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則:七月十五的真義
七月十五日佛教叫做僧自恣日,因衆僧自四月十六日起結夏叁月,安居修道,至七月十五日圓滿解夏,各人任僧自恣(檢舉過失),故名僧自恣日;僧自恣故,道行長進,佛生歡喜,故又名佛歡喜日。以七月十五號稱普度節的淵源,出自《佛說盂蘭盆經》,佛弟子目連新證阿羅漢果,以天眼見其母亡魂,墮餓鬼道中,不得飲食,皮連骨立,狀甚可憐;目連以缽盛飯饷母,母罪業故,飯入口化爲火炭,竟不得食。目連求佛救其母,佛教他于七月十五日奉盂蘭盆齋,供佛及僧,現世父母眷屬,死墮地獄餓鬼者,應時解脫:若父母現存者,承此功德,福樂百年;乃至七世父母,普獲得度。目連依教奉行,其母即于此日得解脫。目連推己及人,乃複請佛說法,令一切人,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爲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親恩。此爲普度節之緣由。
細觀上說,可知七月十五日,應以號稱普度節爲正宗,而中元之說爲附會。蓋道家元始教主老莊學說中,根本沒有餓鬼、解脫等詞,(餓鬼是佛說六道衆生之一。)而《陔余叢考》謂叁元之說,起自元魏,此時佛教傳入中國,已叁百余年矣。《顔氏家訓》已有“七月十五盂蘭盆齋,望汝等依行不絕”之句,故知《修行記》謂中元節夜,道士誦經,餓鬼得解脫,是屬附會無疑。
今時民俗,每逢七月十五日,殺雞宰魚,大開筵席,狂飲濫食,競尚奢靡,斲身傷財,莫此爲勝。況以叁牲致祭先亡,先亡之受難者,不能飨用;而不受難者,每因後裔爲其殺生致祭反受殃累,又給鬼門關前,平添多少畜類冤魂,冥陽兩損。此種風尚,正與佛說造盂蘭盆,奉佛及僧,度脫先亡,以報慈恩的仁孝精神,背道而馳。當此文化複興運動推展之際,宣揚普度節的真正意義,改良民俗,實爲當前第一要務。開導民智,節約拜拜,俾“冥陽兩利”。願全國仁人智士,勉力倡導之。
錄自《醒世周刊》第二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