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5)。
(四)因爲“長老”一詞,通“上座”一詞,所以我們再看看更多的資料。
《十誦律》:“有十法名上座。有所住處,無畏,無能遮者;有長老,息煩惱;多知識,有名聞;能令他生淨心;辯才具足,無能勝者;無有滯礙,義趣明了,聞者信受;善能安詳入他家,能爲白衣說深妙法;分別諸道;勸令行施齋戒,令他舍惡從善;自具四谛,現法安樂,無有所乏。是名上座十法。”(CBETA,T23,no.1435,p.368,b17)。
(五)又有另一種分類方式。
《毗尼母經》:“從無臘乃至九臘,是名下座。從十臘至十九臘,是名中座。從二十臘至四十九臘,是名上座。過五十臘已上,國王、長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舊長宿。”(CBETA,T24,no.1463,p.835,a1~4)。
(六)《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又有另一分類:“叁上座者,謂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CBETA,T26,no.1536,p.380,b28)。其說明很長,請自行查閱。
(七)又“長老”一詞的定義,佛陀有說明過。
《增壹阿含經》:“所謂長老者,未必剃發須,雖複年齒長,不免于愚行;若有見谛法,無害于群萌,舍諸穢惡行,此名爲長老;我今謂長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業,分別于正行;設有年幼少,諸根無漏缺,此謂名長老,分別正法行。”
(八)又,什麼才叫“長老淨”,也就是“清淨的長老”呢?
如《摩诃僧祇律》:“長老淨者,我見長老比丘尊者舍利弗、目連行此法,與四大教相應者用,不相應者舍,是名長老淨。”(CBETA,T22,no.1425,p.492,a13~16)。
這“四大教相應”就是指相應于“四大教法”的比丘,就叫“長老”。
什麼是“四大教法”呢?
在《長阿含經》中有說明,請您們自己去查閱之:“佛告諸比丘,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谛聽!谛聽!善思念之。”(CBETA,T01,no.01,p.17,b29~c2)。
從這裏就可以知道,須菩提尊者是一位依“四大教法”來說法的長老,是一位“見谛法,無害于群萌,舍諸穢惡行,修其善本業,分別正法行。”的長老。
又有關“偏袒右肩”在《佛光大辭典》說明如下:
偏袒右肩,梵語 ekamsam uttarasangam krtva,巴厘語 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稱偏袒,爲“通肩”一詞之相對語,即披著袈裟時,袒露右肩,覆蓋左肩,原爲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見佛陀或問訊師僧時,須偏袒,以從事拂床、灑掃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謂便于服勞、聽令使役,亦即以偏袒爲敬禮之標幟。
又有關“右膝著地”在《佛光大辭典》說明如下:
爲印度之敬禮法。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觸地,使右股在空,又豎左膝于上,使左足跖著于地。又作互跪、胡跪。據釋門歸敬儀卷下載,所謂互跪,即左右兩膝交互跪地,乃有所啓請之意,或用于悔過授受之儀式,多爲比丘所用。若以兩膝據地,兩胫翹空,兩足趾拄地,挺身而立者,則稱長跪,多爲比丘尼所用。
【經文】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釋經】須菩提合著掌,恭敬地對佛陀說:“難得啊!世尊!如來非常善于愛護顧念菩薩們,非常善于教導囑咐菩薩們。”
【說明】
雖然十方一切諸佛時時憶念著衆生,但是,如果衆生不能憶念佛陀,則有緣而無因,自然不能相應。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雲:“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而在金剛會上,須菩提尊者觀察到在場的這些菩薩們,能跟佛心心相印,實屬稀有難得,所以才會發出贊賞之聲。
又,我要說明,“合掌”一詞的含義雖然有很多,其中,大家一定要常常去用心體會的,就是“合掌時,是合十法界于一心”。我們知道:“十法界”是指“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法界),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法界)”。我們于每一個當下,一心本具十法界。我們于每一個當下,要展現哪一個法界,都是當下這一念心來造作的。
(一)、當我們這一念心,安住于無爲法,也就是不生不滅法起用時,則屬于四聖之中。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當我們這一念心,不見無爲法,不見不生不滅法,追逐著生滅法而流轉,則是屬于六凡之中。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此,請大家一定要照見不生不滅無爲的本心,別追逐生滅心,而跟著流轉生死。當我們雙手合掌之時,第一念就是要如實照見這“聖凡不二”、“十法界圓融”的本心,所以說“合十法界于一心”。
(二)、又,當我們起心動念,而造作任一法界之時,果報必然隨著相應的業緣而展現。而我們的本心、本性,並未曾被這些業緣動搖分毫。因此,六祖惠能大師在聽五祖弘忍講《金剛經》後說到: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因此,當我們合掌恭敬之時,同時要如實照見:真心,本非恭敬亦非憍慢。心念,本可恭敬亦可憍慢。當起恭敬念,則得相應于恭敬之果報,當起憍慢念,則得相應于憍慢之果報。自己要如何展現,純屬自作自受。而在《金剛經》中,長老須菩提尊者,則是展現“合掌恭敬”。
其實,“如來善護念諸菩薩”,這種說法非究竟說。爲什麼呢?實際上應是:“如來善護念諸衆生”。既然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非究竟說,那爲什麼須菩提尊者還要如此說呢?因爲,須菩提尊者今天是要請釋迦牟尼佛開示大乘菩薩法,所以才如此說的。
又,須菩提尊者雖然是阿羅漢,但是他也是一位“外現聲聞身,內秘菩薩行”的行者。如何知之呢?
如《妙法蓮華經》雲:“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于當來世,奉觐叁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于最後身,得成爲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經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釋經】世間上最尊貴的佛陀!當肯上進的男子,或肯上進的女人,已經發願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了。這時,他們應該如何來安住他們的這個菩提心願呢?他們要如何來降伏會障礙菩提心發展的心念呢?”
【說明】
一、什麼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答:梵語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厘語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譯,略稱阿耨叁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爲“無上”,“叁藐叁菩提”意譯爲“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爲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則譯爲“無上正真道意”、或譯爲“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發菩提心”。
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發菩提心呢?有很多原因,都會令衆生發起無上菩提之心
一、爲報四恩發菩提心。阿難尊者,就是屬于這種情況。
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CBETA,T19,no.945,p.119,b14~15)。
二、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淨,恥有所不能,回心向菩提。
如果阿羅漢回小向大,大都是屬于這種情況。如《維摩诘所說經》:“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現衆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爲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叁、以抱怨心而發菩提心。
有關這個案例,我有個故事,但忘了出處。我用白話說明故事,請您們去查找資料,作爲這次的作業。
有一個在家的優婆塞,自己修行純熟,只差一點點法,而未通達。只要再請佛陀指導一下,則能當場證阿羅漢。因此,他就去向佛陀請法。當這位優婆塞到了佛陀處頂禮、並供養後,請佛說法。這時,佛陀默然而住。這位優婆塞再叁請法,佛陀也都是默然。這位優婆塞沒辦法,只好頂禮後離開。
這時,阿難尊者在佛陀後面爲佛陀扇扇子,看到了,就下來跪在佛前請示。
阿難說:依我觀察,這位優婆塞根基純熟,如果佛陀開示相應法要,我看他必然能當場證阿羅漢。佛陀爲何不爲他說法呢?
佛陀說:是的,您觀察正確。但是,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佛陀又繼續說:如果我爲他說法,確實他會依小乘法而得度。但是,您知道嗎?因爲我不爲他說法,所以,他依大乘法而得度。
這時,阿難就請問說:爲什麼說他依大乘法而得度呢?
佛陀說到:當他再叁請法,而我默然。這時,他離開後,走到精舍門口時,就發大願:依我的根基,佛陀不願爲我說法,好!我將來一定要成佛,廣開方便,爲一切衆生說法,令一切衆生都能成就。這時,佛陀就再說到:因此,我…
《《金剛經》講解 上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