有關系。因爲威儀的因素,衆生才了解到,出家確確實實不是爲了逃避現實,或是婚姻失敗。
像我當年初出家時,師媽去菜場買菜就有人問了:「你兒子是有什麼地方不健全的,不能娶老婆嗎?爲什麼要出家呢?」師媽也不懂很多,就回答:「這是他的興趣,他想修行嘛。」所以可見,像我這樣健全有才的人想出家衆生都會有這種看法﹋又何況其他人呢?所以爲了平衡身體殘障者的心態,這裏要強調,佛的意思確實是爲了顧全整個佛教,不能因爲少數殘障者的出家,就把整個佛教毀了。所以去戒場的話可以看到,絕對沒有殘疾人,實在有也是很輕的一點微疾。
「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雲:“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厭惡女身。舍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彼國,更受女身。根缺者亦爾。」
《無量壽經》第四十八願中講:「以後我若成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念阿彌陀佛名號,若是厭惡女身,臨命終百年之後,絕對不會再做女人。」何況往生到極樂世界中,怎麼還會再當女人?絕對不會,也絕不會五不全。厭惡女身,因爲女身是有漏之身,比如每月都有幾天月事不淨。
《《淨土十疑論》譯解 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