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P17

  ..續本文上一頁“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很多人就在今生今世醉生夢死,有錢就胡花,吃喝嫖賭,樣樣俱全,惟恐一旦死了,自己的財富一文也帶不走。不過,我今天可以告訴有錢人帶走錢財的決竅,這個訣竅就是布施。布施就像做生意的人進行投資一樣,會投資的人,他用錢賺錢,錢就會越賺越多。不會投資的人,一有錢就拚命地花,結果坐吃山空。會布施的人也是這樣,因爲一個人一生的福報是非常有限的,他這一生有多少福報,跟他前生種下的業力相關。假若不會布施,這些福報就像銀行裏的存款一樣,用完就沒有了,所以有的人前半生很富有,到後半生就窮困潦倒了。還有的人他可以活到80歲,但是由于沒有福報,到40多歲就因饑餓而死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修布施,廣種福田。

  既然修布施有好處,我們就應該廣修布施。布施如救火,刻不容緩。《大智度論》裏講了一則故事:有一大戶人家失火了,火勢很大,想撲是撲不滅的,在這種情況下,愚癡的人會拚命的救火,結果火沒有撲滅,房屋和財産全部化爲灰燼。而有智慧的人,不會急于拼命救火。他會趕快把貴重的金、銀財寶搬出,至于那些不太值錢的東西燒掉就燒掉吧!把損失挽回到最小的限度之內。布施如同救火,因爲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受到無常規律地支配,無常的火在不停地在燒著,無常的風在不停地在吹著。

  生命無常,人的生命過了一天,就意味著向死亡靠近了一天,而且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生命隨時隨地都有死的可能,一口氣不來,雖有家財萬貫,死時還是兩手空空,一分錢也帶不走。面對這種現實情況應該怎麼辦呢?唯一的辦法,乘我們還健康,乘我們還有多余的財物,趕快修布施,趕快去救濟窮人,趕快去孝敬父母,趕快去恭敬叁寶。把這些財物盡量拿出去做好事,這樣我們才能在將來獲得無窮無盡的財富,才不會被凍死餓死。與此相反,那些愚癡的人,由于沒有智慧,只知道自己享受,有錢就沒有節製地亂花,就像有些暴發戶一樣,有了錢之後,就忘乎所以,不知道該怎麼用了,甚至有吃一頓飯竟然揮霍了二、叁十萬塊錢,結果是暴富暴窮。所以一個人賺錢是靠能力,靠機遇,靠福報。而一個人花錢卻要憑智慧,有智慧的人才會懂得花錢。

  在這部《佛說十善業道經》裏,雖然講了四攝、四無量、叁十七道品,其中唯有對布施與十善業的關系介紹得最詳細,可見布施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性。經文說:“爾時,世尊複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爲一切怨賊所害。”這時,世尊告訴龍王說,如果有行菩薩道的人,能夠通過不殺生賺來的錢修布施的話,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也就是說他很有錢,同時壽命也很長,不會短命而死。與此相反,如果有人通過殺生來修布施,像殺雞、殺豬、殺牛、殺羊、謀財害命等,也就是靠殺生作爲職業,求得財富,然後拿出一小部分去作慈善事業。那麼,有人會問,這種布施到底有沒有功德呢?將來招感什麼樣的果報呢?

  一個人不管他是從事什麼職業的,只要他修了布施,都是有功德的,都會招感果報的。但是,問題就出在他是通過殺生而賺來的錢修的布施,他將來招感的果報是很有錢,很富有,有可能生在一個大富大貴的人家,物質條件很豐富,但他還沒有長大成人就短命而死了。所以修布施一定要在不殺生的基礎上來修,這樣才會“不爲一切怨賊所害”。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靠殺生修布施,不是短命而死,也會被怨賊殺害。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不與取,就是不偷盜,我們用合法的手段賺來的錢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那些強盜、土匪想搶劫我們的財富,也是辦不到的。“最勝無比”,就是指我們將來得到的財富非常地殊勝,像吃的、穿的、住的都比別人要好,而且世間的財富“悉能備集”,同時還能聞到佛法,具備功德法財,即獲得“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不盡人意的事情,有些人很富有,但他們的家庭並不和睦,妻子跟別人跑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他在前世雖能修布施,因爲種下邪淫的因,所以才招感了這樣的果報。因此,我們在修布施的同時,要遠離邪淫。非梵行是邪淫,離非梵行就是不邪淫。只有這樣,我們將來招感的果報,不但很富有,而且家庭很和睦。

  “離虛诳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衆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虛诳語,是妄語。一個人在前生用正當手段賺來的錢修布施,在今生今世不但很富有,而且名聲非常好。這種人信譽特別高,跟人家做生意,人家信得過,跟人家洽談合同,一談就成,這就是經文上所說的:“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的現代含義。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诤”。離間語,就是挑撥是非的語言。一個人如果在過去是靠離間語賺來的錢修布施,他今世雖然很富有,但他不會有和睦的家庭,不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因爲作爲人生的幸福不僅僅是財富,還有家庭、人際關系、地位、良好的心境等各種東西。這各種的因緣,才構成了人生的幸福。一個光有財富或光有地位的人,或僅有一個和睦的家庭,還不足以構成完整的人生幸福。因爲佛法講的是因緣,就是說幸福由衆多方面組成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在過去不離間語,也就是說沒搬弄過是非,他在這個基礎上修布施,在今生招感的果報就是六親眷屬和睦,志同道合,彼此間沒有爭吵,相處得很和諧。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衆會歡喜皈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粗惡語,就是粗暴的語言,像挖苦,諷剌,尖酸之類的語言,還有那些潑婦罵街式的不堪入耳的語言。在現實社會中,有的人雖然非常樂善好施,但他待人的語言也十分刻薄尖酸,汙穢不堪入耳,他將來招感的果報,雖然很富有,但惹人討厭,不會受到人們尊重。一個人如果能夠遠離粗惡語而修布施的話,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在任何群衆集會的場所,大家都喜歡以他爲中心,他說出來的話大家都願意接受,沒有人反對。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無義語,就是绮語,沒有意義的語言,邪知邪見的語言,或是帶著染汙心說出的話。像色情錄音錄影,武俠小說裏的複仇語言,這些語言往往會影響人們的情緒和煩惱。一個人如果邊修布施,邊說绮語,將來他盡管很有錢,但沒有信譽,說出來的話沒有人相信。如果遠離無義語而修布施的話,情況就不同了,將來招感的果報是:不但財富很多,而且說話有信譽。“言不虛設”,只要話一出口,大家都會認真地聽。“人皆盡受”,話一旦講出來,人家就會堅決執行。“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還能用很多的善巧方便,解決人們的困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一個人抱著無貪求心的動機去修布施,他將來所招感的果報當然是財富很多,雖然擁有很多財富,但他還會繼續修布施,就是“一切所有悉以惠舍”。這樣連續不斷地修布施,就使他的財富一日比一日多,一世比一世多,同時也使他的生命得到了良性循環。就像現代社會裏的一些老字型大小公司一樣,由于信譽特別好,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跟它做生意,這家公司的生意就越做越大。“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一個無貪求心理的人,他會對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他在社會上的經濟實力就會越來越強,在群衆中的威信就會越來越高。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一個人如果離開忿怒心而修布施的話,他會有什麼好處呢?“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就是他在來世招感的財富,不會被人家奪走。“速自成就,無礙心智”,無礙心,就是沒有煩惱的心,沒有挂礙心,能夠很自在的一種心態,這是通過遠離忿怒心修布施而招感的果報。如果帶著忿怒心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果報雖是有財富,但他的脾氣不好,經常對別人發火,搞不好人際關系。“諸根嚴好,見皆敬愛”,一個人如果能夠遠離忿怒心去修布施,他將來就會招感有一幅莊嚴的相貌,人家見了都會喜歡。如果用忿怒的心態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福報雖然很大,但相貌十分醜陋,像天龍八部裏的龍王、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闼婆、緊那羅、大鵬金翅鳥之類。無論它們的福報還是能力,雖然都比人大得多,但相貌卻沒有人這麼莊嚴。究其原因,就是它們在過去因地修布施的時候,帶有忿怒心。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一個人如果能夠離開邪倒心修布施,因修布施的關系,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並且能夠“恒生正見敬信之家”。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帶著邪知邪見在因地修布施,像古印度的祭天、祭火外道,雖也能招感財富很多的果報,但生在邪知邪見的家庭,不能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他就沒有機會聽聞佛法。所以,只有信仰叁寶,經過修布施,才能生生世世生在“敬信之家”。只有出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的人,才能“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在現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不會造很多惡業,甚至還有機會出家。“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在生生世世中,不會忘失發菩提心。

  “是爲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這是大士在修布施時與十善業的關系,在行十善業的基礎上修布施,能得到上面講的這些好處和利益。

  一個人無論是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還是修叁十七道品,都離不開…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