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中 (慧祥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一直到“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都是在教導我們“應雲何住”的方法。而接著須菩提又重問一遍,佛陀也又簡單地提綱契領地重說一遍。這就是《金剛經》整部經的結構。

  因此,當我們在學“不住”時,就是要學不要被障礙住想要自覺覺他之心。又,當我們在學什麼“應住”,就是要學安住在這個方法上才能提升我們自覺覺他之心。因此,從“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這段經文,就可以知道:

  佛陀是在教我們,在自覺覺他的過程中,以“布施”爲例來自覺覺他,則是要學“不住法而行布施”,才能自覺覺他。如果是“住于法而行布施”,則不能自覺覺他。

  換個方式來說就是:我們要知道應該給衆生什麼,不該給什麼,才能安全、有效地幫助自己及衆生覺悟,而不要卡在以爲一定要給什麼才行。這要給什麼或不給什麼,都是依當時的實際狀況來做調整,而巧妙運用的,沒有一定的方法。這就叫“法無定法”。既然法無定法,全憑如實觀照,權巧運用,因此,也就不會執著,以爲有一種固定的方法或方式可用。也因此才說“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經文】“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釋經】須菩提!在未來的世間,如果有些肯上進的男子、肯上進的女人,能對《金剛經》所教導的方法,不排斥而接受之,爲了學到這法門而修持之,爲了進步而朗讀之,背誦之,則如來以無上正覺的智慧,完全知道這個人,完全如實照見這個人,都可以得到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說明】我們要知道,《金剛經》的這段經文,也還是在教導我們“應雲何住”,也就是應住于“受、持、讀、誦”,而不應住于“不受、不持、不讀、不誦”。如果一個人,想要學菩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無上菩提,他就要學“令菩提心堅固如金剛般不爲所壞,能壞一切小心小願”,就要學《金剛經》所教的方法。因爲,《金剛經》就是在教這個令菩提心堅固如金剛的方法。既然如此,就要“于此經受、持、讀、誦”。

  【經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釋經】須菩提!如果有那些肯上進的男子、肯上進的女人,從早上六點到十點,以像恒河沙那麼多的身體來布施,從早上十點到下午二點,又以像恒河沙那麼多的身體來布施,從下午二點到下午六點,再以如恒河沙那麼多的身體來布施。如此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的時間,都是用自己的身體來布施。這時,如果另外有一個人,他聽聞了《金剛經》所教導堅固菩提心如金剛的法門,因此令自己堅固了成就無上菩提的信心,而且不再背逆菩提心願(也就是不再退轉)。這二件事比較起來,後面的這個人所修的福報勝過前面那個人所修的福。更何況,如果後面的這個人,再加上書寫《金剛經》,接受此經所教導的方法來修持,爲了隨時可以進步,所以常常讀之,甚至背誦起來,以便時時可以運用之,並且爲其他人解說這個經典所教的方法及道理,那這個人的福報更是無量無邊了!

  【說明】再提醒大家,這段經文,也還是在教我們“應雲何住”。

  這段經文是在教我們,在“布施”時,雖然同樣是修“布施”,但是,如果只是以“身布施”,不如以此經所教的法來做“法布施”。

  又,這段經文也在教我們,同樣是布施,以“身布施”來布施給衆生,都還不如以“法布施”來布施給自己。

  又,這段經文也在教我們,同樣是布施,當我們能“法布施”給自己了,也還要懂得再使自己進步,而不要以爲如此就好了!

  又,這段經文也在教我們,當自己懂得“法布施”給自己,也懂得使自己進步了,也還要教導其他的衆生。

  【經文】“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經】須菩提!簡要地來說,修持《金剛經》所教的方法,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的功德,如來是爲了那些懂發大乘心的人說的,是爲了那些想要成就最上乘的人說的。如果有人能接受此經所教的方法來修持、讀誦,廣爲他們解說,如來佛完全知道及完全照見這個人,都可以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此修行的人們,才是有能力肩負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法的人。

  【說明】再說一次,這段經文也是在教我們“應雲何住”,也就是要我們住“大乘發心”、住“最上乘發心”。並且依這樣的發心,來修持、讀誦、爲人解說這個經。如此才有資格,才有那動力,推動著我們及被教的衆生,直達無上正等正覺。

  什麼叫“發大乘心”呢?

  “乘”,是車乘,是運載的工具。“大”,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含蓋一切衆生之意,所謂:“至大無外”。當一個人,發願想要運載一切衆生,引導一切衆生,令他們都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發大乘心”。如果他的發心之中,有遺漏任何的一個衆生,則就不叫“大乘心”了。

  什麼叫“發最上乘心”呢?

  “最上”,就是“無上”,就是最高無上之意,也就是完全發揮沒有遺余之意。當一個人,在學習自覺覺他之時,隨時都想要學習完全發揮當下所有的因緣來幫助自己及衆生覺悟,而沒有遺余,那他就是“發最上乘心”。

  我們要知道,有些人雖然“發大乘心”,可是並不一定就懂得“發最上乘心”。因此,這段經文,在教我們不但要“發大乘心”,也還要“發最上乘心”。也就是不但要發願幫助一切衆生自覺覺他,同時還要發願學習善用一切因緣,完全發揮一切因緣,沒有遺漏或浪費任何可以幫助自己及衆生的因緣。

  【經文】“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釋經】爲什麼呢?須菩提!如果有人只是樂于小法(也就是我所說的發小心小願),因執著于“心所證者”的見解、“心所悟者”的見解、“心自證悟所不及者”的見解、“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的見解,則對于這部《金剛經》就不能完全地聽懂而接受,也就不能真地發心去讀誦,也就不能正確地爲人解說這部經典。

  【說明】有關這“我、人、衆生、壽者”的解釋,是依《圓覺經》,請大家深入體會。同樣,這段經文也是在教我們要“應雲何住”的,也就是不應住于“樂小法”。因爲樂小法的人,就會被“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給障礙住無上菩提心的發展,因而達不到此經典所說的效果。

  【經文】“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釋經】(這段很白話,不需解釋。)

  【說明】這段經文,也還是在教我們“應雲何住”。

  一、是教我們應安住于供養此經典。

  二、應恭敬此經典。

  叁、應圍繞此經典,也就是不要離開這經典之意。

  四、應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也就是要修持此經典,讓此經典的教義能散發出去。

  五、應要視此經典,就如同是佛塔,也就是佛陀親自教導一般。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下課!祝大家進步直至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廣度一切衆生亦令成佛。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九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13日

  講別:第二十九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經】再者,須菩提!肯上進的男子,及肯上進的女人,能接受、修持、閱讀、背誦這部經典者,如果這個人被人所輕視、不尊重,這個人本來依其先世的罪業是應該墮入叁惡道的,因爲如今被世人輕視而不尊重的緣故,他過去世的罪業就因此而消滅了,將來當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說明】這段經文,也是在教我們“應雲何住”。

  一、教我們,當我們依此經典在學習時,如果被人輕視、不尊重,也沒有關系。因爲,如此,我們先世所造的相關罪業就消滅了。

  例如,六祖惠能大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學《金剛經》的,他初到五祖座下學習時,因爲不識字,又是南方來的,口音不正,所以被人輕視。甚至,五祖弘忍大師要大家作…

《《金剛經》講解 中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