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P20

  ..續本文上一頁喜心態的培養,首先要從我們的兒子、夫妻、親戚朋友身邊開始培養,對他們取得的成績和榮譽,我們要馬上隨喜贊歎,生起歡喜心。接著,把這種對親人的歡喜心再擴展到陌生人身上,乃至跟我們有利害沖突的人,對他們取得的成就和榮譽,我們也要隨喜贊歎,感到由衷地高興,而不是口是心非地說恭喜恭喜。我們還要進一步把這種歡喜心從一個鄉村擴展到一個縣、一個省、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然後再從人類普及到一切動物身上。我們要對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做出的榮譽事情,那怕就是那麼一點一滴,也要由衷地感到高興,這就叫隨喜,這就是喜無量心。

  “見修善者心無嫌嫉”。怎麼樣檢驗我們有沒有喜無量心呢?就是當你看到別人修善的時候,是歡喜的心態,還是嫌疑、嫉妒的心態?如果是歡喜的心態,你就有了隨喜功德,如果你看到人家做好事,心裏很難過,並討厭他,甚至嫉妒他,這說明你根本就沒有喜無量心。

  4.舍無量

  “舍莊嚴故,于順違境無愛恚心”。舍,是平等的心態,就是要怨親平等,對怨家和親戚朋友都一視同仁,在順境、逆境面前,不起愛恨之心,以平常心平等處之。把這個心態推廣到任何環境,推廣到一切人的身上,一切衆生的身上,這就是舍無量心。

  十、攝化衆生的方便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衆生。

  這段經文講的是十善與四攝的關系。四攝,是菩薩攝化衆生的方便。

  四攝,就是四種攝化衆生的方法。作爲一個學佛的人,或一個行菩薩道的人,在社會上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威信,你才有能力度化衆生,否則您想度化衆生,衆生還不要你度呢!假如人家不買你的帳,你怎麼幫助他呢?也許他還會說,我才不稀罕你幫助,這該怎麼辦呢?修習四攝法門,就能避免這種情況。四攝,是作爲一個佛教徒應具有的爲人處事方法。有了它,你無論用于修身做人、爲人處世、經營工商業,乃至從政,你一定都能順利,很成功;無論走到哪裏,人家都會對你無比的歡喜。有了這樣良好的群衆基礎,你就是競選總統,人家都會願意選你。所以,四攝法門非常重要。那麼,四攝法都有哪些內容呢?

  1.布施

  布施,是培養一種樂于助人,樂善好施的習慣。當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或當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哪怕是國家機關的普通公務員或公司裏的顧員,你都要懂得關心你的部下,關心你周圍人的生活。當你的部下或同事遇到不順心的事時要開導他,解決他在思想上的困惑;假如對方在經濟方面有困難,我們將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

  2.愛語

  愛語,不是花言巧語,而是具有愛心的語言。愛心的語言有兩種:一是真實的語言,對你的上司,對你的部下,對你的同事說真話,不欺騙他們。另外,說話算數,言而有信。你說的話,一定是對他人有利益的,無益他人的話不會說,傷害別人的話更不會說。

  3.同事

  同事,具有兩種意思:一是參與,當你周圍的人在做一件有利于社會的事,或成就一種事業時,你能積極主動地去幫助他,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給予最大的支持。當然,要是在幹壞事,你可千萬別參與,你要參與了,那你也會完蛋。二是關心,要設身處地爲他人著想,要關心別人。關心,不是把自己的想法、觀念,強加給人家,尤其是做父母的,總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兒女,結果影響到兒女天賦的發揮,搞得兒女很不高興,這是費力不討好的作法。

  4.利行

  利行,就是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對別人有利的,絕對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想一想,作爲一個公司的總裁或政府的領袖,他如果能夠處處爲別人服務,他肯定會受到別人的擁戴的。這種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歡迎。

  四攝法門,是菩薩應有的處世態度。菩薩只有按四攝法門去修行,才能夠“常勤攝化一切衆生”。也就是說,只要衆生看到他能生起歡喜心,他才能夠度化一切衆生。

  十一、趨向解脫的法門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非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衆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爲無爲樂。】

  這段經文講在十善的基礎上修叁十七道品,還附帶講了一下止觀和方便。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學佛修行是爲了解脫煩惱、解脫生死。叁十七道品就是解脫道,是成就解脫之因。但是叁十七道品的修行,也要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不能離開十善而修叁十七道品。

  1、四念處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念處,指的是四念處。一個修行解脫道的人,要想出離叁界,了脫生死,應該如何安住自己的念頭呢?佛陀臨涅槃時,告誡弟子們說,要依四念處而住。

  (1)觀身不淨:我們凡人最執著的是什麼呢?是這個身體。人的一生,都在爲身體的吃、穿、住而忙碌著。其實,身體是非常不幹淨的,所謂“九孔常流不淨”,在我們身體上有九個窟窿,不管是上面,還是下面的,沒有一處流出來的是幹淨的。夏天一出汗,渾身散發出異味,令人掩鼻。人一旦死了,就更可怕了。常人迷惑于假像,才會貪著此身體。我們要透視身體的實質,認識到它的不淨,才能減少貪著,所以要觀身不淨。

  (2)觀受是苦:受,是對環境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是樂受;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或者心情不愉快的時候,是苦受;還有一種不苦不樂感覺。以佛法的智慧來透視,這叁種感覺都是苦的。苦受,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是苦;樂受怎麼也是苦呢?佛教把快樂叫做壞苦,就像我們吃好東西的時候覺得很快樂,但是吃多了,撐得肚子又脹又難受,嚴重的還要得胃病,這時就不是快樂了,而是變成痛苦了。就樂受的本質而言,也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爲當我們在感受快樂的當下,只是出于某種欲望的需要,由欲望的滿足取得內心的平衡,我們覺得快樂。快樂的實質是什麼?所謂的快樂,是人們某種欲望得到滿足後的一種快感。快樂並沒有一個實體,快樂是很無常的。所以無論是苦受,還是樂受,都是動蕩的心態,不安的心態,正像一個人痛苦的時候固然睡不著覺,但在興奮的時候,同樣也睡不著覺。所以佛陀告誡我們,要觀受是苦。

  (3)觀心無常:要認識到我們的心念是無常變化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快樂不是永遠的快樂,痛苦也不是永遠的痛苦。心情好,不會永遠的好,心情壞也不會永遠地壞下去。心念總是變化不定的。我們認識到心境的變化,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就知道了如何去改造心境,要經常觀心無常,不要去執著于某一種感覺。

  (4)觀法無我。我們要認識到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沒有任何一種主宰的、不變的一種實體。

  世人在接觸世界時,由于對宇宙、人生缺乏正確的理解,出現常、樂、我、淨四種顛倒看法。修解脫道的人,要通過聞思經教,樹立正見,以智慧觀照宇宙、人生,時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而解脫無明、煩惱。

  2、四正勤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勤,是勤奮,具有對治懈怠的意義。正勤,是合理正當的勤奮、精進、努力。世人成就一種事業都需要勤奮;學佛修行更需要勤奮。學佛者的精進方針是依四正勤:1、已生惡令斷,即努力斷除已經生起的惡法。2、未生惡令不生,努力使沒有生起的惡法不生,即嚴持律儀,慎守威儀,不令惡起。3、未生善令生,努力使未生的善法能生起,即通過聞思經教,隨教入觀,依理起行。4、已生善令增長,努力使已生善法增長。依四正勤修行,能夠“斷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3、四神足

  “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神足,是産生神通的基礎,也就是禅定。由修習禅定,才能引發神通。所以佛教以禅定爲神足。四神足又是成就禅定的四種因緣。1、欲,是欲望。欲望在佛法裏不認爲絕對是壞的。欲望有叁種:即善法欲、不善法欲、無記欲。像有人想幹壞事,這是不善法欲;但如果想布施,想持戒,這就是善法欲了。無記欲就是一種中性的欲望,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那麼,修禅定,首先要有修禅定的意欲,有了對禅定的希求,才能修禅定。2、勤,是努力,是精進。仔細了解禅定是怎麼回事,努力按經教所說或禅師指示的方法去修。3、心,定是依心而修,是心一境性。修定是訓練心的專注,把心止在一處上。因此需要在心念上去修。4、觀,是通過聞思經教樹立正見,觀想無常、無我、不淨。由正思維而引發正念、正定。在十善業的基礎上修禅定,能“恒令身心輕安快樂”,使我們的身心經常保持在輕松、和諧、安樂的輕安狀態之中。

  4、五根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非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五根是五種趨向解脫的增上力量。1、信:對叁寶、四谛的信仰,要“深信堅固”,不能有絲毫的懷疑。2、精進:在正見、正信的指導下,生起正精進。“精勤非懈”是勇猛精進、不懈怠的意思。3、念:保持正念,不要被那些妄想、煩惱、習氣拉著跑,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要把握好念頭,使念頭處于 “常無迷妄”的狀況中。4、定:由正念而引發正定。定,能使我們的心態甯靜、安祥、和諧,達到“寂然調順”的效果。5、慧,就是智慧,由定能引生智慧,智慧能“斷諸煩惱”。

  5、五力

  五力,就是五種力量,它的內容跟五根是一樣的,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根是增上的意思,力是作用,是一種強烈地摧毀力量,它的功用要比根強大。先依五根修行,五根修到一定的程度就轉化爲五種力量,它能夠降伏妄想、煩惱,而不爲它所伏。所以經文說:“衆怨盡滅,無能壞者。”

  6…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