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衣服,住破舊的房子,也需要忍辱。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痛苦就會隨之而來。我們對大自然的氣候像熱呀、冷呀,也需要忍辱。我們對佛法的接受也需要有忍辱的修養,因爲佛法跟我們固有的觀念不一樣,佛法的修行跟我們原有的習氣是相沖突的。譬如,我們喜歡吃好吃的東西,喜歡穿高檔的衣服,我們有種種欲望,這些欲望都希望得到滿足,但佛法告訴我們,哪些欲望是合理的,哪些欲望是不合理的,“此應做,此不應做”。
我們要持戒,持戒就要有忍辱的基礎,沒能忍辱,我們持戒也持不好,所以忍辱對于學佛的人來說,顯得非常的重要。我們只有在忍辱的基礎上修行,將來才能“得佛圓音,具衆相好”。爲什麼通過忍辱的修行才能得到佛的圓滿音聲呢?因爲,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他在嗔恨的心態裏發出的聲音是什麼樣子呢?這種音聲肯定是不動聽的。但如果在忍辱的心態裏,在一種慈悲的心態裏所發出的聲音,這種聲音一定是非常悅耳的。所以說“得佛圓音”。所謂的“具衆相好”,就是成佛時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要以忍辱作爲基礎才能修成的。
4.精進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什麼叫精進呢?精進就是一種努力,就是一種奮鬥。任何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希望事業有所成就,這就需要努力,需要奮鬥。一個人的成就,往往是經過百折不撓,不懈努力換來的。世間上人爲的、暫時的人生幸福和快樂,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去努力,去奮鬥。那麼,我們要想成就成佛的事業,普度十方衆生,就更要付出精進和努力。
那麼,是不是說所有的努力都叫精進呢?不是的。佛法的精進有它精進的內涵,精進就是斷惡修善的行爲。除了斷惡修善的行爲以外,像社會上的人拚命地賺錢,拚命地追求權力地位,這些都不可以稱爲精進。甚至像有些人努力地幹壞事,努力地殺生,努力地偷盜,努力地邪淫,努力地說假話,這些都不可以稱爲精進。
精進要在佛法的指導下,改善自我,斷惡修善,這才可以稱爲精進。佛法所說的精進,它有一個標准,就是要在中道、不著相這兩個前提下的斷惡修善行爲,才可以稱爲精進。譬如,一個人用一種掉舉的心態,過分地勇猛精進,著相地精進,反而會使他的修行不相應。在佛陀住世的時候,他的弟子裏有一個叫億耳的比丘,他出家後,在修行上非常地精進,修了幾個月下來,一點進展都沒有,而且心裏很浮躁,他覺得煩惱,就想退心做一名居士,憑著自己家庭的富有,照樣可以供養叁寶,培養福田。于是他就向佛陀說明情況,想回家做居士去。佛陀問他,你在家裏是幹什麼工作的?億耳比丘回答說,是彈琴的。佛陀問他,你彈琴時,把琴弦繃得太緊會怎麼樣?億耳比丘說,這樣會把琴弦弄斷。佛陀接著追問說,你把琴弦放得太松馳又會怎麼樣呢?億耳說,這樣琴就發不出聲音。這時佛陀就告訴億耳比丘說,修行也是這樣,過分地勇猛精進,會增加掉舉的情緒,與修行不容易相應,而過分的放松懈怠,就會增長懈怠、放逸、昏沈、睡眠,同樣跟修行不相應。所以真正的精進,是一種中道的、不著相的修行。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一個人如果能在十善業的基礎上精進用功,就能破除魔怨。魔不僅僅是天魔外道的魔,還包括煩惱魔、生死魔。總之,能夠障礙我們修行的一切障緣都可以稱爲魔。破除煩惱,破除生死,這一切都需要精進,才能“入佛法藏”,悟入佛法。
5.禅定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定,就是禅定。禅定跟禅宗不一樣。禅定是一種定學,禅宗是一種慧學。禅宗直接從慧入手,而禅定從定入手。禅定是佛法與外道共有的。禅定並不是佛法所特有的東西。像古印度的外道,他們也都修禅定。中國的道家,也修禅定。現在社會上練氣功的人,他們也能進入禅定狀態。所以禅定不是佛法所特有。禅定的特點就是專注一境,定的本身乃是對心態的一種訓練。把我們的心專注在一種境界上,這就是止。止在一個境界上,久而久之,就會得定。得定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誦經,念咒,念佛,觀呼息等等,都可以得到定的效果。
如果一個人有了禅定之後,他就可以引發神通。神通是在禅定的基礎上産生的。通過佛法的修行可以産生神通。同樣,通過外道的修行也能産生神通,所以神通也是佛法與外道所共有的。像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這些外道也能修得。佛法所特有的是觀、慧。譬如無常觀、無我觀、緣起觀、空觀、唯識觀,這些修觀的方法是佛法所特有的。佛法所說的定,是止觀雙修,不可偏廢,修止的同時,還要修觀,修觀之後,才能引發智慧。一個人如果光修禅定,沒有佛法的這種智慧和認識,他雖然禅定功夫很深,能定上一百年,定上一千年,但沒有用的,這並不能使他解除煩惱。但是話又說回來,一切功德都是在定的基礎上生起的。所以要“以定莊嚴故”,才“能生念、慧、慚愧、輕安”。念,是正念相續,因爲有定力才能正念相續。慧,是智慧。由正定就能産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斷除煩惱,生起輕安。輕安是身心進入一種非常輕松、和諧、快樂的狀態。這是修定有成效時,直接産生的感覺。
6.般若
般若,漢譯慧。“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慧,就是智慧。慧是佛法的特點,也是佛法的核心。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講修行,就是要以般若爲指導,要以慧爲指導。我們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修禅定,修般若,在這六度裏面,前五度都是佛法跟世間法所共有的。一個人他不學佛法,他照樣可以修禅定,照樣能持戒,照樣能修布施,照樣能修忍辱。但是由于沒有般若智慧的指導,他所修的這一切,只能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能成就人天福報,不足以成爲解脫生死的資糧。所以從佛法的角度說六度,前五度如盲,般若如導。意思是說,前五度就像盲人一樣,般若就像向導一樣,要有般若這個向導,才能把五度引向佛道,才能把前五度變成成佛的資糧。
《心經》說:“叁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過去諸佛的成佛,現在諸佛的成佛,將來諸佛的成佛,還有十方世界諸佛的成佛,都要依賴般若智慧,才能夠成佛。假若離開了般若智慧,就不能成佛。《維摩經》裏講“智度菩薩父,方便以爲母”,智度,就是般若。般若是佛的父母,諸佛菩薩都是依智慧産生的,離開智慧,佛菩薩就不成佛菩薩了,所以佛又叫覺者。成佛的最大特點就是成就智慧!可見,一個人學佛,從聞、思、修經教開始,就是爲了樹立對人生的正確認識,最終的目的是引發生命裏內在的智慧,有了智慧之後,就能斷除“一切妄見”,斷除錯誤的認識,斷除人生的一切煩惱。
九、菩薩的精神
【慈莊嚴故,于諸衆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憫諸衆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于順違境無愛恚心。】
這段經文講四無量心,這是菩薩道的精神所在。我們學佛是爲了超越我們現有的生命狀態,成就圓滿的人格——成佛。成佛先要行菩薩道。菩薩的特點,就是要有慈悲濟世的胸懷,這要從四無量心開始修學。
1.慈無量
“慈莊嚴故,于諸衆生不起惱害”。慈,是與樂,就是給人快樂。一個人如果擁有慈的心態,他就能做到“于諸衆生不起惱害”,對于一切衆生不會生起一種惱害的心理。因爲一個人有慈的修養,隨時都會想著給衆生帶來快樂、幸福,他自然不會去做惱害衆生的事。
2.悲無量
“悲莊嚴故,憫諸衆生常不厭舍”。悲,是拔苦。與樂是慈,拔苦是悲。悲,是把衆生從煩惱痛苦的深淵裏拉出來,放到快樂的、幸福的地方去。所以慈悲的定義,就是與樂拔苦,給大家快樂,解決人家的痛苦,這就是慈悲。佛教所講的慈悲,與基督的博愛,儒家的仁有些相似,但更深、更廣,思想境界更高。基督教講博愛,並沒有讓我們去愛異教徒。儒家講仁,也是內外有別。他們都不及佛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什麼叫無緣大慈呢?無緣就是不講條件。世間上的人,給人家好處,總是有條件的。這個人跟我有關系嗎?他是不是我的親戚朋友?會不會影響到我的事業?我有沒有必要幫助他?幫助他對我有好處嗎?先反覆計較一番,然後再施展慈心。而一個行菩薩道的人,慈悲衆生,是不講條件的。在菩薩的心目中,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只要人家有困難,他就樂于幫助,不講究任何條件,這就叫“無緣大慈”。
什麼叫同體大悲呢?同體,就是把衆生和自己看成是一體的。衆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衆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菩薩要擁有這樣一種胸懷,就像《維摩經》裏講的維摩居士,人家問他爲什麼病了?他說,“因衆生病故,所以我有病”,因爲衆生病了,所以他才會生病,這就有點類似母親對待兒子一樣。當兒子生病的時候,作母親的就會很著急,甚至會著急得甯願她死,也不要她兒子生病。母親對待兒子的這種心情,就接近于“同體大悲”的精神,可惜母親的這種胸懷太窄了,不是“無緣大慈”,因爲她不會對待一切人,對待別人的兒子,她就沒有這種胸懷了。
菩薩的修行是把母親待兒子的胸懷擴充到無限,稱爲無量。四無量心,就是範圍無限的意思。無量,以一切衆生爲物件。所以一個人要想修四無量心,可以從他的親人開始,把對自己兒子、兄弟、姐妹、父母的慈悲,進一步推廣到自己的親戚朋友,再進一步擴展到跟自己沒有關系的人,最後再把這種慈悲擴展到自己的怨家仇人,再把待人的慈悲心推廣到一切衆生,能夠設身處地替一切衆生著想,慈悲心就算修成了。到這個時候,才能做到“憫諸衆生,常不厭舍”。
3.喜無量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喜,就是隨喜,隨喜是相對嫉妒而言的。通常人們總有嫉妒心,因爲有了嫉妒心,就不能隨喜。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培養隨喜的心態。隨…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