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內,】
這個「舉」改成「覺」,覺外明內,覺悟外在,然後內在清明,清清淨淨的、光光明明的,覺外明內,不是舉外明內。
覺外明內,就是覺悟外,這個色身也恭敬,內心也降服了無明。
【性相相應。】
性就是理,相就是外在。性就是內,相就是外。使你這個內外相應,外在顯示謙虛禮佛,內在空一切法,屈服無明。
【若複不行理法,唯執外求,】
就拼命的磕頭,拼命的一天拜五百拜、一千拜,
【內則放縱嗔癡,】
這個「嗔」改成「貪」。拜完了,內在裏面那些貪跟癡又顯現出來了,
【常爲惡業,外即空勞身相,】
外面雖然拜佛,好像在運動,拜佛不是修行,變成運動。
【詐現威儀,】
你內心的貪癡不除,結果顯現外表的這個身相,好像很有威儀,結果迷惑衆生,以爲這個叫做修行。你要讓衆生知道修
行,要懂得心法,才叫真正的修行。這樣才
【無慚于聖,】
對于聖人一點慚愧心都沒有。
【徒诳于凡,】
「徒」就是只。只有騙騙凡夫,
【不免輪回,豈成功德。】
你逃不過輪回的,這怎麼能夠成就功德呢?
好吧,休息一下吧。
64頁,第5行第5個字(新版第80頁第5行)
【問:如溫室經說,洗浴衆僧,獲福無量。】
如果我們建這個浴室,讓這個衆僧來洗浴,會獲福無量。
【此則憑于事法,功德始成,若爲觀心可相應否?】
【答:】
【洗浴衆僧者,非洗世間有爲事也。】
「非洗世間」的「洗」字劃掉。非世間有爲事也。
【世尊當爾爲諸弟子說溫室經,】
「當爾」兩個字改成「嘗」。「嘗」就是曾經。
【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隱說七事供養功德,】
「隱說」就是暗中來說明。
【其七事雲何?一者淨水、二者燒火、叁者澡豆、】
「澡豆」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肥皂。
【四者楊柳、五者淨灰、】
淨灰,洗完的時候塗在身上的。
【六者蘇髇、】
這個「髇」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乳液。洗澡完了要用乳液全身抹一抹,因爲印度的天氣熱,蚊蟲多,所以「蘇髇」就是
等于我們現在的乳液,摩身的乳液那一類的。
【七者內衣。】
洗完了當然要用到這個啦。
【以此七法喻于七事,】
把「法」字和「事」字顛倒過來,以此七事喻于七法,用這七件事情來比喻七法,
【一切衆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其七法者:】
【一者謂淨戒洗蕩僭非,】
意思就是你要修行,要先持淨戒。「僭」字改成「愆」,就是罪過、過失的意思。我們如果持淨戒可以洗蕩,「蕩」就
是滌除、淨盡。「愆」就是過失,所以洗蕩愆非。愆,諸位都曉得,我們唱這個楊枝淨水贊就知道,洗蕩愆非,
【猶如淨水濯諸塵垢。】
「濯」就是洗滌。
【二者智慧觀察內外,猶如然火能溫淨水。】
這個「然」字改成「燃」。你要觀照內外,一切皆空。
【叁者分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淨垢膩。】
「分別」就是用智慧來揀擇。「簡」就是揀別、分別的意思。「棄」就是舍棄。我們用清淨智慧來分別善惡,然後把惡
的除掉。
【四者真實斷諸妄想,如嚼楊枝能淨口氣。】
【五者正信決定無疑,猶如淨灰摩身能辟諸風。】
印度風大,洗澡完了,他們就用這個淨灰。
【六者謂柔和忍辱,猶如蘇髇通潤皮膚。】
這個「謂」劃掉。在「忍辱」後面加兩個字「甘受」。柔和忍辱甘受。
【七者謂慚愧悔諸惡業,猶如內衣遮醜行體。】
這個「謂」劃掉。在「慚愧」的後面加逗點。我們現在的內衣已經不一樣了,穿上跟沒穿差不多的,那個電視廣告,那
還得了!那跟我們中國和印度古時相差很大了,我們現在不是遮醜的。以前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內衣,它是遮到這邊的,
然後一個好像圍兜兜一樣的,古時候的女衆就是這樣。現在的女衆的樣子,不用我說你們也知道。那個電視啊,我們會
變壞,都是電視教的。不然我們怎麼會想到那種形狀,不可能的啦。看都看不到,哪裏去想象那個東西。那是什麼遮醜
陋的?不是啦。它是顯露性感的。所以我們現代人,可以說是很難修行。內衣是遮醜形體的。
【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之義。】
【如來當爾爲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爲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
「當爾」就是當時。
【其溫室者,即身是也。】
因爲要洗澡,要有一個溫度差不多的房子。
【所以燃智慧火,溫淨戒湯,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
【當爾比丘,聰明上智,皆悟聖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聖果。】
「當爾」改成「當日」。
【今時衆生,莫測其事,】
「測」就是測度、了知。今時衆生,也不了解人家在講什麼。
【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依經,】
自己認爲這就是根據經典,
【豈非誤也?】
不懂佛法,著相而求。
【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爲身?】
「無爲身」就是清淨法身。怎麼能夠洗到清淨法身呢?你只能洗到這個汙垢煩惱的肉身而已。所以說:
【事不相應,】
爲什麼事不相應?不通理的無生嘛,他怎麼能夠相應呢?如果你要事相應,就是跟理相應。事是緣起,理就是一定要性
空。
【雲何悟道?】
不可能啦。世間都在這個假相裏面打轉,洗錯了!一天到晚洗澡,洗完澡來拜佛,這當然是很好啦,可是內心那一顆心
洗不掉,這怎麼能夠悟道呢?
【若欲身得淨者;當觀此身,本因貪欲,不淨所生,】
我們就是因爲貪著五欲六塵,由這個不清淨的念頭所産生的。不淨就有業嘛,不淨就是無明嘛,就産生了這個色身。
【臭穢骈阗,內外充滿。】
「骈」就是茂盛衆多。「阗」就是盈滿的意思。我們這個臭穢的色身,由很多的肮髒的東西填滿,
【若也洗此身求于淨者,】
如果你想要洗這個色身,你把它洗得很幹淨,而能夠得到清淨的見性法門的心,就像
【猶如塹塹盡方淨,】
「猶如塹塹盡方淨」改成「猶如洗塹,塹盡方淨」。第一個「塹」是名詞,就是深溝、護城河的意思。猶如洗塹,就是
清理這個護城河。塹盡方淨,第二個「塹」是動詞,洗淨了、挖淨了,才能得到清淨。你要把它挖土,挖得幹幹淨淨的,
你才能夠得到清淨。
【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說也。】
洗這個色身,這不是佛的用意啦,非佛說,就是不是佛的用意。佛的用意是要悟到那個清淨無相的法身。洗這個臭穢的
身哪裏是修行呢?
【問:經說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于解脫。】
【答:】
【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爲正,不了義爲邪。正念必得往生,】
什麼是正念呢?正念就是空,無生之念,無念就是正念嘛!正念必得往生。
【邪念雲何達彼?】
你要是邪念,不正念,你怎麼能夠達到極樂世界呢?
【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
【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爲念。】
上面這句改成「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了如是義,名之爲念。」
如果你了解這一層的道理,這才能稱爲你在念佛。
【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
言、聲音,只是增上緣。最主要是要憶持,口念要憶持,念念在心,不間斷,所以不在音聲上的言,而是在念頭上的心。
【因筌求魚,】
「筌」就是用竹編的簍子,用來抓魚的。把這個竹編的簍子,放在水裏,魚跑進去出不來。
【得魚忘筌;】
你抓到了魚,你就要放下這個竹簍,你總不能說:魚已經抓到了,晚上還拿著竹簍一起睡覺。抓完魚了,回來就放下。
得到了魚,就忘了這個筌。
【因言求意,得意忘言。】
我們藉這個音聲的語言求本意,我們得到了這個意,就要放下。這個「忘」就是放下那個言,就是不要著文字相,或者
語言相。得到這個宗旨,就要放下那個音聲。
【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
如果內心裏面,不是真正的去體悟到自性彌陀本無二,那麼就
【口誦空名,】
嘴巴念念:阿彌陀佛......那沒有什麼用的啦!有的人念佛啊,我有時候去看看那個男衆跟女衆,因爲男衆少嘛,男衆
比較少。女衆來念佛,有的人念得很痛苦,怎麼念呢?她這樣念,眼睛閉起來:阿彌陀佛......眼睛要弄得很緊,然後
很痛苦的樣子。我好痛苦......這個念佛也是很不可思議。她在念的時候,嘴巴張得很大,可以放進一顆雞蛋,很難看
的。女衆念佛,稍微看看你那個雅相嘛,如果我照下來,等一下洗一張照片給你,你不敢看你念佛的相了,有的人念阿
彌陀佛,頭還歪一邊,像得了淋巴腺癌一樣,那個很不好看。還有的人點頭,阿彌陀佛......好像中風了,什麼病都有,
阿彌陀佛......念佛時身體抖個不停,何必要這樣子?有的人像中風,有的人是點頭,有的人是動腳,念阿彌陀佛,腳
一直動一直動。心念嘛,君子動念,不動頭、不動腳。所以說,我們如果不了解心法,這個念佛什麼相都有。當然我知
道他是在專心,不過這專得不是很雅觀。所以說,即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就是沒有實在,就是不誠
心,口誦空名。
【叁毒內臻,】
「臻」就是聚集。貪嗔癡還是聚集在心裏面,你看你念到驢年,你也不能成就啊!十二生肖裏面沒有驢子,驢年就是表
示不可能成佛啦。簡單講,內心裏面,叁毒一定要先除掉。
【人我填臆,】
「臆」就是我們的胸襟。「填」就是充滿。人我分別心,充滿這個心。你叁毒內臻,叁毒聚集在我們的心,然後人我見,
充滿著整個心。人我就是人我見,我是我,你是你,自私自利,我好就好,管你去死。人我填臆,我們叁毒在內心裏面
聚集,人我見又充滿著整個胸襟,那麼
【將無明心不見佛,】
這不可能明心見性的啦。不見佛,就是向外求佛。「不見」劃掉,改成「向外求」。向外求佛,
【徒爾費功。】
「徒爾」就是徒然。「費功」就是虛費功夫。就是說,你用了很大的體力、耐力去念,沒有用的!…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