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P20

  ..续本文上一页喜心态的培养,首先要从我们的儿子、夫妻、亲戚朋友身边开始培养,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我们要马上随喜赞叹,生起欢喜心。接著,把这种对亲人的欢喜心再扩展到陌生人身上,乃至跟我们有利害冲突的人,对他们取得的成就和荣誉,我们也要随喜赞叹,感到由衷地高兴,而不是口是心非地说恭喜恭喜。我们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欢喜心从一个乡村扩展到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然后再从人类普及到一切动物身上。我们要对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做出的荣誉事情,那怕就是那么一点一滴,也要由衷地感到高兴,这就叫随喜,这就是喜无量心。

  “见修善者心无嫌嫉”。怎么样检验我们有没有喜无量心呢?就是当你看到别人修善的时候,是欢喜的心态,还是嫌疑、嫉妒的心态?如果是欢喜的心态,你就有了随喜功德,如果你看到人家做好事,心里很难过,并讨厌他,甚至嫉妒他,这说明你根本就没有喜无量心。

  4.舍无量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舍,是平等的心态,就是要怨亲平等,对怨家和亲戚朋友都一视同仁,在顺境、逆境面前,不起爱恨之心,以平常心平等处之。把这个心态推广到任何环境,推广到一切人的身上,一切众生的身上,这就是舍无量心。

  十、摄化众生的方便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这段经文讲的是十善与四摄的关系。四摄,是菩萨摄化众生的方便。

  四摄,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法。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或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在社会上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威信,你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否则您想度化众生,众生还不要你度呢!假如人家不买你的帐,你怎么帮助他呢?也许他还会说,我才不稀罕你帮助,这该怎么办呢?修习四摄法门,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四摄,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具有的为人处事方法。有了它,你无论用于修身做人、为人处世、经营工商业,乃至从政,你一定都能顺利,很成功;无论走到哪里,人家都会对你无比的欢喜。有了这样良好的群众基础,你就是竞选总统,人家都会愿意选你。所以,四摄法门非常重要。那么,四摄法都有哪些内容呢?

  1.布施

  布施,是培养一种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习惯。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当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哪怕是国家机关的普通公务员或公司里的顾员,你都要懂得关心你的部下,关心你周围人的生活。当你的部下或同事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开导他,解决他在思想上的困惑;假如对方在经济方面有困难,我们将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

  2.爱语

  爱语,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具有爱心的语言。爱心的语言有两种:一是真实的语言,对你的上司,对你的部下,对你的同事说真话,不欺骗他们。另外,说话算数,言而有信。你说的话,一定是对他人有利益的,无益他人的话不会说,伤害别人的话更不会说。

  3.同事

  同事,具有两种意思:一是参与,当你周围的人在做一件有利于社会的事,或成就一种事业时,你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在你的能力范围内给予最大的支持。当然,要是在干坏事,你可千万别参与,你要参与了,那你也会完蛋。二是关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著想,要关心别人。关心,不是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强加给人家,尤其是做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儿女,结果影响到儿女天赋的发挥,搞得儿女很不高兴,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作法。

  4.利行

  利行,就是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对别人有利的,绝对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想一想,作为一个公司的总裁或政府的领袖,他如果能够处处为别人服务,他肯定会受到别人的拥戴的。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四摄法门,是菩萨应有的处世态度。菩萨只有按四摄法门去修行,才能够“常勤摄化一切众生”。也就是说,只要众生看到他能生起欢喜心,他才能够度化一切众生。

  十一、趋向解脱的法门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这段经文讲在十善的基础上修三十七道品,还附带讲了一下止观和方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学佛修行是为了解脱烦恼、解脱生死。三十七道品就是解脱道,是成就解脱之因。但是三十七道品的修行,也要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不能离开十善而修三十七道品。

  1、四念处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念处,指的是四念处。一个修行解脱道的人,要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应该如何安住自己的念头呢?佛陀临涅槃时,告诫弟子们说,要依四念处而住。

  (1)观身不净:我们凡人最执著的是什么呢?是这个身体。人的一生,都在为身体的吃、穿、住而忙碌著。其实,身体是非常不干净的,所谓“九孔常流不净”,在我们身体上有九个窟窿,不管是上面,还是下面的,没有一处流出来的是干净的。夏天一出汗,浑身散发出异味,令人掩鼻。人一旦死了,就更可怕了。常人迷惑于假像,才会贪著此身体。我们要透视身体的实质,认识到它的不净,才能减少贪著,所以要观身不净。

  (2)观受是苦:受,是对环境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乐受;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或者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是苦受;还有一种不苦不乐感觉。以佛法的智慧来透视,这三种感觉都是苦的。苦受,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苦;乐受怎么也是苦呢?佛教把快乐叫做坏苦,就像我们吃好东西的时候觉得很快乐,但是吃多了,撑得肚子又胀又难受,严重的还要得胃病,这时就不是快乐了,而是变成痛苦了。就乐受的本质而言,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当我们在感受快乐的当下,只是出于某种欲望的需要,由欲望的满足取得内心的平衡,我们觉得快乐。快乐的实质是什么?所谓的快乐,是人们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快感。快乐并没有一个实体,快乐是很无常的。所以无论是苦受,还是乐受,都是动荡的心态,不安的心态,正像一个人痛苦的时候固然睡不著觉,但在兴奋的时候,同样也睡不著觉。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要观受是苦。

  (3)观心无常:要认识到我们的心念是无常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快乐不是永远的快乐,痛苦也不是永远的痛苦。心情好,不会永远的好,心情坏也不会永远地坏下去。心念总是变化不定的。我们认识到心境的变化,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就知道了如何去改造心境,要经常观心无常,不要去执著于某一种感觉。

  (4)观法无我。我们要认识到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果缘起的,没有任何一种主宰的、不变的一种实体。

  世人在接触世界时,由于对宇宙、人生缺乏正确的理解,出现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看法。修解脱道的人,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以智慧观照宇宙、人生,时时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解脱无明、烦恼。

  2、四正勤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勤,是勤奋,具有对治懈怠的意义。正勤,是合理正当的勤奋、精进、努力。世人成就一种事业都需要勤奋;学佛修行更需要勤奋。学佛者的精进方针是依四正勤:1、已生恶令断,即努力断除已经生起的恶法。2、未生恶令不生,努力使没有生起的恶法不生,即严持律仪,慎守威仪,不令恶起。3、未生善令生,努力使未生的善法能生起,即通过闻思经教,随教入观,依理起行。4、已生善令增长,努力使已生善法增长。依四正勤修行,能够“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3、四神足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神足,是产生神通的基础,也就是禅定。由修习禅定,才能引发神通。所以佛教以禅定为神足。四神足又是成就禅定的四种因缘。1、欲,是欲望。欲望在佛法里不认为绝对是坏的。欲望有三种:即善法欲、不善法欲、无记欲。像有人想干坏事,这是不善法欲;但如果想布施,想持戒,这就是善法欲了。无记欲就是一种中性的欲望,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那么,修禅定,首先要有修禅定的意欲,有了对禅定的希求,才能修禅定。2、勤,是努力,是精进。仔细了解禅定是怎么回事,努力按经教所说或禅师指示的方法去修。3、心,定是依心而修,是心一境性。修定是训练心的专注,把心止在一处上。因此需要在心念上去修。4、观,是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观想无常、无我、不净。由正思维而引发正念、正定。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禅定,能“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使我们的身心经常保持在轻松、和谐、安乐的轻安状态之中。

  4、五根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五根是五种趋向解脱的增上力量。1、信:对三宝、四谛的信仰,要“深信坚固”,不能有丝毫的怀疑。2、精进:在正见、正信的指导下,生起正精进。“精勤非懈”是勇猛精进、不懈怠的意思。3、念:保持正念,不要被那些妄想、烦恼、习气拉著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要把握好念头,使念头处于 “常无迷妄”的状况中。4、定:由正念而引发正定。定,能使我们的心态宁静、安祥、和谐,达到“寂然调顺”的效果。5、慧,就是智慧,由定能引生智慧,智慧能“断诸烦恼”。

  5、五力

  五力,就是五种力量,它的内容跟五根是一样的,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根是增上的意思,力是作用,是一种强烈地摧毁力量,它的功用要比根强大。先依五根修行,五根修到一定的程度就转化为五种力量,它能够降伏妄想、烦恼,而不为它所伏。所以经文说:“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6…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