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正覺。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 剛經》講解第叁十一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4月11日
講別:第叁十一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釋經】這時,須菩提請示佛陀說:“世間最尊貴的覺者!肯上進的男士及肯上進的女士,發心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何是他們應該去做的,好讓他們能安住在菩提道上呢?如何降伏不能安住在菩提道上的心呢?”
【說明】《金剛經》到此,可以說須菩提又再一次問同樣的問題。如果依不同的譯本來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出很多意思來。我現在就將不同譯本的經文資料,整理出來給大家比較看看。
一、鸠摩羅什譯本:第一次須菩提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第二次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其中的差別在于,一句是“應雲何住?”另一句是“雲何應住?”。請大家先想想其中有什麼差別處。
二、菩提流支譯本:第一次須菩提問:“雲何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降伏其心?”第二次問:“雲何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降伏其心?”衆佛友,從這二種譯本,大家就看得出來其翻譯的不同,是很有意思的。
叁、留支譯本:第一次問:“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行菩薩乘,雲何應住?雲何修行?雲何發起菩薩心?”第二次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行菩薩乘,雲何應住?雲何修行?雲何發起菩薩心?”第二次問時,少了一個“若”字。請大家要重視任何一字之差別。
四、真谛譯本:第一次問:“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行菩薩乘,雲何應住?雲何修行?雲何發起菩薩心?”第二次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行菩薩乘,雲何應住?雲何修行?雲何發起菩薩心?”真谛所譯,與留支所譯相同,一字不差。
五、笈多譯本:第一次問:“彼雲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雲何修行應?雲何心降伏應?”第二次問:“雲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雲何修行?應雲何心降伏?”這第一次問,因爲譯文本身的“應”在後面多一個字,所以標點就跟著變。但究竟這最後的“應”字,是多出來的呢?還是本來就有的呢?有心研究者,可以去考究考究。
六、義淨譯本:第一次問:“若有發趣菩薩乘者,雲何應住?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第二次問:“若有發趣菩薩乘者,應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其中的差別在“雲何應住?”與“應雲何住?”兩句的不同。
好了!相關資料貼畢。我們現在就來談談,從中我們看到什麼。
一、我們以鸠摩羅什本爲主來討論,羅什譯爲“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有些譯本譯爲“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有些譯爲“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行菩薩乘”,有的譯爲“菩薩乘發行住”,有的譯爲“若有發趣菩薩乘者”。其中,只要學佛久一些的人都知道:
當“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可以稱爲“菩薩”,就可以稱爲“大乘”,或稱爲“行菩薩乘”,或稱爲“發趣菩薩乘者”。從這點來說,各位,我們就要自己問自己:我們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嗎?我們已經願意當菩薩了嗎?我們已經發大乘心了嗎?我們已經願意行菩薩乘了嗎?我們已經發趣菩薩乘了嗎?如果還沒有,那我們想要學《金剛經》者,就當先學發心。我們還要弄清楚,不同的經文,雖然究竟處是同一義趣,但因爲文字不同,所以,其含義不同。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爲“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在時時起覺照嗎?如果沒有,則我們根本沒有學“覺”。因此,更別談什麼“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
就算我們還不能做到時時起覺照,一旦察覺到自己剛剛沒有起覺照時,會立即提醒自己要起覺照嗎?如果不會,那我們也更別談什麼“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因爲,我們的行爲模式,還不相應于無上正等正覺。
就算我們還不能時時起覺照,一旦察覺到自己剛剛未起覺照,就要提醒自己當起覺照,但是,我們有發願要時時起覺照嗎?如果也沒有,那我們心的趣向,也還沒有真地趣向無上正等正覺。
就算我們一旦察覺到自己剛剛未起覺照,會立即提醒自己起覺照,也發願要時時起覺照,但是,我們有發願要擴大我們覺照的廣度及細膩度嗎?如果沒有,那我們心的趣向,也還沒有真地趣向無上正等正覺。
就算我們一旦察覺到自己剛剛未起覺照,會立即提醒自己起覺照,也發願要時時起覺照,也要擴大覺照的廣度及細膩度,但是,我們有發願要覺遍十方叁世嗎?如果還沒有,那我們心的趣向,也還沒有真地趣向無上正等正覺。
就算我們一旦察覺到自己剛剛未起覺照,就會立即提醒自己起覺照,也發願要時時起覺照,也懂得要擴大覺照的廣度及細膩度,也發願要覺遍十方叁世,但是,我們有發願要讓自己念念之中,隨時都能覺照十方叁世嗎?如果還沒有,那我們心的趣向,也還沒有真地趣向無上正等正覺。
就算我們一旦察覺到自己剛剛未起覺照,會立即提醒自己起覺照,也發願要時時起覺照,也懂得要擴大覺照的廣度及細膩度,也發願要有能力念念覺遍十方叁世,但是,我們有發願要去覺照這十方叁世的一切法的性、相、體、用嗎?如果還沒有,那我們心的趣向,也還沒有真地趣向無上正等正覺。
就算我們一旦察覺到自己剛剛未起覺照,會立即提醒自己起覺照,也發願要時時起覺照,也懂得要擴大覺照的廣度及細膩度,也發願要有能力念念覺遍十方叁世一切法的性、相、體、用,但是,我們有發願,要令一切衆生也能做到念念覺遍十方叁世一切法的性、相、體、用嗎?如果還沒有,那我們心的趣向,也還沒有真地趣向無上正等正覺。
就算我們一旦察覺到剛剛未起覺照,就立即提醒自己起覺照,也發願要時時起覺照,……乃至發願,要令一切衆生也能做到念念覺遍十方叁世一切法的性、相、體、用,但是,我們有發願要用盡每一個當下所能用的因與緣,來幫助衆生趣向無上正等正覺嗎?如果還沒有,那我們心的趣向,也還沒有真地趣向無上正等正覺。
如果有肯上進的男子、女人,一旦察覺自己未起覺照,就立即提醒自己起覺照,也發願要時時起覺照,也懂得擴大覺照的廣度及細膩度,也發願要念念覺遍十方叁世一切法的體、相、用,也發願要用盡每一當下任何的因緣,來幫助衆生趣向無上正等正覺。這時,我們就是真地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了。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我要去開會了。謝謝各位!祝進步。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叁十二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4月16日
講別:第叁十二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釋經】釋迦佛告訴須菩提說:“肯上進的男士、肯上進的女士,已經發心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應該生起這樣的心念:“我應該幫助一切衆生滅掉一切痛苦,度過一切生死河海。實際上,幫一切衆生滅掉痛苦及度過生死河海以後,也沒有任何一位衆生,是因爲我們而滅掉什麼或度過什麼的。””
【經文】“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釋經】什麼緣故而如此說呢?須菩提!如果想要覺有情的菩薩,存在著“有衆生是我滅度的相”、“有衆生是某人滅度的相”、“有衆生是某衆生滅度的相”、“有衆生是我或人或別的衆生都度很久也度不動的相”,那這個人還不算是能有效覺有情的菩薩。
【經文】“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
《《金剛經》講解 中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