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善的基礎。只有這樣修行,將來所招感的果報才沒有缺陷,才能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離開十善去修行,那將來所招感的果報,總是有缺陷的。像一個人在因地廣修布施,種福田,但沒有認真地修十善業,這樣他可以招感富有的果報,家裏可能有很多的電器,但這些電器叁天兩頭就壞了。同樣的電器産品,一放到他家裏就壞。買來的房子,不是廁所漏水,就是房頂漏水,門窗有毛病。在他的實際生活中,總會有缺陷,不是圓滿的。
2.持戒
“如是,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在佛法裏非常重要,整個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叁學。叁學又稱爲叁無漏學,叁無漏學就是叁種解脫煩惱的法門或學問。在叁學裏邊,以戒爲首,戒是根本的。戒又分爲出家戒和在家戒,或分爲聲聞戒和菩薩戒。
聲聞戒是七衆別解脫戒。七衆指的是在家兩衆(優婆塞、優婆夷),出家五衆(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七衆所守的戒律叫別解脫戒。什麼叫別解脫戒呢?就是別別解脫。我們能夠遵守一分戒律,就有一分解脫;能夠遵守二分戒律,就有二分解脫。持戒就是通向解脫的途徑,所以稱爲別解脫戒。在在家戒裏,優婆塞、優婆夷要遵守五戒。五戒和十善的內容大體相似,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持每一條戒,大家都要注意兩點,就是每一條戒都有輕重之分,可忏悔和不可忏悔之分,犯輕罪和重罪之分。
我們對五戒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就殺戒而言,如果殺的是畜生,如牛、馬、豬、羊乃至螞蟻、蚊子之類,這種犯戒是輕罪,是可以忏悔的。所謂犯重罪,就是不可忏悔的罪行,一旦犯了就失去了在家居士的資格,這個戒體就失去了,這叫重戒。像殺人,就是殺戒裏的重戒,一旦犯了,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在佛法裏不通忏悔,在世間法裏,不能赦免。
就盜戒而言,佛陀根據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法而製重戒。凡是偷盜了五錢,就算是重戒,在佛法裏就不能忏悔了。因爲摩揭陀國的法律規定,一個人如果偷了五錢,就要判處死刑。所以佛陀規定,如果一個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要是偷了人家五錢,那就是犯了重罪。如果偷了五錢以下呢?或是想偷五錢而沒偷成,這又屬于什麼樣的情況呢?這屬于輕罪,是可以忏悔的。忏悔的方法主要是:在佛菩薩的像前自我譴責,或跟其他人說。
邪淫,它的標准,除了法律所允許的夫妻關系,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夫妻關系外,所有兩性關系都屬于邪淫。邪淫也有輕重之分,想行邪淫,但沒有結果,就是輕罪。想行邪淫,達到目的,就是重罪。
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之分。一個人沒有證得阿羅漢果,而他卻對人家說,他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或是沒有神通,而騙人家說他有神通。他說這話的目的,主要是想得到別人對他的恭敬,希望通過這種欺騙的語言得到別人的供養,這種妄語就屬于大妄語。一旦犯了大妄語之後,就是重罪,不可悔。另外,還有小妄語,像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說沒有看到,沒看到說看到了,這是比較輕的妄語。還有一種妄語,叫方便妄語,它的罪過就比較輕,如沒有吃飯說已經吃飯了,吃飯了說沒有吃飯,這種方便妄語就沒有多大的過失。
飲酒,它屬于一種遮戒。遮戒在原則上來說,它不屬于犯罪。但飲酒戒主要是保護其他的四條戒。飲酒的本身並不是犯罪,但是一個人喝了酒之後,酒精會使他失去理智,克製不了自己,所以不喝酒主要的是保護其他的戒律。在家居士主要守的就是這五條戒。
還有一種戒,就是在家居士想要體驗出家人的生活所受的戒律,這種戒律目前在南傳佛教的國家非常盛行,這種戒叫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法,指的是七關戒法,即: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以香華曼塗身及裝飾自身,不歌舞觀聽。7、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加上齋法,不非時食,共是八條齋戒。一般在一個月裏,有六天可以受八關齋戒,這六天是初八,初九,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另外,在南傳佛教的國家裏,也有很多的在家居士,他們不結婚,終身住在寺廟裏。他們雖然沒有出家,但受八關齋戒,過著跟出家人一樣的生活,跟出家人一樣的修行。我們這次去泰國法身寺,就有五百名八戒女,她們在寺裏過著跟出家人一模一樣的生活。除了多做一些事情以外,另外就是親近叁寶,跟著出家人一起學習,一起修行。這種情況下的修行生活就叫近住,就跟出家人住得很近了,生活方式也已經很接近了,僅僅是沒有出家而已。
八戒跟五戒的主要區別是第叁條,五戒裏,夫妻生活還是允許的,而作爲八戒來說,正式的夫妻生活都是不允許的。但是受戒的時間比較短,只有一天一夜,所以叫一日戒,從今天早上日出以前到明天早上日出以前。受八戒的功德特別大,佛經裏講,一個人假若能受一天的八戒,他的功德會超過終身受五戒的功德,所以受八戒的功德非常大。八關齋戒也是在家居士的戒律。
出家五衆的戒律。沙彌、沙彌尼有十戒,還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五衆的戒比起在家二衆的戒要複雜得多。所有的戒律都是對出家五衆生活的規範,它圍繞著殺、盜、淫、妄這個核心。所以佛陀對出家五衆的戒律規定得特別微細,而在家二衆的殺、盜、淫、妄戒相應的就粗糙一些。這些都是聲聞的別解脫戒。
另外還有菩薩戒。菩薩戒是漢傳佛教地區很盛行的一種戒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瑜伽菩薩戒》,另一種是《梵網菩薩戒》。而漢傳佛教界千百年來弘揚的基本都是《梵網菩薩戒》,但是《梵網菩薩戒》的受持,非常難行,它是地上菩薩所行持的境界。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在讀,但是很少有人考慮到自身能夠做到幾條。與《梵網菩薩戒》相比,《瑜伽菩薩戒》的開遮就非常善巧。我們認真學習後就會發現,只要我們願意去做,每一條都可以做到。因爲《瑜伽菩薩戒》所說的開遮持犯,就是針對我們凡人,初發心的菩薩所規定的,所以我們持起來就非常容易。近代的太虛大師就提倡《瑜伽菩薩戒》,所以我也希望我們佛教界有更多的人受持瑜伽菩薩戒,學習瑜伽菩薩戒,這樣才能使我們所受的戒律成爲生活中的規範,而不僅僅是一種條文。
這段經文裏講的“以戒莊嚴”,當然指的是菩薩戒或在家居士的五戒、八戒。所有的戒其實都是攝在菩薩戒的範疇。如果我們能在十善道的基礎上持戒,就“能生一切佛法義利”。可見,佛法的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礎上。如果一個人離開戒律而想修行,修止觀,修禅定,這一切的修行都是不能成立的,想開智慧,也是沒有門的。只有持戒的修行,才能“滿足大願”,就是滿足我們通過修學佛法而最終成佛的這種願望。
3.忍辱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忍辱,是六度裏面的第叁度。忍辱的意義是什麼呢?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別人都能得到一種安穩的修養。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他會使得自己和別人都處在一種不安的狀態之中,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缺乏忍辱,他的嗔恨心很重。當他的嗔恨心來的時候,就把自己燒得不行了,坐立不安了,此時此刻說出來的話或做出來的事情,都會傷害到別人。
通常我們對忍辱認識不足。有人認爲,忍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所以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大丈夫可殺不可辱”。因爲有了這個觀念,所以兩個人一旦在街上吵起來,吵著吵著,吵到後來彼此之間就大動幹戈。這都是缺乏忍辱的修養。反過來說,忍辱不是一種無能,真正具有忍辱修養的人,從他的身上會爆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人格力量。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很高的修養,他是很難做到忍辱的。而一個真正要想在事業上能夠有大成就的人,他就應該具備忍辱的涵養。如果沒有忍辱的涵養,他只能是匹夫之勇,不足以成就大事,這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有很多例證。
像我國古代的一些大人物,諸如韓信之流,就有很高的忍辱修養。據說韓信在沒有得志的時候,他雖然有遠大的抱負,但因家裏很窮,他的抱負難以實現。韓信一天到晚總喜歡背著一把劍,有一次,在街頭碰到一個無賴,這個無賴指著韓信的鼻子尖說:“你神氣什麼?你有本事就把我砍了,沒有本事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韓信嘛,有忍辱的修養,他知道跟這種無賴是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于是就從這個無賴的胯下鑽過去了。鑽過去之後,韓信很坦然地站起來走了,他覺得這沒有什麼。後來他成爲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爲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由此可見,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跟忍辱有很大的關系。在佛教裏也很講究忍辱,像天王殿裏的彌勒菩薩就有很好的忍辱涵養。他作的一首偈子說:“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吐老拙,讓它自幹了。”這樣“他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勉得他要把我打倒在地上,這還很麻煩,“有人吐老拙”,他如果往我臉上吐口水怎麼辦呢?“讓它自幹了”,我擦都不要擦,他有這麼高的涵養。另外像寒山、拾得兩位大士,他們也有關于忍辱方面的對話,大意是說世間上的人要是謗我、欺我、罵我、誹我,我該怎麼辦呢?我就忍他,讓他,等幾年再且看他。這些都是忍辱的代表,忍辱反應了一個人的修養層次而不是無能,我們在觀念上要認識清楚。
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忍辱修養非常重要!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爲娑婆世界,意思就是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忍辱的涵養,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好,要是沒有忍辱的修養,就會生活得很難過。因爲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忍辱,沒有忍辱,修行就難以成就。譬如,我們在念佛打坐時,瞌睡來了,腿酸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哎呀,睡覺吧,今天辛苦了,明天再說吧,這樣就不會再堅持修了。我們在生活中,對衣食住也需要忍辱。如對不可口的飲食,穿低檔的…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