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實踐佛法 第四篇 四無量心

  如何實踐佛法

  第四篇 四無量心

  壹‧四無量心的意義

  四無量心是指菩薩普度衆生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以無量的與樂心、拔苦心、歡喜心和包容心來廣度一切有情。

  「無量」兩個字,涵蓋了「四心」的因、緣、果、德種種相狀,具有下列殊勝的意義:

  1.因無量:也就是發心無量。我們的思想主宰了一切的行動,因此唯有發心,才能産生力量,尤其像普度衆生這麼艱巨的使命,如果沒有無量的發心,徒有行動,還是無法産生廣大的效益。因此,我們要行長遠的菩薩道,就必須發起無限的菩薩心。

  2.緣無量:指無量的助緣。

  (1)衆生無量:佛法在衆生中求,衆生就是菩提的根,若無衆生可度,就沒有菩提可修,也就完成不了菩薩道,成就不了佛果。我們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要以無量的衆生爲助緣,做到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

  (2)時間無量:在世間上,我們想要成就一番非凡的事業,都需要長久的努力,何況是要成就無上的菩提,更需要將自己投入無限的時間裏,勤行佛道。十方叁世諸佛也都是在累劫精進中,累積自己的福德因緣,方得以成就正覺。所以,我們凡夫福薄德淺,更需要以無量的恒常心來求得佛法。

  (3)空間無量:根據《本生經》的記載,佛陀在因地修行時,輪回苦趣,猶不忘以各種身份來度脫六道衆生;不僅如此,在《法華經》中,佛陀曾自述:「我于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來,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衆生。」其它如:觀世音菩薩早在無量劫前成就正覺,但爲度脫衆生,因此倒駕慈航,遊諸國土,常行佛道;普賢菩薩遍一切處實踐十大願,無怨無悔;地藏菩薩發誓度盡地獄衆生,方證菩提……。凡此都說明了諸佛菩薩之所以會成爲佛菩薩,就在于他們將慈心悲願遍覆法界,而無有揀擇憎愛之心。我們要實踐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就應當效法諸佛菩薩的勇猛精進,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無論在何時、何處,都要以廣度衆生爲己志。

  3.果報無量:「因」無量加上「緣」無量,我們與無量的人、地、時、空結下善緣,自然會産生重重無盡不可思議的無量依正「果報」。

  4.福德無量:「四無量心」的福德無有窮盡,在諸經論中多有記載,今舉《清淨道論》說明如下:

  (1)安穩入眠,不作惡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由于日間心懷慈悲,常行喜舍,所以不但在夜晚能夠安穩入眠,而且能見吉祥之夢。

  (2)常爲一切衆生所愛敬:常行「四無量心」的人,猶如戴上道德的寶冠,常爲人、非人等一切衆生所敬愛。

  (3)諸天守護,善神擁戴:常懷「四無量心」以度衆利他的行者,便能得到諸天善神的守護愛戴。 (4)逢凶化吉,消災免難:常行「四無量心」,積集無量福德以爲善緣,自然能減輕業障,逢凶化吉,消災免難。

  (5)容光煥發,儀表堂堂:常懷四無量心的人,因爲常行正念,相隨心轉,自然就會顯得容光煥發,儀表堂堂。

  (6)臨終不亂,趣向善道:以「四無量心」爲行持的人,直至臨終也能提起正念,所以能趣往善道。即使終其一生不能證果,死後必能上升梵天享受諸樂。

  貳‧「四無量心」的內容

  菩薩懷抱慈無量心,慈愛衆生,因此常求安穩樂事以饒益有情。以悲無量心,悲憫衆生輪回六道,受種種身苦、心苦,所以發心爲之拔除。以喜無量心,令衆生得大歡喜。以舍無量心,舍以上叁種心,對衆生不憎不愛。

  一、慈無量心

  慈無量心是一種希望衆生得到快樂的心。慈與悲合稱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爲魔法,可見慈悲思想與佛教關系的密切。

  《大智度論》卷二十將慈悲分爲叁種:

  1.生緣慈悲:觀一切衆生因起惑造業,而在生死中輪回受苦,因此而生起與樂拔苦的慈悲心,稱爲生緣慈悲。這是一般凡夫的慈愛,因爲不明我、法二空,所以還是不能出離生死。

  2.法緣慈悲:證悟無我所起的慈悲。這是已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二乘,以及初地以上的菩薩的境界。

  3.無緣慈悲:是諸佛如來無限的慈悲,即徹證我、法畢竟空的般若智而生起的慈悲。因爲心中已無差別,所以視衆生與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緣無緣的衆生都給予所需。

  此外,依慈悲的層次,又可分爲:

  1.消極的慈悲、積極的慈悲

  2.熱鬧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3.直接的慈悲、間接的慈悲

  4.廣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5.一念的慈悲、無限的慈悲

  6.有緣的慈悲、無緣的慈悲

  7.有情的慈悲、無情的慈悲

  8.有求的慈悲、無求的慈悲

  9.有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

  10.一時的慈悲、永恒的慈悲

  二、悲無量心

  悲無量心,是解除衆生痛苦的心。《法華經》說:「以大慈悲力故,度苦惱衆生。」菩薩經過累劫修行,斷除一切煩惱,成就一切梵行,本來可以證得清淨涅槃,然而爲了憐憫衆生,不住涅槃,不斷生死,乘願受生六道,廣開甘露法門,轉無上*輪。例如:佛陀因地割肉喂鷹、舍身飼虎;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尋聲救苦;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等,都說明了菩薩之所以能普度衆生,正是由于悲心願力所産生的偉大力量。所以經上說:菩薩因衆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衆生的憂苦,不能激發感同身受的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就無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無量心是菩薩成佛的必要條件。

  叁、喜無量心

  慈心令衆生樂,喜心令衆生喜,喜與樂有什麼差別呢?《大智度論》卷二十說:樂是在五塵中所生的快樂,而喜是在法塵中所生的喜悅。譬如:憐憫窮人,先施與財寶,是先給他快樂;然後教導他謀生的技能,則是使他在生活中産生歡喜。所以,樂是比較表相的感受,喜是深層的感受。因此,《大智度論》說:「初得樂時名樂;歡心內發,樂相外現,歌舞踴躍,是名喜。譬如:初服藥時,是名樂;藥發遍身,是名喜。」

  我們爲什麼要給衆生歡喜呢?因爲歡喜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産。一個人沒有了歡喜,即使坐擁金山銀窟、華廈美眷,也沒有意義;只要我們心中歡喜,即使是粗食淡飯,梅妻鶴子,也覺得充實自在。

  佛陀以「苦」來教誡弟子,是要我們正視苦的原因,然後實踐佛教真理來離苦得樂。所以,「示教利喜」才是佛陀說法的真正目標。在佛經上,我們常看到諸弟子請法時「願樂欲聞」,及聞法後「歡喜踴躍」、「歡喜贊歎」的辭句,可見法喜禅悅才是佛教的真谛寶藏。

  因爲歡喜修道而體悟者,在佛經中也多有記載,例如:

  《釋提桓因問經》:「我于喜樂念樂中,欲求五功德果。」

  《華嚴經‧入法界品》:「歡喜恭敬心,能問甚深法。」

  《十地經》:「諸佛子菩薩,住于極喜地,極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忻慶。」

  諸佛菩薩中,以「歡喜」成就佛道者,除了彌勒菩薩以外,還有:歡喜自在佛、歡喜莊嚴佛、歡喜藏佛、歡喜德佛、歡喜無畏佛、歡喜威德佛、歡喜王菩薩、歡喜念菩薩、歡喜意菩薩、歡喜力菩薩等,可見佛教是一個提倡歡喜的宗教。

  因此,我們奉行佛教,除了自求清淨安樂外,更應該散播禅悅法喜給大衆受用,使大家在佛光的普照之下,遠離憂苦的陰影。

  四、舍無量心

  慈悲固然能使衆生得到福樂,但是行慈心、喜心時,容易生貪著心;行悲心時,又容易生憂愁心,因此佛陀告訴我們:需以舍心來去除一切分別妄想,並令一切衆生都能以平等心進入佛道。

  舍,是一種無上的智慧。所謂:「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放開腳步,才能使我們向前邁進。同樣地,我們以慈心、悲心、喜心來弘法度衆,更要舍除對叁心的執著,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萬法因緣和合而成,所以就勝義谛而言,無一衆生可得,也無一心可得。若有得者,皆是有求,不能成就無量的功德;若能舍去一切分別妄想,就能冤親平等,廣度一切衆生有如己子。好比虛空因爲能包容萬物,所以能成就一切萬物。

  舍,是一種最高的境界,唯有「舍」,才能容納異己,唯有「舍」,才能心包太虛。世界之所以動亂不息,就是因爲世人都只知道向前獲取,而不知道回頭反省;只拼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質,而忽略了心內的精神世界更爲遼闊。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執,尊重他人,舍得犧牲奉獻,自然就能擁有一個圓融和諧的世界。

  五、慈悲喜舍,本爲一體

  由慈悲喜舍的內容看來,四無量心雖類別爲四,其實都是慈心悲願的延伸:先是欲令衆生都能得到快樂,而施以慈心,繼而看見有人不能得到快樂,悲心油然而起。接著又想令衆生都能離去苦惱,得到無上法樂,喜心繼之産生。以慈心、悲心、喜心度衆,而不起憎愛貪憂,不生人法執著,就是舍心現前的境界。因此《大智度論》說:「慈是真無量,慈爲如王,余叁隨從如人民。」

  參‧長養四無量心的方法

  《華嚴經》雲:「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慈悲喜舍是我們依止安住的所在。我們想要培養「四無量心」,應從下列兩點著手:

  1.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常常換個立場爲他人著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長養「四無量心」。

  2.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以業力輪回而言,衆生沈浮在生死海中,已不止千萬劫以上,因此,六道衆生無非是我們過去世中的父母親朋;以法界緣起而言,衆生與我本爲一體,又何有親疏之分?如果我們能由此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就能泯除計較分別心,長養慈悲喜舍心。

  此外,當我們實踐「四無量心」時,應該要有智慧做爲引導,否則濫用、誤用的結果,只會形成社會的亂源。例如:濫行布施,造成一些人不勞而獲的觀念;見到有人破壞社會正義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義直言,反而臨陣逃脫,勸阻他人;父母供給兒女金錢吃喝嫖賭,甚至一意姑息,縱子犯罪;社會人士不當的放生,害死更多的生命等等,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如何實踐佛法 第四篇 四無量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