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中 (慧祥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偈來看時,惠能當時也想要作偈,可是也被人輕視。後來五祖半夜爲惠能講《金剛經》,還怕人知道而加害于惠能,所以讓惠能躲在袈裟下聽經,這也是因爲被人看不起所致。

  又,後來惠能聽經而開悟,五祖傳衣缽給他,連夜要送他離開,也是因爲惠能被人輕賤,無知之人,會加害于他,所以就送他到渡口而坐船離開。

  又,後來惠能被追殺,躲了十五年,也是因爲被人輕賤。等到這些因緣都過去了,弘法的機緣到了,惠能才出來,才開始被尊重,這就是先世罪業消滅了。這時,惠能才正式出家,成爲我們所尊重的中國禅宗第六代祖師,成爲惠能大師。

  因此,學《金剛經》者,一定能一直進步的,所以不要害怕別人的輕賤,而應自強不息。

  二、教我們,就算是所造的罪業應墮惡道的,也別害怕,只要能不再造,只要能依《金剛經》所教堅固無上菩提之心,如金剛一般不爲所壞來修行,就可以消滅這些罪業的。因此,我們要安住于金剛經所教的堅固菩提心的法門來運用,來使自己進步。

  叁、教我們,如果我們能如此安住我們的道心,那麼,我們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經文】“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釋經】須菩提!我憶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位燃燈佛,又在燃燈佛以前,也曾值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位成佛的人。我全部都有供養、承事,沒有白白浪費一尊佛的因緣。

  【說明】那由他,梵語 nayuta,niyuta,是數量單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載:「彼複教我菩薩算法。所謂百千爲一洛叉。一百洛叉爲一俱胝。俱胝俱胝爲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爲一那由他。」

  100*1000=100,000=1洛叉。

  100洛叉=100*100,000=10^7=1俱胝。

  (10^7)^2=100,000,000,000,000=1阿庾多

  (10^7)^4=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那由他

  因此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就是800*4,000*10,000*100,000,000*(10^7)^4.

  【經文】“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釋經】如果有人在未來末法時代,能接受、修持、閱讀、背誦這部經典,他所能得到的功德,比較我供養那麼多佛的功德,則他的功德如果有一百分,而我的功德連一分都不到。甚至,他的功德如果有千萬億分,乃至用算數譬喻來說明的那麼多分,而我所供養的功德也還不及其一分。

  【說明】以上這兩點,就是在教我們:

  一、我們要安住于得遇諸佛,不要有空過者。而想要達到這個,就要將所修功德發願回向可以于將來得遇一切諸佛,無空過者。

  二、當我們得遇諸佛時,雖然要供養,但重點是要學經法,而不只是供養。

  叁、當我們得遇諸佛時,如果只是會供養,而不懂得學經法,則其所得功德是少之又少。

  四、當我們得遇諸佛時,如果懂得供養,也懂得學經法,那其功德是很大的,因爲我們可以因此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我得去開會了。祝進步!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叁十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26日

  講別:第叁十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釋經】須菩提!如果肯上進的男士及女士,在以後佛法末落的時代裏,還願意接受、修持、閱讀、背誦這部金剛經,得到的功德,如果我完全說明其功德的話,或許有的人聽聞了以後,他的心如果亂想、想錯,而會想到發狂,因而就會懷疑、不相信。

  【經文】“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釋經】須菩提!您應該知道這部經所教示的現象道理及可能達到的目標效果,不是通過憑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語言的討論商議而能得到的。其果報也不是通過憑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語言的討論商議而能呈現的。

  【說明】請大家要知道!“義”這個字,依我的研究,到目前爲止,宜解釋爲“現象、道理、目標、效果”。如此經所說的“經義”,就是指願意接受、修持、閱讀、背誦之人所得到的效果。而一般人所說的“沒有意義”,就是指沒有意思(也就是所說話沒有指向現象道理),沒有效果(照其話來做是沒有效果的)。

  例如:《無量義經》:“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善男子,初說四谛,爲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于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爲求辟支佛人,而無量衆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诃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我是從《無量義經》的經文,及實際運用過程中理解到,“義”這個字,是要理解成“現象、道理、目標、效果”。因爲,有時將“義”這個字,從“效果”引申爲“目的”、“目標”。如其中“文辭是一,而義差異”,就是指佛陀所說的文辭是一樣的,但是衆生修行之時”目標”不同,所以修行之後的“效果”是各有差異的。

  “義異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就是指:效果之所以有差異,因爲是衆生的理解有所差異的緣故。因爲衆生理解有差異,所以,所用的“方法”,得到的“果位”,趣向的“道證”就會有差異。

  “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因爲以上所說的“實際所呈現的效果”是這樣千差萬別的緣故,所以,可知佛陀的教法是一樣的,但是衆生修行後的結果、效果是因人而異的。

  由于如此,我才強調,“義”這個字,在《金剛經》的經文中,我們宜理解爲“效果”。

  當然,這時又會有人問:如果將“義”這個字,理解爲“效果”或“結果”,那又如何來理解這經文接著所說的“果報”這兩個字呢?這是很好的問題,我現在一一說明。

  首先,我來說明,四個字的定義:

  一、因:自己身口意當下所造作的行爲。

  二、緣:現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緣。

  叁、果:身口意造作後,當時立即呈現出來的結果。

  四、報:依此“結果”,再加上新的“因”或“緣”的改變,將來必然會呈現的各種可能性的結果。

  舉例說明:

  例如:

  因:自己說了一個笑話。

  緣一:有人沒注意聽。

  果一:所以這個人沒有感覺。

  緣二:有人覺得這笑話是在故意傷害自己。

  果二:所以這個人生氣了。

  緣叁:有人覺得很有意思。

  果叁:所以這個人笑了。

  如此,“緣”不同,立即呈現的“結果”也就跟著不同。

  以緣一爲例:依這個人的果是“沒有感覺”,同時又看到別的果“有人生氣,有人笑”,這時他如果造因,想要知道爲什麼,則必然會得到一種“報”,那就是問:發生什麼事?

  以緣二爲例:依這個人的果是“生氣”,同時又看到別人“有人沒表情,有人在笑”。如果這時他再造“因”:是我誤會人家的好意了,那其“報”就可能是“氣消了”。如果他再造的“因”是:他們都是笑我,這時其“報”,就是更生氣。

  以緣叁爲例:依這個人的果是“覺得好笑”,同時又看到別人“有人沒表情,有人生氣”,如果這時他再造的“因”是:是不是我笑錯了啊!這時其“報”就是不敢再笑了。如果這時他再造的“因”是:這很好笑啊!這時其“報”就是:會問您們爲什麼不覺得好笑呢?!

  如此林林總總,依實際的現況,有千差萬別的“果”與“報”。總之,果,是指現在的結果,報,是未來的結果。如此加起來,來理解《金剛經》的經文中這句“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就可以理解爲:

  您應當知道:衆生依這《金剛經》來做,每個人所造的“因”不同,及當時的“緣”不同,其“效果”是有很多種可能性的,不是通過憑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語言的討論商議而能得到那些效果的。衆生依“現有的結果”來修持,其“未來的報應”也是千差萬別,不是通過憑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語言的討論商議就可以得到那些報應的。

  因此,當知:

  “經義”,是指對沒有修行此經者來說明,如依此經來修行,將會有其“現象、效果”。

  “果報”,是指對已經修行有效果的人來說明,依其現有的效果再修下去,其未來發展的結果(報)。

  好了!今天就說明到此。因爲等一下,我還得去參加“大悲忏法會”,所以今天提早下課。祝大家進步,直趣無上正…

《《金剛經》講解 中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