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P14

  ..續本文上一頁門的。只有持戒的修行,才能“滿足大願”,就是滿足我們通過修學佛法而最終成佛的這種願望。

  3.忍辱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忍辱,是六度裏面的第叁度。忍辱的意義是什麼呢?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別人都能得到一種安穩的修養。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他會使得自己和別人都處在一種不安的狀態之中,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缺乏忍辱,他的嗔恨心很重。當他的嗔恨心來的時候,就把自己燒得不行了,坐立不安了,此時此刻說出來的話或做出來的事情,都會傷害到別人。

  通常我們對忍辱認識不足。有人認爲,忍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所以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大丈夫可殺不可辱”。因爲有了這個觀念,所以兩個人一旦在街上吵起來,吵著吵著,吵到後來彼此之間就大動幹戈。這都是缺乏忍辱的修養。反過來說,忍辱不是一種無能,真正具有忍辱修養的人,從他的身上會爆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人格力量。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很高的修養,他是很難做到忍辱的。而一個真正要想在事業上能夠有大成就的人,他就應該具備忍辱的涵養。如果沒有忍辱的涵養,他只能是匹夫之勇,不足以成就大事,這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有很多例證。

  像我國古代的一些大人物,諸如韓信之流,就有很高的忍辱修養。據說韓信在沒有得志的時候,他雖然有遠大的抱負,但因家裏很窮,他的抱負難以實現。韓信一天到晚總喜歡背著一把劍,有一次,在街頭碰到一個無賴,這個無賴指著韓信的鼻子尖說:“你神氣什麼?你有本事就把我砍了,沒有本事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韓信嘛,有忍辱的修養,他知道跟這種無賴是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于是就從這個無賴的胯下鑽過去了。鑽過去之後,韓信很坦然地站起來走了,他覺得這沒有什麼。後來他成爲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爲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由此可見,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跟忍辱有很大的關系。在佛教裏也很講究忍辱,像天王殿裏的彌勒菩薩就有很好的忍辱涵養。他作的一首偈子說:“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吐老拙,讓它自幹了。”這樣“他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勉得他要把我打倒在地上,這還很麻煩,“有人吐老拙”,他如果往我臉上吐口水怎麼辦呢?“讓它自幹了”,我擦都不要擦,他有這麼高的涵養。另外像寒山、拾得兩位大士,他們也有關于忍辱方面的對話,大意是說世間上的人要是謗我、欺我、罵我、誹我,我該怎麼辦呢?我就忍他,讓他,等幾年再且看他。這些都是忍辱的代表,忍辱反應了一個人的修養層次而不是無能,我們在觀念上要認識清楚。

  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忍辱修養非常重要!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爲娑婆世界,意思就是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忍辱的涵養,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好,要是沒有忍辱的修養,就會生活得很難過。因爲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忍辱,沒有忍辱,修行就難以成就。譬如,我們在念佛打坐時,瞌睡來了,腿酸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哎呀,睡覺吧,今天辛苦了,明天再說吧,這樣就不會再堅持修了。我們在生活中,對衣食住也需要忍辱。如對不可口的飲食,穿低檔的衣服,住破舊的房子,也需要忍辱。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痛苦就會隨之而來。我們對大自然的氣候像熱呀、冷呀,也需要忍辱。我們對佛法的接受也需要有忍辱的修養,因爲佛法跟我們固有的觀念不一樣,佛法的修行跟我們原有的習氣是相沖突的。譬如,我們喜歡吃好吃的東西,喜歡穿高檔的衣服,我們有種種欲望,這些欲望都希望得到滿足,但佛法告訴我們,哪些欲望是合理的,哪些欲望是不合理的,“此應做,此不應做”。

  我們要持戒,持戒就要有忍辱的基礎,沒能忍辱,我們持戒也持不好,所以忍辱對于學佛的人來說,顯得非常的重要。我們只有在忍辱的基礎上修行,將來才能“得佛圓音,具衆相好”。爲什麼通過忍辱的修行才能得到佛的圓滿音聲呢?因爲,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他在嗔恨的心態裏發出的聲音是什麼樣子呢?這種音聲肯定是不動聽的。但如果在忍辱的心態裏,在一種慈悲的心態裏所發出的聲音,這種聲音一定是非常悅耳的。所以說“得佛圓音”。所謂的“具衆相好”,就是成佛時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要以忍辱作爲基礎才能修成的。

  4.精進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什麼叫精進呢?精進就是一種努力,就是一種奮鬥。任何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希望事業有所成就,這就需要努力,需要奮鬥。一個人的成就,往往是經過百折不撓,不懈努力換來的。世間上人爲的、暫時的人生幸福和快樂,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去努力,去奮鬥。那麼,我們要想成就成佛的事業,普度十方衆生,就更要付出精進和努力。

  那麼,是不是說所有的努力都叫精進呢?不是的。佛法的精進有它精進的內涵,精進就是斷惡修善的行爲。除了斷惡修善的行爲以外,像社會上的人拚命地賺錢,拚命地追求權力地位,這些都不可以稱爲精進。甚至像有些人努力地幹壞事,努力地殺生,努力地偷盜,努力地邪淫,努力地說假話,這些都不可以稱爲精進。

  精進要在佛法的指導下,改善自我,斷惡修善,這才可以稱爲精進。佛法所說的精進,它有一個標准,就是要在中道、不著相這兩個前提下的斷惡修善行爲,才可以稱爲精進。譬如,一個人用一種掉舉的心態,過分地勇猛精進,著相地精進,反而會使他的修行不相應。在佛陀住世的時候,他的弟子裏有一個叫億耳的比丘,他出家後,在修行上非常地精進,修了幾個月下來,一點進展都沒有,而且心裏很浮躁,他覺得煩惱,就想退心做一名居士,憑著自己家庭的富有,照樣可以供養叁寶,培養福田。于是他就向佛陀說明情況,想回家做居士去。佛陀問他,你在家裏是幹什麼工作的?億耳比丘回答說,是彈琴的。佛陀問他,你彈琴時,把琴弦繃得太緊會怎麼樣?億耳比丘說,這樣會把琴弦弄斷。佛陀接著追問說,你把琴弦放得太松馳又會怎麼樣呢?億耳說,這樣琴就發不出聲音。這時佛陀就告訴億耳比丘說,修行也是這樣,過分地勇猛精進,會增加掉舉的情緒,與修行不容易相應,而過分的放松懈怠,就會增長懈怠、放逸、昏沈、睡眠,同樣跟修行不相應。所以真正的精進,是一種中道的、不著相的修行。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一個人如果能在十善業的基礎上精進用功,就能破除魔怨。魔不僅僅是天魔外道的魔,還包括煩惱魔、生死魔。總之,能夠障礙我們修行的一切障緣都可以稱爲魔。破除煩惱,破除生死,這一切都需要精進,才能“入佛法藏”,悟入佛法。

  5.禅定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定,就是禅定。禅定跟禅宗不一樣。禅定是一種定學,禅宗是一種慧學。禅宗直接從慧入手,而禅定從定入手。禅定是佛法與外道共有的。禅定並不是佛法所特有的東西。像古印度的外道,他們也都修禅定。中國的道家,也修禅定。現在社會上練氣功的人,他們也能進入禅定狀態。所以禅定不是佛法所特有。禅定的特點就是專注一境,定的本身乃是對心態的一種訓練。把我們的心專注在一種境界上,這就是止。止在一個境界上,久而久之,就會得定。得定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誦經,念咒,念佛,觀呼息等等,都可以得到定的效果。

  如果一個人有了禅定之後,他就可以引發神通。神通是在禅定的基礎上産生的。通過佛法的修行可以産生神通。同樣,通過外道的修行也能産生神通,所以神通也是佛法與外道所共有的。像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這些外道也能修得。佛法所特有的是觀、慧。譬如無常觀、無我觀、緣起觀、空觀、唯識觀,這些修觀的方法是佛法所特有的。佛法所說的定,是止觀雙修,不可偏廢,修止的同時,還要修觀,修觀之後,才能引發智慧。一個人如果光修禅定,沒有佛法的這種智慧和認識,他雖然禅定功夫很深,能定上一百年,定上一千年,但沒有用的,這並不能使他解除煩惱。但是話又說回來,一切功德都是在定的基礎上生起的。所以要“以定莊嚴故”,才“能生念、慧、慚愧、輕安”。念,是正念相續,因爲有定力才能正念相續。慧,是智慧。由正定就能産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斷除煩惱,生起輕安。輕安是身心進入一種非常輕松、和諧、快樂的狀態。這是修定有成效時,直接産生的感覺。

  6.般若

  般若,漢譯慧。“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慧,就是智慧。慧是佛法的特點,也是佛法的核心。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講修行,就是要以般若爲指導,要以慧爲指導。我們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修禅定,修般若,在這六度裏面,前五度都是佛法跟世間法所共有的。一個人他不學佛法,他照樣可以修禅定,照樣能持戒,照樣能修布施,照樣能修忍辱。但是由于沒有般若智慧的指導,他所修的這一切,只能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能成就人天福報,不足以成爲解脫生死的資糧。所以從佛法的角度說六度,前五度如盲,般若如導。意思是說,前五度就像盲人一樣,般若就像向導一樣,要有般若這個向導,才能把五度引向佛道,才能把前五度變成成佛的資糧。

  《心經》說:“叁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過去諸佛的成佛,現在諸佛的成佛,將來諸佛的成佛,還有十方世界諸佛的成佛,都要依賴般若智慧,才能夠成佛。假若離開了般若智慧,就不能成佛。《維摩經》裏講“智度菩薩父,方便以爲母”,智度,就是般若。般若是佛的父母,諸佛菩薩都是依智慧産生的,離開智慧,佛菩薩就不成佛菩薩了,所以佛又叫覺者。成佛的最大特點就是成就智慧!可見,一個人學佛,從聞、思、修經教開始,就是爲了樹立對人生的正確認識,最終的目的是引發生命裏內在的智慧,有了智慧之後,就能斷除“一切妄見”,斷…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