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不只是見到生滅的世俗之見,爲什麼?世俗之見,見到世俗之
見當體即空,也見到于出世法的不見。因爲出世法的不見,是不分別、不執著的不見。那麼見跟不見是相對的,
是不是?
【真解者:非直解于解,】
不是只有解于這個解,
【亦乃解于無解。】
解跟無解,這是對立的。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
凡有所解,意思就是說,凡有所悟,執著這個悟,那還是不悟,所以皆名不解。
【無所解者,始名真解;】
這個「正」劃X,加真假的「真」。
【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俱非實體之解。解跟不解並沒有實體,意思就是空,解什麼?如果你執著一個解,或者執著一個不解,統統不
對,凡有所對立,統統不是正見。
【經雲:不舍智慧名愚癡。】
什麼叫不舍?不舍就是執著嘛!執著說:我很大、我有智慧。這是大愚癡的人。不舍智慧就是執著:我很有智
慧。常常說:我很有智慧。名大愚癡的人。
【以心爲空,解與不解俱是真;】
如果能夠知道,以這個心,當下就是空。若解跟不解,統統是真的。意思就是用本性來徹底的處理這些相,那
麼解跟不解都是真的。簡單講就是悟道的人,無論解跟不解,見跟不見,都是真見。凡夫無論見、無論不見,
統統是妄見。爲什麼?因爲他沒有自性平等空性的真功夫。他見,就執著,他不見,他以爲是什麼都無所見,
是不是?他還是以凡夫的不見的觀念,去支持他、去引導他。
【以心爲有,】
有就是著相、執著。
【解與不解俱是妄。】
你看!講得多好!諸位,這兩句話就是對襯句。要注意!再聽一遍,以心爲空,底下,相對就是以心爲有,以
心爲空就是見性得人。如果你知道這個當下的心就是空性,就是見性的人。不管你解跟不解,統統是真。問題
是見性的問題,就是悟啊!如果以心爲有解,如果認爲:我很有功夫。就是著相而求,解跟不解,統統是妄。
【若解時法逐人,】
如果解的時候,法就跟著你走,就是擁有法。解就是悟,如果你悟到的時候,你隨手拈來,這個法就跟著這個
人走。這個「解」當作悟。如果你旁邊加一個括弧,一個「悟」字,那更容易了解。如果一個開悟的人,一切
法都跟著他。
【若不解時】
不開悟的時候,
【人逐法。】
拼命的追。
【若法逐于人,則非法成法;】
如果這個法跟著我們走,那麼一切的非法,悟到非法當下就是空,它就成爲我們自性清淨的法。再講一遍,
如果這個法能夠跟隨著我們,就是悟道的人,這個法跟著我們走。那麼一切的非法,統統是自性展現的空性。
也是法。如果一個人不悟道,他拼命的追這個法,
【若人逐于法,則法成非法。】
加一個字:這個法就是「正」法。這個正法就變成非法。就離這個佛講的法太遠了。正法就成爲非正法了。
如果一個人,底下
【若人逐于法,】
一個人拼命的追求這個法,
【則法皆妄;】
我們本自具足有法,你追什麼呢?
【若法逐于人,則法皆真。】
如果這個法跟隨著我們人,悟道的人,法就跟著我們,法就是真。所以聽開悟的人講話,他隨手拈來都是真法。
見性的人、大徹悟的人講、祖師大德講出來的,統統是真法。
【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
也不拿這個心去求法,
【亦不將法求心,】
爲什麼?法怎麼能求于心呢?是不是啊?法待心悟嘛!法怎麼可以求于心?
【亦不將心求心,】
也不將心求心,,就是將佛覓佛,是不是啊?
【亦不將法求法。】
那裏求法?擁有法還求什麼法呢?
37頁(新版第45頁第7行)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
心跟法同時空。
【心法兩寂,】
心就是于諸境上心不染,叫做無念。那麼法就是外離一切相,名叫做無相。所以說:「心」就是無念,「法」
就是無相。諸位要做一個筆記,心法兩寂,這個要做一個筆記,第一個「心」字,于諸境上心不染,叫做無念。
在一切境界上,心不染著就是無念。這個就是真的心。法就是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這個就是擁有法。執著
法就失去法,執著心就失去心。無念的心就擁有心,離相的、無相的法,就擁有法。心法兩寂,
【故常爲在定。】
所以《壇經》裏面講: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即亂。看到這個境界,就起心動念、
就亂了。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看到一切境界,心不動念,這是真正的定。不要刻意的修,不要刻意
的去壓抑,不需要!叁十八分了,我看明天再談,明天不行,明天休息。好了!我看我們下個禮拜再來。法是
很重要的,心法是很重要的!好了,我們下個禮拜再來。明天共修,請大家不要缺席,好不好?明天共修,請
大家不要缺席。
37頁
(新版第45頁)
第一行倒數第叁個字,(倒數第3行第5個字)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37頁,第一行倒數第叁個字,
【衆生心生,則佛法滅;衆生心滅,則佛法生。】
這個「衆生心生」加兩個字的話更清楚,衆生的煩惱心一生起來,則佛法的「真理」就滅掉了。也就是說,如
果你用煩惱的心,你就見不到佛法的真理。那麼底下說,衆生的心如果滅,意思就是衆生的煩惱心如果滅了、
沒有了,則佛法的真理,它就會顯現出來。
【心生則真法滅,】
這個「心生」是指妄心。我們妄心生出來的話,那麼這個真法,就是空性法、實相的法就沒有了。
【心滅則真法生。】
妄心如果滅掉了,也就是見緣起當體即空性,沒有分別、執著,不顛倒,也能夠克製、掌握自己的習氣令盡,
那麼這個妄心就沒有作用。妄心滅,那麼這個真法就生出來。簡單講,就是迷跟悟而已,悟了,沒有問題,迷
了就什麼事情都有。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
這個「相屬」就是相連。爲什麼說: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呢?這是指站在空性的角度說,不是站在緣起的角度
說。站在緣起的角度說,一切法都有互相關系。他在這裏講: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說在時間,過去不是現在,
現在不是未來,因爲當體即空。東邊不是西邊,西邊也不是東邊,這是站在相。但是如果說,東邊也是西邊,
西邊也是南邊,南邊也是北邊,爲什麼?平等空性。所以不相屬,南邊不屬于東邊,東邊不屬于北邊,在事相來
講,它因爲有角度、立場的不同,所以它有相屬的這個關系性。但是站在空性的角度,每一個時間跟空間,它當
體即空,誰也不屬于誰的,爲什麼?不相屬,它就是平等法。不相屬就是平等,我不屬于你,你不屬于我,大家
都是空性的。沒有說,這邊的空屬于那邊的空,所以說: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不相屬就是空性。你悟到空性
的人,
【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
但是也不離一切法,所以說,知道心不屬于一切法,就是說他不著,「不屬」就是不著一切法。但是心其實跟法
是一體的啦,心即是法,法就是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切法,這是站在「有」的角度說。所以說:知心不屬一
切法。也就是說,這個心不會受到一切法的影響,那一切法當然就是外在的存在的東西,乃至于內在的這些意識
形態,或者是觀念、文字、語言等等,當然心不屬于一切法,也就是迥脫根塵的意思,那當然就是空性了,所以
【此人常在道場。】
所以我們要找道場、找道場,你找哪裏的道場?哪一個道場,是我們真正的道場?一顆無所住的心,就是真正的
道場。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
迷的時候當然會有罪,他會造作嘛!迷的時候,譬如說我們恨一個人,如果一個人勢單力薄的話,他會想要拉攏
其他的人,那其他的人如果內在裏面,以前就是是非心很強的人,他看到人家來跟他講這個這個......
他發現對方很委屈,他不曉得,他在恨某一個人,所以在拉攏他,他變成只是人家仇視、鬥爭的一個工具而已。
所以爲什麼我們不要聽是非,一個人要活得有智慧、有尊嚴,不要隨隨便便受到人家影響,也許他來跟我們講,
他好像很委屈,但是他講得讓你感動,你支持他,你也一樣落入這個對立的,他來講給我們聽,我們又仇視另外
一個人,你沒有讓對方講話的余地,這並不客觀。所以我們迷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落入對立,對立到後來就
變成孤立,人家兩個人在鬥爭,本來就不關我們的事情,而我們隨便的聽信片面之詞,變成一種連鎖,那連鎖以
後,我們變成一種好像是犧牲品了,所以說這個迷的時候,隨時會起貪嗔癡,又沒有理性去判斷一件事情的正確
性,那就很糟糕!所以說迷時有罪,解的時候他當然就無罪。這個「解」就是要悟,悟的人,一個真正大徹悟的
人,他怎麼會落入這個對立呢?一切是非到他的身上就停止了,不思善、不思惡的,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影響他,
所以他就解脫了。你要過什麼日子,就看你的心能不能契入空性的道理、平等的思想。
【何以故?罪性空故。】
這根本就沒有所謂罪性,因爲這個罪也是緣起的東西,罪性本空,是不是?只要你悟的話,就沒有這個東西。
【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
這個要冷靜一下,如果迷的時候,無罪見罪,這要加兩個字,無罪的中間,加一個「造」字,造作的造,這個罪
跟見的中間,加一個「亦」字,亦就是說,你也怎麼樣、我也怎麼樣,你亦如是、我亦如是。所以說這個加兩個
字以後,就很清楚了。無造罪亦見罪,無造罪就是說,這個人在迷的時候,他不造罪,他也是罪,爲什麼?他
愚癡嘛!譬如說,這個人他沒有殺人、放火,他也造罪,爲什麼?他內在裏面煩惱嘛,他疑心疑鬼嘛,他貪嗔癡
不斷嘛,當然迷的時候,他就是沒有去造惡,他還是罪惡,爲什麼?他愚癡嘛!愣頭愣腦的,分不清好壞,人若
呆,看長相就明白,聽別人一講,就被牽著鼻子走,對不對?就是這樣子。說:哎呀!這個人他沒有殺人、放火,
也不搶劫銀行,也不強暴婦女,就是一個人呆…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