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P6

  ..续本文上一页“心想异故”。所以,世界的差别,是根源于人类心念的差别。

  从心念的差别到世界的差别,需要有业的力量。业,是行为。人们的想法不一样,所以人们的行为也不一样。有情的行为,佛教把它区分为三种: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无记的行为。一种行为产生了以后,不是结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当行为发生了之后,会折射成影子,回归到思维里边,保存到意识中,人的生命在延续过程中积累下许多的经验。所以,一个人当他活到七、八十岁的时候,人生经验就很丰富了。生命是无尽延续的,除了今生今世,还有前生、前生、更前生……生命中有许多经验是无始以来的积累,而这些经验又会影响著未来的生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业力。

  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

  1.定业和不定业

  业受不受报,有两种情况,即定业和不定业。有一种业是固定的,将来一定要受报的,称为定业。还有一种业是否要受报,或者报轻报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业。判断定业和不定业,可以通过两种情况:一是看你造业的行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这就属于定业。反之,无意造的业力,譬如无意踩了一个虫,无意伤害了别人,虽然也造下了业,但这种业力是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还有一种情况,当我们造了业之后,假若忏悔了,即使是定业,也会变成不定业。相反,假若没有忏悔的话,那就是定业了。这是根据忏悔和不忏悔来区分的。所以,佛教提倡忏悔法门,它能消除业障。一个人造了业之后,只有通过忏悔,就像干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赔不是,人家或许会原谅的。假如原谅,业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谅,或者你也不去求忏悔,甚至还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鸣得意,对方就会加深对你的仇视,将来得到的报应就更重了,所以通过忏悔,可以消除业力。

  2.共业和不共业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在苏州,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刮台风的时候,大家都一样的遭殃,这就是共业。至于不共业,是个人所能感受到的,譬如个人身体的美丑、强弱,居住的条件好不好,收入高不高,这些都属于不共业。共业取决于共同的行为,或者叫相似的行为,或是利益相关的行为。譬如同在杀猪场工作,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杀猪,有的人杀猪,有的人是财会人员,财会人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为,认为杀猪的罪业,肯定与他没有关系。其实,他也有一份。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动,但每月开工资的时候,他也照样拿一份。那么,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他也要承担一份。所以,他只要参与了杀猪场的工作,得到了共同的利益,将来感受业力的时候,他是逃脱不了的。有的人在烤鸭馆或烧鸡店工作,他也可能没有直接参与烤鸭烧鸡的具体工作,但由于他参与了烤鸭店或烧鸡店的工作,在领工资发奖金时他也得到一份,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他也肯定有一份。又比如说,你参加了一个诈骗集团,虽然你没有直接参与诈骗活动,但是诈骗集团也给你了一份利益,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你照样有一份。这些都属于共业。不共业,是自己造的,跟别人没有关系的行为。所以,业力有共业和不共业,由共同的业力招感共同的果报,由不同的业力招感个别的果报。大家共同生活的环境,譬如说交通混乱,喧闹不堪,社会不安定,这都是共业的结果。

  我去了三次澳洲,有很深的感触,觉得澳洲的自然环境真好。很少有地震或台风光顾,整个国家都处于风调雨顺中。澳洲的社会环境为什么搞得这么好呢?后来我发现,澳洲人对自然界(包括很微小的动物)有一颗真诚的爱护心,他们不会去伤害动物,乃至一草一木,大自然回馈给澳洲人的环境是安静、平稳。反之,我们不懂得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一天到晚,一会儿在这里开发,一会儿又在那里开发,结果会怎么样呢?把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给破坏了,把森林给破坏了。所以今天这里发大水,明天那里刮台风。

  3.引业和满业

  业力又分为引业和满业。什么叫引业和满业呢?根据业力招感的果报有总报和别报,引业招感的是总报。在有情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生到天上、人间,或下地狱、做畜生,是由引业决定的。引业牵引我们去投胎,就像火箭推动卫星上天一样。大家知道,卫星上天,必须要有火箭,假如没有火箭,卫星根本就不可能上天。同样,有情的生命生到哪一道中去,要有引业的推动,假若没有业力,生死也就结束了。在《唯识三十论》里有这样两句话:“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面的业力结束了,新的业力又产生了;新的业力结束了,更新的业力又产生,业力无尽,生死无穷。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地造业,业力也就没完没了地推动著有情去招感生死果报。所以,只要有业力,就有生死。

  满业,作为有情生命来讲,同样是人,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命;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贵;有的人长得庄严,有的人长得很丑陋;有的人处境好,有的人处境不好。这就是说,人与人相比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满业的关系。满业,决定有情命运的差别。

  有情造了业力,并非马上就能招感果报。根据因缘的不同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有些业力造下以后,现世就能招感报应,叫现报;有些业力造下以后,要等到来生才能受报,叫生报;还有些业力造下以后,要等到无穷无尽的生,乃至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受报,叫后报;前面讲的有一种不定业,它招感的报应没有一定的时间,就叫不定报。从造业到招感果报,重要的因素是因缘。有情造了业力,就像播下的种子。种子要等待因缘,等待水份、阳光、泥土等条件充足,才能发芽、扎根、长苗、开花、结果。

  同样,有情造了业力之后,它也需要等待因缘的充足,业力才能招感果报。因缘什么时候成熟,却没有一定的时间。有的可能马上成熟了,马上就招感果报。像一个人犯了罪,立即被公安局逮捕,那就是现报。而有的人犯罪后,可能公安局一时抓不到他,过了十年、二十年才把他逮捕,那他要十年、二十年后才招感果报。还有些人做了案之后,公安部门根本就发现不了,这一生没有招感果报,他觉得很得意,知情人也很羡慕他。于是,有的人就会抱著一种侥幸的心理去干坏事,认为某某人作案没有被公安局破获,他也跟著去作案。其实,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虽然今生报不了,但来生来世总会招感果报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造下了善业或恶业,它总会招感果报的,只是受报时间的早晚问题。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由于每个人“造业亦异”,所以才有了“诸趣轮转”。诸趣是指五趣或六趣。五趣指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五趣构成了生命处境和状况的五种类型。在五种类型里,天道的众生要比人道的福报大一些,处境在五趣里是最好的。其次是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叫三恶道,生活条件一道比一道差,地狱道的生活处境是最差的。天道、人道和三恶道合起来叫五趣。那么,五道的差别取决于什么呢?它的根源就是“心想异故”。因为众生的心想不一样,干出了种种善恶业,所以才有“诸趣轮转”。有情的生死轮回主要根源于心念。这样看来,佛教似乎是唯心的,主张心造万物。这是不是就是西方哲学上讲的唯心论呢?不是的。西方哲学唯心论学派所说的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它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是神的代名词。而佛法所讲的心不具有永恒性。另外,西方哲学所说的心,能派生万物,不从他物所生;佛教说心是缘起的。在《成唯识论》中说到:“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意识五缘生”。总之,佛教认为:心的存在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心与物是相互依赖地存在。所以,佛教所说的唯心,与西方哲学上的唯心论是不一样的。“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佛陀现在提醒龙王,就叫一声龙王的名字,告诉他,“汝见此会”。什么叫“此会”?是佛陀当时说法的法会。就像这次西园寺讲经,当然,佛陀的说法场面比我们壮观多了!有八千大比丘,还有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而我们现在只有几百人。参加这次讲经法会的听众,除了大菩萨大比丘之外,还有大海中的“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因为佛陀是在龙宫说法,所以提醒龙王说,你看这次法会,除了大菩萨、大比丘以外,还有鱼、虾、螃蟹、乌龟、鲨鱼、鲸鱼等众生都来听佛陀说法。在咸海中有种种众生,形色种类千差万别,从最高级的生命佛陀,下来是大菩萨、大比丘,到比较低级的生命龙王,都在这次法会上。龙王虽然神通广大,但它属于畜生道。龙王在畜生道里生命层次是比较高的,再下来是鱼、虾之类,真是千差万别。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所有的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首先“心想异故”。因为有情的念头,思维方式不一样,造下了善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不同的果报。有情造业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身业、语业、意业(即行为、语言、思想)。对一般人来说,表达出来,能直接伤害到别人的主要是身业、语业。比如说你骂别人,对方听了会难过。你帮别人做事,对方能得到利益。可是意业就不然,你讨厌别人,恨不得把他杀掉,但你见了人家满脸堆笑,他却不知道你在恨他,甚至认为你对他很好呢。但是,如果是修行有成就人,他的意业就可以直接杀人了。一个有修行的人,他的意念是经过训练的,和一般人不一样。不要说…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