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失。即與五種道理相違。即此道理與以宗相違。名相違義。真宗既順道理。則不同彼似宗爲相違義遣。故言非彼相違義能遣。問如自言相違。以何爲道理耶。答則前敵論人所知道理。合成自言相違過失。則是道理也。指事。則如說懷菟非月(宗)。有故(因)。如日等喻
論雲又于(至)常等者 此文有二過。謂現量相違。及比量相違也。言又于有法者是宗。有法如言聲。或言瓶也。即彼所立者。謂即彼立論人。于聲有法上。立非所聞宗家法也。或于瓶上。立是常也。亦可即彼者即彼有法上。非所聞義及常義爲立也。即是宗家法也。言爲此極成現量比量相違義遣者。五識是世間共許現量。瓶盆等是世間共許比量。謂共智未有而有。有已還無。以前後二無。比知中間非常。而立言聲等非所聞等。瓶等是常等。雖如此立。然爲世間共許現量比量相違義所遣也。下指事。如立聲非所聞。現量相違也。瓶等是常。比量相違也。問何故此中偏言于有法耶。答言等者。舉瓶等余盆等也。又釋。宗雲等者等上五過。乃至初過中我母是石女等。問何故宗九過。但說五耶。答複四過者。天主僈立也。且如所別不成。自是因不成過。能別不成。自無同喻過。如前解。俱不極成。即合前二。二既非過。此亦非過。至相符極成。如立聲爲所聞。此本不成宗。何者。夫興立論妄。偵立敵論相違。方始立宗。如聲是所聞。無不共許。何成立宗。本自無宗。說誰爲過。如有比丘。可說持前犯。于若無比丘。說誰持犯也。此亦如是。是故唯五是過。聞安立敵相違。方立宗者。何故前說宗有叁種共許亦名宗耶。答
論雲諸有(至)宗過者上來辨正宗過。自下第二顯耶宗過。立因明師。及小乘外道。更立第六宗過名違過。以立因與宗相違故。亦應名因違過。然以宗先說故。名宗違過。今陳那牒取非之。故雲此非宗過
論雲以于(至)故者 以于聲明論中。有立聲是常(宗)。一切皆是無常故(因)。然立諸師言彼聲常爲(業)。以而皆無常爲因。此宗與因相違故。是宗違過。今陳那牒取言是喻過。或是因過。非是宗過。不同立成因明師余也
論雲是喻方便忌立異法者 一切皆是無常之言。此是喻非因也。其故字是第五時聲。即是因義。彼聲明論師。但將因門方便。立此喻也。故言是喻方便。雖方便立喻。而複倒離異法喻也。故更立異法上言是喻。即異法喻
論雲由合喻現非一切故者 此顯彼方便立喻。陳那複以彼喻。合顯去有此因。何者。如立聲是常。以一切皆是無常。爲異法喻。此異法喻。此異法喻。應雲諸無常法者。法是一切。即以此異喻。反顯成彼同喻。應言非一切者。法是其常。由此同喻合故。即知聲是常宗。以非一切故爲因也
論雲此因非有(至)故者 此非一切故因。于宗上非有。以即此聲上攝世一切中故。音聲上彼此不設有。其非一切義。即是兩俱不成因
論雲或是(至)義故者 或可彼救雲。聲上亦有非一切義。謂此聲但是一聲。非解一切故。亦有非一切義爲因者。若爾。此因即是所立一分義故。謂所立宗有二分。有法及法。既是一聲故。名非一切。此非一切因。與所立中有法聲何別。然非一切言。唯世聲一法上故。不同所作性因通解法。然上故言。此但是所立一分義。然不成因。此亦多俱不成。若以自謂爲因義邊。或可是他隨一不成也
論此義不成名因過生者 此非一切因義不成。結成過也
論喻亦有過者 謂不俱立因不成。至異法喻。亦有過也
論由異(至)有過者 謂倒離過也。應言諸無常者定是一切。而喻離言諸一切者。法是無常。謂非非一切故義者。意異法喻中。所言一切者。但是度彼因。非一切故。言是一切。上非字即是能度。下非一切是所度也。由此度非一切義故。所以言一切也。即義當入理論言此中非所作言者。無所作中文也
論因與以因多是宗法者 意因多分是宗家法。如六不定及四相違並正因。謂通是宗法性。是宗家法。其四不成。于宗上無。名爲不成。既不成因。即非宗家之法。故此唯有四名。少余不定等。經少名多。故言多是宗法也。解文可解
論頌曰宗法于同品(乃至)二者 宗法者。即遍宗法性因也。其因于同品有。是一句。于同品非有。是第二句。于同品有非有。是第叁句。如是于同品有非有等于異品。亦作叁句。如是于同品有非有異品。亦爲叁句。即是同中有及非有。並俱于異品中。各有叁句。如上言俱者。即是下及言也。此俱與二。即是有非有叁句各有叁。合有九種。初叁者。一于同品有。于異品亦有。二于同品有。于異品非有。叁于同品有。于異品及有非有。第二叁者。一于同品非有。于異品有。二于同品非有。于異品亦非有。叁于同品非有。于異品亦有非有。第叁叁者。一于同品有非有。于異品有。二于同品有非有。于異品非有。叁于同品有非有。于異品亦有非有。如下文指事廣釋也
論真不(至)有法者 此下先解宗法兩字。夫宗以有法及法和合名宗。其有法宗上有二種法。一不成法。即聲上無常法。二極成法。謂聲上所作性。其所作性。要共許始方成其因。證不成無常法。合極成也。總入言心之不總業者。持解此義。先舉外。外格雲。心之不總業所成立。及法有法和合名今宗。何故此因法所依中宗意。不取其法。但取有法。若唯有法。不取其法。不應名宗。何故頌中乃言宗法耶。問頌中但言其宗。不言有法。何故外人智宗是有法。而不取法以爲得耶。答如聲是有法。無常及所作性是。此二種法。皆屬有法宗故。多法自不相屬。雖聲及無常合名爲。頌中既雲宗法于同品有。故知所作性等因。是有法宗家之法。望于同品。得有非有俱叁種差別。其所作性因。非是無常宗家之法。以兩法不相屬故也
論此無有失(乃至)于法者 論主答也。言頌中因法所依即宗唯有法。此無有失。何者。以其總聲于別亦持者。其宗是總名俱。總言其宗。于別有法亦持。謂俱有法。亦得名宗。如言燒衣。衣是總名。雖燒衣即之一。通亦言燒衣。此亦如是。法及有法。總名爲宗。唯言有法。亦名爲宗。是故因法所依之宗。亦名宗也。下複舉倒俱。或有受論文言宗。唯诠宗法。不诠有法。如是既唯有宗法。亦得名宗。當知俱言有法名宗。亦無生也。所言宗聲者。即诠宗之名也
論此中宗法(乃至)亦複如是 上來釋宗家。此下釋法名。即通是宗法性也。謂此立宗中。欲取宗法爲因者。唯取立敵決定同許所作性宗法。不取無常宗法。立複敵不複故。有亦須立敵決定同許。此所作性因。于同品異品有非有等叁句類前得。何故但言同品不言異品耶。答通是宗法性因。亦謂同許。故言亦複如是。下釋決定同許所以
論何以故(至)起因者 何以要謂決定同許方比因故者。因有二種。一生因。二了因。今此唯依證了因故。謂如立聲是無常。以所作性故。此所作性。要謂立敵決定。同許聲上有此因義。方成至因。何以如此。如說所作性。此所作性是所說義。但由立敵智力。共知此義是有。方得成因。故言但由智力等也。亦可但由彼此知因智力。信知有此所作性因。方萬所說聲無常義。若彼不信有所作性。即不了無常宗義也。亦可但智力者。謂唯敵論人。知聲上有所作性因智也。由彼信知有因之力。即了立論人所說無常之義。亦可並得了所說所作性義。故下文雲。合彼憶念本極成故也。言非如生等者。如違種爲牙生因。不由智力智故即爲因。不知故即可爲因。但由違種有生牙之用。即是其因。不由智與不知。方成因也。言了因者。要由共了知故。方得成因也。故言非如生因由能起因
論若爾(至)立義者 別人難雲。若爾智爲了因。前說由宗等多言。說名能立。此之多言。便生能成立義
論此亦(至)善說者 論主非前難。汝此難亦不然。因有叁種。一者所作性等義因。二者知所作性等心心法總名智。叁者說所作性等言因。今明言因。今彼敵論人。憶意此聲上有所作性。于瓶等同品上本極成定有異品。通無此所作性因。敵論人亦先成許有。名曰極成。然恐彼廢忘。複須多言。合彼憶念本極成義。因生智因也。是故此宗有法中。唯取彼此俱決定許有所作性義。于同品定有等。如是即爲善說
論由是(至)見故者 由是若彼此立敵俱不許有此因義。其因即不成。欲反顯要須共許有此因義。其因即成也。由有此意故。遂明四不成過。此即兩俱不成。謂如立聲是無常。聞所見故。此聞所見。彼此俱不許聲宗上法。故言彼此同許非宗法也。余文可余
和合火有者 火有二種。一者大種和合火。如炭火等。有地大火大種。及四塵和合總名火。此火于山深等中。或有或無。若性火唯一火大故。不名和合。不成立性火大是有。以性火一切受有故。但欲成立大種和合火是有。雲如入理勝宗。量雲。此山解受四大四塵是有法。有和合火是法。法及有法。合名爲宗。以現煙故(因)。猶如廚等受(同喻)
論或于(至)樂等故者 此第四所依不成過。論勝論師或于立論之受。對佛弟子。立我其體周通彼師所以如此立者。以彼立我是常我既是常。意無移持彼此方所之義。且如身世此受。其義即能生者。樂等受受違順等事。複生彼受。亦複如是。止止可常我如所依身。從此受移轉。往至彼受。用者樂事等耶。但可我體周通。略于彼彼更若順等 至便生示等有受用事。亦如于世世方即便證得。此亦如是。是故立我其體周通(宗)。于一切更生示等故(因)。由佛弟子。不許有我故。其因所依有法不成。無有法可通故。亦非通是宗法性因故。亦是不成因。然有法外導因明中。唯有前二不成。謂兩俱不成。隨一不成。若異同彼所立。其得二弁攝世前二不成中。謂兩俱猶預不成。及隨一猶預不成。兩俱所依不成。及隨一所依不成。其陳那救別義故。遂開爲四也
論如是(至)能立者 上來四不成因。且各指事。以爲不成。如是類釋。更于所說余一切品類有法上。所有四不成言辭。皆非能立。又釋。此總結前。如是所說四不成。一切品類所有言辭。皆非能立
…
《理門論述記·1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