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篇 轉識成智─成佛必備的智慧
壹· 轉識成智的目的
唯識的主要目的是要究明“萬法唯識”所變現的原理,以及如何將唯識所現的染法轉成淨法,將凡夫識轉成聖人智。也就是說將人生命中染汙的成分轉化成清淨的成分,這是唯識學的一種實踐,稱爲“轉依”,也就是轉染依淨,是修行證果的必經過程。
人,生存在這流轉的世間,不斷地輪回,不斷地受苦惱所困擾,要從這些煩惱中解脫出來,便要修行,將第八識的惡種子轉化成善的種子;因爲惡的種子會生出惡的行爲,善的種子會生出善的行爲,所以轉惡的種子爲善的種子就是唯識宗所說的“轉識成智”。
識如何轉呢?是向內轉抑或向外轉呢?舉例如下:
有兩人同時服務于公家機構,一位個性溫和柔順,一位性情急躁暴戾;當兩人同時受到民衆的無理取鬧時,前者能平心靜氣地應付並解決問題,後者則因不能忍受,嗔心一起,使得情況惡化,問題反而不能解決。如果說無理取鬧一定會使情況惡化,問題難解,那麼前後者應該都會有同樣的後果産生,但事實不然,有智慧的人可以化暴戾爲祥和,而逞一時之勇的凡夫卻將小事釀成大事。
由此可知,吾人日常生活環境的苦樂染淨等,是操之在我,而非別人,也就是以各人的心境創造各人的世界。所以地藏菩薩雖處地獄,卻能莊嚴國土;維摩居士雖示有妻子,卻常修梵行,雖處居家而能不著叁界。
有的人日子過得很快樂,有的人過得很痛苦;如果環境是心外實有,那麼生活在同樣環境之下的每一個人,應該有著相同的感受。事實上,外在的世界如果離開這一顆能知覺的心、能分辨的識,並無實在意義。因爲有心識才有世間,心識若無,也感受不到世間的存在。所以唯識家說:“絕無離心之境,定有內識之心。”此即所謂:“隨福見異,垢淨唯心;業自差殊,實無粗細。”所以“轉識成智”的目的就是將凡夫的迷執煩惱根源──妄情妄識,轉化成清淨無垢的圓滿智慧;化苦爲樂,體證唯心淨土,心淨則國土淨的法樂,從自我的偏執,走向通達的生命觀。
貳· 轉識成智的思想淵源
關于“轉識成智”的思想淵源,在《瑜伽師地論》、《俱舍論》、《唯識叁十頌》和《成唯識論》等唯識論著中皆有記載,略述如下:
《瑜伽師地論》卷二說:“般涅槃時已得轉依,諸淨行者轉舍一切染汙法種子所依于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阙,轉得內緣自在。”
《俱舍論》卷四說:“謂諸聖者見修道力,令所依身轉變異本。”卷十五說:“四、從見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一切見所斷惑,得勝轉依,從此出時,淨身續起。五、從修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一切修所斷惑,得勝轉依,從此出時,淨身續起。”
《唯識叁十頌》第二十九頌說:“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以上所引內容,都是以“轉依”來表達“轉識成智”。“轉”,是轉舍、轉得的意思;“依”,是所依的意思。所依指的是第八識。此識藏有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二粗重),也藏有無漏智的菩提種子。欲修佛道,必須把第八識中“煩惱障種子”和“所知障的種子”舍棄了,方能親證得二種轉依果──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也就是無漏的菩提真智,達到所謂的“轉依”──轉識成智。
以下引《成唯識論》和《八識規矩頌》述“轉識成智”的次第。
《成唯識論》卷十說:“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爲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爲勸有情依智舍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八識規矩頌》以第叁頌說明前五識的轉智: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叁類分身息苦輪。
以第六頌說明第六識的轉智: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以第九頌說明第七識的轉智: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以第十二頌說明第八識的轉智: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以下就上述所引的《八識規矩頌》和《成唯識論》說明轉識成智的過程。
參· 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
眼、耳、鼻、舌、身等五種了別識,必須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五根,對外攀取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才能産生認識作用。
前五識所緣的境皆屬相分,在未轉識時,對一切現象,隨波逐妄,執幻境爲真實,以致起惑造業,輪回生死,永無休歇。要想出離輪回,必須從轉識成智入門。
《八識規矩頌》第叁頌說: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叁類分身息苦輪。
“變相”是變有相爲無相,轉有念爲無念;“觀空”是觀我空、法空;“唯後得”是指後得智而言,此智是證得根本智後,對境再起分別,如明鏡鑒物,來去無蹤影,不受外物汙染,若蓮花之不染淤泥一樣,又名後分別智。
前五識因爲觸境親緣相分的關系,在變相觀空之後,不能和第六識一樣,直緣無相的真如境界,所以在佛果轉識成智時,不屬根本智,而是屬于後得智。
前五識由有漏轉爲無漏(漏是煩惱的別名),是在第八識初轉爲大圓鏡智時,此刻第八識必須遣相盡淨,證得無相,在成佛刹那間,其相應心品方能轉爲大圓鏡智,在那個時候,前五識也跟著轉爲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是成就世間的事務所需要的知識或技能,用以應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因其了知世事無自性,所以不起執著,入“觀空舍執,執盡真現”的境地。當第八識轉爲清淨的那一刹那,前五識也轉爲成所作智。此時有漏變爲無漏,六道輪回之苦永息,同時又能顯現叁類化身──現千丈的勝應身、現丈六的劣應身、以及隨類化身(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化身,示現種種變化,以救度衆生)來圓滿自覺覺他的大願。
肆· 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
第六意識的作用,是遍緣“有爲”、“無爲”一切諸法,生起“思惟”、“了別”的作用。
前五識的認識對象是具體的,有時空性的;而第六意識的認識對象是概念、理論或往事,屬抽象且無時空性,其作用較複雜。它可爲善,可爲惡,亦可爲無記,叁性都有,在現量、比量、非量叁量中,也是叁者皆備。與五十一個心所法相應而發生作用,視所緣的境,起心動意,而成業種。如何將這個會造業的意識轉成清淨的妙觀察智?過程次第如下:
在唯識學的修行過程中,要曆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證得佛果等四十一階位。這四十一階位,是由資糧、加行、通達而“見道”,入十地位,就是修道的階位。十地中的初地,名歡喜地,第六意識在進入歡喜地“入心”(通達位的異稱)的階段,“分別我執”雖然已經伏住不起作用,但“俱生我執”還是眠伏在第八識裏面,一直要到第七地“遠行地”之後,俱生我執的現行與種子才完全斷絕。這是因爲七地以前,雖以得到根本智而能證入無漏的境地,但有漏的習氣種子仍須地地漸除,至第七地斷除修惑之後,才能進入純無漏的“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的功用殊勝,善能觀察萬有諸法的差別,善能運用無礙辯才,自在說法,善能覺悟一切有情,利樂一切衆生。諸佛菩薩所以能夠化導有情,可以說完全是藉助于這個智慧的效用。
妙觀察智的業用有叁大特點:
1.圓:到第八不動地後,第六意識轉成純一清淨的無漏妙觀察智,其體具足一切功德,成爲最圓滿的智慧。
2.明:八地後的妙觀察智,其體最爲光輝燦爛,能明照一切。
3.淨:八地後的妙觀察智,其體最爲無漏清淨,任何一個染法都不能與之相應。
因此,無漏的妙觀察智就如同中秋夜晚的月亮,體圓明淨,遠離塵垢,照耀大地,格外分明。
妙觀察智是以什麼作爲觀察的對象呢?依《成唯識論》的說法,其觀察對象有叁:
1.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諸法各有自相,如地以堅爲自相,水以濕爲自相,火以熱爲自相,風以動爲自相;但是諸法也有共相,如說無常性,世間沒有一法不是生滅無常的。妙觀察智對于這些自相共相,認識得清清楚楚。
2.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妙觀察智可以統攝觀察一切無量的總持、一切無量的定門、一切無量的功德法財。
3.于大衆會中現無邊作用,說法斷疑,使有情獲益:妙觀察智統攝如上一切,得四無礙解及諸神通,不但具有無量慧辯,也具有無邊威力,所以能在大衆中現起無邊的作用,示教利喜。
妙觀察智能攝觀自心,引生無量功德,觀有情心行差別說法,都能如理如量,方便善巧,而無遺漏,所以能圓滿明淨,普照叁千大千世界,說一切法,斷一切疑,度一切衆生皆得利樂。因此,《八識規矩頌》第六頌說: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伍· 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
第七識是介于意識與第八識之間的一種心識,它的機能是認識以至執取第八識裏的種子爲自我。種子一方面是無量數的,另一方面它刹那生滅,毫無間隙,不斷地在變化,第七識卻將種子執爲常住不變的自我。人之所以有自我的意識,覺察到自我的存在,就是由第七識所生出來的一種迷執,包含人生最根本的四大煩惱──我見、我慢、我癡、我愛。第七識恒常的審察思量著第八識,執著一個自私自利的我相,才使有情衆生迷惑顛倒。
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前六識也會轉爲清淨。因爲第七識染汙,前六識也染汙,前六識雖行善,亦屬“有漏”,所以必須此識清淨,成爲“無漏”,前六識才能成爲無漏。《八識規矩頌》第九頌說:
極喜初心平等地,無功用行我…
《佛教的主觀與客觀 第叁篇 轉識成智─成佛必備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