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6月11日
講次:第叁十六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前面兩次,都是在說明“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這句經文中的“無我”一詞。
因此,之前有上過課的佛友們就知道,“無我”一詞,要依佛陀自己的說明,就是“實際上沒有外道所說的那種“我”存在”。也就是外道認爲“五蘊是我”,或說“五蘊異我”,或說“我在五蘊之中,或說“五蘊在我之中”。而佛陀說:“五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又,佛陀並沒有否定“真我”的存在。
因此,在《大般涅槃經》中常常說明“常、樂、我、淨”的現象與道理。
但是,衆佛友,在我們真地能正確理解“常、樂、我、淨”之前,要先照見自己現有知見中的“邪見”,並修正之。
修正什麼邪見呢?就是要將“非我,以爲是我”的邪見,修正爲“如實知非我是非我”,將“是我,以爲非我”的邪見,修正爲“如實知我是我”。
有關這兩個部份,要先學第一個部份,照見“非我”。爲了照見“非我”,就要深入觀察自己現有觀念的誤差並修正之,直到百分之一百正確,才能照見。
要觀察“諸法無我”,要依下列叁法來觀察。
如《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佛陀所說:“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于色法中應當了知,有叁種義,諸法無我。何等爲叁?一、無性無我義;二、有性無性無我義;叁、本性清淨無我義。須菩提,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菩薩摩诃薩應當了知有叁種義,諸法無我。”
我現在就來一一說明。
先來說明,什麼叫“無性”?什麼叫“有性”?什麼叫“本性”?
一、無如此的體性,名爲“無性”。白話說明就是:沒有這種性質及現象,就叫“無性”。例如:烏龜無毛。
二、有如此的體性,名爲“有性”。白話說明就是:有這種性質及現象,就叫“有性”。例如:烏龜有殼。
叁、永遠存在的體性,不會被改變的體性,不需要因緣就存在的體性,本自具足的體性,名爲“本性”。例如:烏龜隨時隨內外因緣而變化。
現在再來說明,什麼是“一、無性無我義,二、有性無性無我義,叁、本性清淨無我義。”。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叁種“無我義”,是要我們觀察“無性”的性相中的“無我義”,及觀察“有性”中的“無性”及“無我義”,及觀察“本性”中的“無我義”。
一、“無性”性相中的“無我義”:
例如:有外道認爲“五蘊一定是我”,而我們上次己經觀察過,這種說法是不合實際的。在“我”的體性中,並沒有“五蘊一定是我”的體性。
有些外道認爲“五蘊一定異我”,或認爲“我一定在五蘊之中”,或認爲“五蘊一定在我之中”。而我們也觀察過,這些說法,都不合實際。在“我”的體性之中,並沒有“五蘊一定異我”或“我一定在五蘊之中”或“五蘊一定在我之中”的體性。
因此,我們要去如實觀照我們觀念中所認爲的“我”,哪些其實是“無性”的。因此,能照見“無性無我義”。
二、“有性”中的“無性”及“無我義”:
例如:雖然有人知道,實際上沒有“五蘊一定是我”的性相,也沒有“五蘊一定異我”的性相,也沒有“我一定在五蘊之中”的性相,也沒有“五蘊一定在我之中”的性相,但是,有人觀察到,現在有“五蘊是我”的現象,就以爲“五蘊現在是我”。例如:有人觀察到,現在他可以控製手腳活動,就以爲“手腳現在是我”。
其實,當我們如實深入觀照就會發現,就算“現在可以控製手腳”,而這“現在可以控製手腳”的體性,也非永遠如此。也就是說:“我”並沒有“一定現在可以控製手腳”的體性。
如果我們真地有“一定現在可以控製手腳”的體性,當手腳斷了時,我們應該還是可以“現在可以控製手腳”才對,而實際上也沒有如此的現象。
同樣的,請衆佛友深入觀照,如果有認爲“五蘊現在異我”,或“我現在在五蘊之中”,或“五蘊現在在我之中”,這些現象,雖然有時是“有性”,其實也是“無性”的。
因此,就能觀照到“有性無性無我義”。
叁、觀察“本性”中的“無我義”:
之前已經說明過,“本性”就是“本自具足之體性”。
這“本自具足之體性”,爲什麼又說是具“無我義”呢?
我先來舉一些“本自具足的性相”的例子。
一、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
二、一切有爲法,都是永遠在當下,隨著當下的因緣在變化的方式,永遠存在著。
叁、一切衆生皆具佛性。
四、自性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不動搖,能生萬法。
如此種種,因爲時間的關系,就不多說。以後有空,衆佛友想要深入討論,那時再來深入。我們今天只先舉這些例子。
現在來說明,爲什麼說“本性無我義”呢?我們就以“一切衆生皆具佛性”這個本性來觀照之:
一、“我們本具佛性”,這不是我創造的,也不是我能控製,我也不能改變令自己不具佛性,所以說“本性不是我所能控製令生滅的”,這是“本性無我義”。
二、“我本具佛性”,“一切衆生也本具佛性”,對方的佛性,不是我能創造的,也不是我能控製的,我也不能用任何因緣令對方不要具足佛性,所以說“本性不是我所能控製令生滅的”,這是“本性無我義”。
如此,簡略說明“本性無我義”。
有關“無性無我義”、“有性無性無我義”、“本性無我義”,請衆佛友要深入觀照,如理觀察、思惟。
如此,深入照見佛陀所要說明的“無我”的真義,才能深入了解《金剛經》中所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的含義。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有關“無我”一詞的介紹,告一段落,請大家將這叁次所講的內容深入觀照,別辜負了這一段法緣。
祝大家進步,直趣無上菩提!
下課。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叁十七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6月18日
講次:第叁十七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前面叁次上課都是在說明“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中的“無我”一詞。今天,我們就不多說有關“無我”更深的義涵及運用,請大家各自努力深入觀照,解法實義。
我們接著來看經文。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釋經】(大家都懂,省略,直接說明)
【說明】
衆佛友!這“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統稱爲“五眼”。
我要說明的是:
一、一切衆生本具五眼,只是不自知具五眼,或知而不會用,所以尚未“清淨”。何以知之?
如《大智度論》載:“【論】問曰:佛何以不說行般若波羅蜜生五眼,而說淨五眼?答曰:菩薩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諸罪結使覆,故不清淨,如鏡性有照明垢,故不見,若除垢,則照明如本。菩薩行六波羅蜜,滅諸垢法故,眼得清淨。肉眼,業因緣故清淨。天眼,禪定及業因緣故清淨。余叁眼,修無量智慧福德因緣故清淨。”
二、我們當如實照見本具的五眼。
叁、我們當令五眼清淨。
有關菩薩清淨五眼後是如何的情況,在No.220a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8)T05,p0042c中有說明。因爲太長,我就不貼文了,請大家自行去深入瞭解。
我只引用一些些來說明我所要說明的重點。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載佛雲:“複次,舍利子!有菩薩摩訶薩,修行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得淨五眼。何等爲五?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CBETA,T05,no.220a,p.42,c26~28)。
請大家注意!
在這經文中,佛說“淨五眼”而不是說“生五眼”,可見,我們一切衆生“本具五眼”,只是未清淨。
我現在來介紹五眼每一眼的…
《《金剛經》講解 下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