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善的基础。只有这样修行,将来所招感的果报才没有缺陷,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如果离开十善去修行,那将来所招感的果报,总是有缺陷的。像一个人在因地广修布施,种福田,但没有认真地修十善业,这样他可以招感富有的果报,家里可能有很多的电器,但这些电器三天两头就坏了。同样的电器产品,一放到他家里就坏。买来的房子,不是厕所漏水,就是房顶漏水,门窗有毛病。在他的实际生活中,总会有缺陷,不是圆满的。
2.持戒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在佛法里非常重要,整个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三学又称为三无漏学,三无漏学就是三种解脱烦恼的法门或学问。在三学里边,以戒为首,戒是根本的。戒又分为出家戒和在家戒,或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
声闻戒是七众别解脱戒。七众指的是在家两众(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七众所守的戒律叫别解脱戒。什么叫别解脱戒呢?就是别别解脱。我们能够遵守一分戒律,就有一分解脱;能够遵守二分戒律,就有二分解脱。持戒就是通向解脱的途径,所以称为别解脱戒。在在家戒里,优婆塞、优婆夷要遵守五戒。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相似,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持每一条戒,大家都要注意两点,就是每一条戒都有轻重之分,可忏悔和不可忏悔之分,犯轻罪和重罪之分。
我们对五戒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就杀戒而言,如果杀的是畜生,如牛、马、猪、羊乃至蚂蚁、蚊子之类,这种犯戒是轻罪,是可以忏悔的。所谓犯重罪,就是不可忏悔的罪行,一旦犯了就失去了在家居士的资格,这个戒体就失去了,这叫重戒。像杀人,就是杀戒里的重戒,一旦犯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在佛法里不通忏悔,在世间法里,不能赦免。
就盗戒而言,佛陀根据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法而制重戒。凡是偷盗了五钱,就算是重戒,在佛法里就不能忏悔了。因为摩揭陀国的法律规定,一个人如果偷了五钱,就要判处死刑。所以佛陀规定,如果一个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要是偷了人家五钱,那就是犯了重罪。如果偷了五钱以下呢?或是想偷五钱而没偷成,这又属于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属于轻罪,是可以忏悔的。忏悔的方法主要是:在佛菩萨的像前自我谴责,或跟其他人说。
邪淫,它的标准,除了法律所允许的夫妻关系,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夫妻关系外,所有两性关系都属于邪淫。邪淫也有轻重之分,想行邪淫,但没有结果,就是轻罪。想行邪淫,达到目的,就是重罪。
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之分。一个人没有证得阿罗汉果,而他却对人家说,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或是没有神通,而骗人家说他有神通。他说这话的目的,主要是想得到别人对他的恭敬,希望通过这种欺骗的语言得到别人的供养,这种妄语就属于大妄语。一旦犯了大妄语之后,就是重罪,不可悔。另外,还有小妄语,像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说没有看到,没看到说看到了,这是比较轻的妄语。还有一种妄语,叫方便妄语,它的罪过就比较轻,如没有吃饭说已经吃饭了,吃饭了说没有吃饭,这种方便妄语就没有多大的过失。
饮酒,它属于一种遮戒。遮戒在原则上来说,它不属于犯罪。但饮酒戒主要是保护其他的四条戒。饮酒的本身并不是犯罪,但是一个人喝了酒之后,酒精会使他失去理智,克制不了自己,所以不喝酒主要的是保护其他的戒律。在家居士主要守的就是这五条戒。
还有一种戒,就是在家居士想要体验出家人的生活所受的戒律,这种戒律目前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非常盛行,这种戒叫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法,指的是七关戒法,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以香华曼涂身及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7、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加上斋法,不非时食,共是八条斋戒。一般在一个月里,有六天可以受八关斋戒,这六天是初八,初九,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另外,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里,也有很多的在家居士,他们不结婚,终身住在寺庙里。他们虽然没有出家,但受八关斋戒,过著跟出家人一样的生活,跟出家人一样的修行。我们这次去泰国法身寺,就有五百名八戒女,她们在寺里过著跟出家人一模一样的生活。除了多做一些事情以外,另外就是亲近三宝,跟著出家人一起学习,一起修行。这种情况下的修行生活就叫近住,就跟出家人住得很近了,生活方式也已经很接近了,仅仅是没有出家而已。
八戒跟五戒的主要区别是第三条,五戒里,夫妻生活还是允许的,而作为八戒来说,正式的夫妻生活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受戒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一天一夜,所以叫一日戒,从今天早上日出以前到明天早上日出以前。受八戒的功德特别大,佛经里讲,一个人假若能受一天的八戒,他的功德会超过终身受五戒的功德,所以受八戒的功德非常大。八关斋戒也是在家居士的戒律。
出家五众的戒律。沙弥、沙弥尼有十戒,还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五众的戒比起在家二众的戒要复杂得多。所有的戒律都是对出家五众生活的规范,它围绕著杀、盗、淫、妄这个核心。所以佛陀对出家五众的戒律规定得特别微细,而在家二众的杀、盗、淫、妄戒相应的就粗糙一些。这些都是声闻的别解脱戒。
另外还有菩萨戒。菩萨戒是汉传佛教地区很盛行的一种戒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瑜伽菩萨戒》,另一种是《梵网菩萨戒》。而汉传佛教界千百年来弘扬的基本都是《梵网菩萨戒》,但是《梵网菩萨戒》的受持,非常难行,它是地上菩萨所行持的境界。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在读,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自身能够做到几条。与《梵网菩萨戒》相比,《瑜伽菩萨戒》的开遮就非常善巧。我们认真学习后就会发现,只要我们愿意去做,每一条都可以做到。因为《瑜伽菩萨戒》所说的开遮持犯,就是针对我们凡人,初发心的菩萨所规定的,所以我们持起来就非常容易。近代的太虚大师就提倡《瑜伽菩萨戒》,所以我也希望我们佛教界有更多的人受持瑜伽菩萨戒,学习瑜伽菩萨戒,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受的戒律成为生活中的规范,而不仅仅是一种条文。
这段经文里讲的“以戒庄严”,当然指的是菩萨戒或在家居士的五戒、八戒。所有的戒其实都是摄在菩萨戒的范畴。如果我们能在十善道的基础上持戒,就“能生一切佛法义利”。可见,佛法的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离开戒律而想修行,修止观,修禅定,这一切的修行都是不能成立的,想开智慧,也是没有门的。只有持戒的修行,才能“满足大愿”,就是满足我们通过修学佛法而最终成佛的这种愿望。
3.忍辱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忍辱,是六度里面的第三度。忍辱的意义是什么呢?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别人都能得到一种安稳的修养。一个人如果没有忍辱的修养,他会使得自己和别人都处在一种不安的状态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缺乏忍辱,他的嗔恨心很重。当他的嗔恨心来的时候,就把自己烧得不行了,坐立不安了,此时此刻说出来的话或做出来的事情,都会伤害到别人。
通常我们对忍辱认识不足。有人认为,忍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所以社会上流行著这样一句话,“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因为有了这个观念,所以两个人一旦在街上吵起来,吵著吵著,吵到后来彼此之间就大动干戈。这都是缺乏忍辱的修养。反过来说,忍辱不是一种无能,真正具有忍辱修养的人,从他的身上会爆发出一种非常强大的人格力量。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很高的修养,他是很难做到忍辱的。而一个真正要想在事业上能够有大成就的人,他就应该具备忍辱的涵养。如果没有忍辱的涵养,他只能是匹夫之勇,不足以成就大事,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例证。
像我国古代的一些大人物,诸如韩信之流,就有很高的忍辱修养。据说韩信在没有得志的时候,他虽然有远大的抱负,但因家里很穷,他的抱负难以实现。韩信一天到晚总喜欢背著一把剑,有一次,在街头碰到一个无赖,这个无赖指著韩信的鼻子尖说:“你神气什么?你有本事就把我砍了,没有本事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嘛,有忍辱的修养,他知道跟这种无赖是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于是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钻过去了。钻过去之后,韩信很坦然地站起来走了,他觉得这没有什么。后来他成为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为刘邦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由此可见,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跟忍辱有很大的关系。在佛教里也很讲究忍辱,像天王殿里的弥勒菩萨就有很好的忍辱涵养。他作的一首偈子说:“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吐老拙,让它自干了。”这样“他也省力气,我也没烦恼”。勉得他要把我打倒在地上,这还很麻烦,“有人吐老拙”,他如果往我脸上吐口水怎么办呢?“让它自干了”,我擦都不要擦,他有这么高的涵养。另外像寒山、拾得两位大士,他们也有关于忍辱方面的对话,大意是说世间上的人要是谤我、欺我、骂我、诽我,我该怎么办呢?我就忍他,让他,等几年再且看他。这些都是忍辱的代表,忍辱反应了一个人的修养层次而不是无能,我们在观念上要认识清楚。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忍辱修养非常重要!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就是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忍辱的涵养,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好,要是没有忍辱的修养,就会生活得很难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忍辱,没有忍辱,修行就难以成就。譬如,我们在念佛打坐时,瞌睡来了,腿酸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哎呀,睡觉吧,今天辛苦了,明天再说吧,这样就不会再坚持修了。我们在生活中,对衣食住也需要忍辱。如对不可口的饮食,穿低档的…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