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P6

  ..續本文上一頁“心想異故”。所以,世界的差別,是根源于人類心念的差別。

  從心念的差別到世界的差別,需要有業的力量。業,是行爲。人們的想法不一樣,所以人們的行爲也不一樣。有情的行爲,佛教把它區分爲叁種:善的行爲、惡的行爲、無記的行爲。一種行爲産生了以後,不是結束,不是什麼都沒有了。當行爲發生了之後,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思維裏邊,保存到意識中,人的生命在延續過程中積累下許多的經驗。所以,一個人當他活到七、八十歲的時候,人生經驗就很豐富了。生命是無盡延續的,除了今生今世,還有前生、前生、更前生……生命中有許多經驗是無始以來的積累,而這些經驗又會影響著未來的生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業力。

  業力,是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續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說的業力,簡單地說,有善業、惡業兩種類型;還有定業和不定業、共業和不共業、引業和滿業。

  1.定業和不定業

  業受不受報,有兩種情況,即定業和不定業。有一種業是固定的,將來一定要受報的,稱爲定業。還有一種業是否要受報,或者報輕報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業。判斷定業和不定業,可以通過兩種情況:一是看你造業的行爲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這就屬于定業。反之,無意造的業力,譬如無意踩了一個蟲,無意傷害了別人,雖然也造下了業,但這種業力是不定業。將來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報,可能報得重,也可能報得輕。

  還有一種情況,當我們造了業之後,假若忏悔了,即使是定業,也會變成不定業。相反,假若沒有忏悔的話,那就是定業了。這是根據忏悔和不忏悔來區分的。所以,佛教提倡忏悔法門,它能消除業障。一個人造了業之後,只有通過忏悔,就像幹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賠不是,人家或許會原諒的。假如原諒,業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諒,或者你也不去求忏悔,甚至還爲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鳴得意,對方就會加深對你的仇視,將來得到的報應就更重了,所以通過忏悔,可以消除業力。

  2.共業和不共業

  佛教又把業分爲共業和不共業。共業和不共業,主要是根據它的結果來說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環境,如大家都生活在蘇州,一樣的天時,一樣的空氣汙染,刮臺風的時候,大家都一樣的遭殃,這就是共業。至于不共業,是個人所能感受到的,譬如個人身體的美醜、強弱,居住的條件好不好,收入高不高,這些都屬于不共業。共業取決于共同的行爲,或者叫相似的行爲,或是利益相關的行爲。譬如同在殺豬場工作,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殺豬,有的人殺豬,有的人是財會人員,財會人員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豬的行爲,認爲殺豬的罪業,肯定與他沒有關系。其實,他也有一份。爲什麼呢?因爲,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豬的行動,但每月開工資的時候,他也照樣拿一份。那麼,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他也要承擔一份。所以,他只要參與了殺豬場的工作,得到了共同的利益,將來感受業力的時候,他是逃脫不了的。有的人在烤鴨館或燒雞店工作,他也可能沒有直接參與烤鴨燒雞的具體工作,但由于他參與了烤鴨店或燒雞店的工作,在領工資發獎金時他也得到一份,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他也肯定有一份。又比如說,你參加了一個詐騙集團,雖然你沒有直接參與詐騙活動,但是詐騙集團也給你了一份利益,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你照樣有一份。這些都屬于共業。不共業,是自己造的,跟別人沒有關系的行爲。所以,業力有共業和不共業,由共同的業力招感共同的果報,由不同的業力招感個別的果報。大家共同生活的環境,譬如說交通混亂,喧鬧不堪,社會不安定,這都是共業的結果。

  我去了叁次澳洲,有很深的感觸,覺得澳洲的自然環境真好。很少有地震或臺風光顧,整個國家都處于風調雨順中。澳洲的社會環境爲什麼搞得這麼好呢?後來我發現,澳洲人對自然界(包括很微小的動物)有一顆真誠的愛護心,他們不會去傷害動物,乃至一草一木,大自然回饋給澳洲人的環境是安靜、平穩。反之,我們不懂得愛護動物,愛護大自然,一天到晚,一會兒在這裏開發,一會兒又在那裏開發,結果會怎麼樣呢?把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給破壞了,把森林給破壞了。所以今天這裏發大水,明天那裏刮臺風。

  3.引業和滿業

  業力又分爲引業和滿業。什麼叫引業和滿業呢?根據業力招感的果報有總報和別報,引業招感的是總報。在有情生命的延續過程中,生到天上、人間,或下地獄、做畜生,是由引業決定的。引業牽引我們去投胎,就像火箭推動衛星上天一樣。大家知道,衛星上天,必須要有火箭,假如沒有火箭,衛星根本就不可能上天。同樣,有情的生命生到哪一道中去,要有引業的推動,假若沒有業力,生死也就結束了。在《唯識叁十論》裏有這樣兩句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前面的業力結束了,新的業力又産生了;新的業力結束了,更新的業力又産生,業力無盡,生死無窮。因爲衆生從無始以來,不斷地造業,業力也就沒完沒了地推動著有情去招感生死果報。所以,只要有業力,就有生死。

  滿業,作爲有情生命來講,同樣是人,人與人不一樣,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命;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富貴;有的人長得莊嚴,有的人長得很醜陋;有的人處境好,有的人處境不好。這就是說,人與人相比是千差萬別的,這是因爲滿業的關系。滿業,決定有情命運的差別。

  有情造了業力,並非馬上就能招感果報。根據因緣的不同有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有些業力造下以後,現世就能招感報應,叫現報;有些業力造下以後,要等到來生才能受報,叫生報;還有些業力造下以後,要等到無窮無盡的生,乃至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受報,叫後報;前面講的有一種不定業,它招感的報應沒有一定的時間,就叫不定報。從造業到招感果報,重要的因素是因緣。有情造了業力,就像播下的種子。種子要等待因緣,等待水份、陽光、泥土等條件充足,才能發芽、紮根、長苗、開花、結果。

  同樣,有情造了業力之後,它也需要等待因緣的充足,業力才能招感果報。因緣什麼時候成熟,卻沒有一定的時間。有的可能馬上成熟了,馬上就招感果報。像一個人犯了罪,立即被公安局逮捕,那就是現報。而有的人犯罪後,可能公安局一時抓不到他,過了十年、二十年才把他逮捕,那他要十年、二十年後才招感果報。還有些人做了案之後,公安部門根本就發現不了,這一生沒有招感果報,他覺得很得意,知情人也很羨慕他。于是,有的人就會抱著一種僥幸的心理去幹壞事,認爲某某人作案沒有被公安局破獲,他也跟著去作案。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雖然今生報不了,但來生來世總會招感果報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我們造下了善業或惡業,它總會招感果報的,只是受報時間的早晚問題。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由于每個人“造業亦異”,所以才有了“諸趣輪轉”。諸趣是指五趣或六趣。五趣指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五趣構成了生命處境和狀況的五種類型。在五種類型裏,天道的衆生要比人道的福報大一些,處境在五趣裏是最好的。其次是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叫叁惡道,生活條件一道比一道差,地獄道的生活處境是最差的。天道、人道和叁惡道合起來叫五趣。那麼,五道的差別取決于什麼呢?它的根源就是“心想異故”。因爲衆生的心想不一樣,幹出了種種善惡業,所以才有“諸趣輪轉”。有情的生死輪回主要根源于心念。這樣看來,佛教似乎是唯心的,主張心造萬物。這是不是就是西方哲學上講的唯心論呢?不是的。西方哲學唯心論學派所說的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精神實體,作爲第一性的存在,它具有永恒不變的內涵,是神的代名詞。而佛法所講的心不具有永恒性。另外,西方哲學所說的心,能派生萬物,不從他物所生;佛教說心是緣起的。在《成唯識論》中說到:“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叁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總之,佛教認爲:心的存在不是獨立的,不是單一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心與物是相互依賴地存在。所以,佛教所說的唯心,與西方哲學上的唯心論是不一樣的。“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佛陀現在提醒龍王,就叫一聲龍王的名字,告訴他,“汝見此會”。什麼叫“此會”?是佛陀當時說法的法會。就像這次西園寺講經,當然,佛陀的說法場面比我們壯觀多了!有八千大比丘,還有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而我們現在只有幾百人。參加這次講經法會的聽衆,除了大菩薩大比丘之外,還有大海中的“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因爲佛陀是在龍宮說法,所以提醒龍王說,你看這次法會,除了大菩薩、大比丘以外,還有魚、蝦、螃蟹、烏龜、鲨魚、鯨魚等衆生都來聽佛陀說法。在鹹海中有種種衆生,形色種類千差萬別,從最高級的生命佛陀,下來是大菩薩、大比丘,到比較低級的生命龍王,都在這次法會上。龍王雖然神通廣大,但它屬于畜生道。龍王在畜生道裏生命層次是比較高的,再下來是魚、蝦之類,真是千差萬別。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所有的這一切,都根源于衆生的心,首先“心想異故”。因爲有情的念頭,思維方式不一樣,造下了善不善的業力,由此招感不同的果報。有情造業的渠道主要有叁個方面:身業、語業、意業(即行爲、語言、思想)。對一般人來說,表達出來,能直接傷害到別人的主要是身業、語業。比如說你罵別人,對方聽了會難過。你幫別人做事,對方能得到利益。可是意業就不然,你討厭別人,恨不得把他殺掉,但你見了人家滿臉堆笑,他卻不知道你在恨他,甚至認爲你對他很好呢。但是,如果是修行有成就人,他的意業就可以直接殺人了。一個有修行的人,他的意念是經過訓練的,和一般人不一樣。不要說…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