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 中 (慧祥法师)▪P12

  ..续本文上一页偈来看时,惠能当时也想要作偈,可是也被人轻视。后来五祖半夜为惠能讲《金刚经》,还怕人知道而加害于惠能,所以让惠能躲在袈裟下听经,这也是因为被人看不起所致。

  又,后来惠能听经而开悟,五祖传衣钵给他,连夜要送他离开,也是因为惠能被人轻贱,无知之人,会加害于他,所以就送他到渡口而坐船离开。

  又,后来惠能被追杀,躲了十五年,也是因为被人轻贱。等到这些因缘都过去了,弘法的机缘到了,惠能才出来,才开始被尊重,这就是先世罪业消灭了。这时,惠能才正式出家,成为我们所尊重的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成为惠能大师。

  因此,学《金刚经》者,一定能一直进步的,所以不要害怕别人的轻贱,而应自强不息。

  二、教我们,就算是所造的罪业应堕恶道的,也别害怕,只要能不再造,只要能依《金刚经》所教坚固无上菩提之心,如金刚一般不为所坏来修行,就可以消灭这些罪业的。因此,我们要安住于金刚经所教的坚固菩提心的法门来运用,来使自己进步。

  三、教我们,如果我们能如此安住我们的道心,那么,我们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释经】须菩提!我忆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位燃灯佛,又在燃灯佛以前,也曾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位成佛的人。我全部都有供养、承事,没有白白浪费一尊佛的因缘。

  【说明】那由他,梵语 nayuta,niyuta,是数量单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载:「彼复教我菩萨算法。所谓百千为一洛叉。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

  100*1000=100,000=1洛叉。

  100洛叉=100*100,000=10^7=1俱胝。

  (10^7)^2=100,000,000,000,000=1阿庾多

  (10^7)^4=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那由他

  因此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就是800*4,000*10,000*100,000,000*(10^7)^4.

  【经文】“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经】如果有人在未来末法时代,能接受、修持、阅读、背诵这部经典,他所能得到的功德,比较我供养那么多佛的功德,则他的功德如果有一百分,而我的功德连一分都不到。甚至,他的功德如果有千万亿分,乃至用算数譬喻来说明的那么多分,而我所供养的功德也还不及其一分。

  【说明】以上这两点,就是在教我们:

  一、我们要安住于得遇诸佛,不要有空过者。而想要达到这个,就要将所修功德发愿回向可以于将来得遇一切诸佛,无空过者。

  二、当我们得遇诸佛时,虽然要供养,但重点是要学经法,而不只是供养。

  三、当我们得遇诸佛时,如果只是会供养,而不懂得学经法,则其所得功德是少之又少。

  四、当我们得遇诸佛时,如果懂得供养,也懂得学经法,那其功德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可以因此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我得去开会了。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26日

  讲别:第三十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释经】须菩提!如果肯上进的男士及女士,在以后佛法末落的时代里,还愿意接受、修持、阅读、背诵这部金刚经,得到的功德,如果我完全说明其功德的话,或许有的人听闻了以后,他的心如果乱想、想错,而会想到发狂,因而就会怀疑、不相信。

  【经文】“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释经】须菩提!您应该知道这部经所教示的现象道理及可能达到的目标效果,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而能得到的。其果报也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而能呈现的。

  【说明】请大家要知道!“义”这个字,依我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宜解释为“现象、道理、目标、效果”。如此经所说的“经义”,就是指愿意接受、修持、阅读、背诵之人所得到的效果。而一般人所说的“没有意义”,就是指没有意思(也就是所说话没有指向现象道理),没有效果(照其话来做是没有效果的)。

  例如:《无量义经》:“善男子,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差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善男子,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云,演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住辟支佛因缘法中。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我是从《无量义经》的经文,及实际运用过程中理解到,“义”这个字,是要理解成“现象、道理、目标、效果”。因为,有时将“义”这个字,从“效果”引申为“目的”、“目标”。如其中“文辞是一,而义差异”,就是指佛陀所说的文辞是一样的,但是众生修行之时”目标”不同,所以修行之后的“效果”是各有差异的。

  “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就是指:效果之所以有差异,因为是众生的理解有所差异的缘故。因为众生理解有差异,所以,所用的“方法”,得到的“果位”,趣向的“道证”就会有差异。

  “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因为以上所说的“实际所呈现的效果”是这样千差万别的缘故,所以,可知佛陀的教法是一样的,但是众生修行后的结果、效果是因人而异的。

  由于如此,我才强调,“义”这个字,在《金刚经》的经文中,我们宜理解为“效果”。

  当然,这时又会有人问:如果将“义”这个字,理解为“效果”或“结果”,那又如何来理解这经文接着所说的“果报”这两个字呢?这是很好的问题,我现在一一说明。

  首先,我来说明,四个字的定义:

  一、因:自己身口意当下所造作的行为。

  二、缘:现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缘。

  三、果:身口意造作后,当时立即呈现出来的结果。

  四、报:依此“结果”,再加上新的“因”或“缘”的改变,将来必然会呈现的各种可能性的结果。

  举例说明:

  例如:

  因:自己说了一个笑话。

  缘一:有人没注意听。

  果一:所以这个人没有感觉。

  缘二:有人觉得这笑话是在故意伤害自己。

  果二:所以这个人生气了。

  缘三:有人觉得很有意思。

  果三:所以这个人笑了。

  如此,“缘”不同,立即呈现的“结果”也就跟着不同。

  以缘一为例:依这个人的果是“没有感觉”,同时又看到别的果“有人生气,有人笑”,这时他如果造因,想要知道为什么,则必然会得到一种“报”,那就是问:发生什么事?

  以缘二为例:依这个人的果是“生气”,同时又看到别人“有人没表情,有人在笑”。如果这时他再造“因”:是我误会人家的好意了,那其“报”就可能是“气消了”。如果他再造的“因”是:他们都是笑我,这时其“报”,就是更生气。

  以缘三为例:依这个人的果是“觉得好笑”,同时又看到别人“有人没表情,有人生气”,如果这时他再造的“因”是:是不是我笑错了啊!这时其“报”就是不敢再笑了。如果这时他再造的“因”是:这很好笑啊!这时其“报”就是:会问您们为什么不觉得好笑呢?!

  如此林林总总,依实际的现况,有千差万别的“果”与“报”。总之,果,是指现在的结果,报,是未来的结果。如此加起来,来理解《金刚经》的经文中这句“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就可以理解为:

  您应当知道:众生依这《金刚经》来做,每个人所造的“因”不同,及当时的“缘”不同,其“效果”是有很多种可能性的,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而能得到那些效果的。众生依“现有的结果”来修持,其“未来的报应”也是千差万别,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讨论商议就可以得到那些报应的。

  因此,当知:

  “经义”,是指对没有修行此经者来说明,如依此经来修行,将会有其“现象、效果”。

  “果报”,是指对已经修行有效果的人来说明,依其现有的效果再修下去,其未来发展的结果(报)。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因为等一下,我还得去参加“大悲忏法会”,所以今天提早下课。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正…

《《金刚经》讲解 中 (慧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